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传统音乐读本:笙-中国乐器的辉煌历程

中华传统音乐读本:笙-中国乐器的辉煌历程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笙由笙簧﹑笙笛﹑笙斗三部分组成,由笙簧振动引起笙笛内的空气振动而发音。当时淄博是一个有7万户居民的大城市,据说人人都会吹竽。人们把笙和凤凰相媲美,充分说明人民对笙的喜爱和褒奖。隋朝开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大量外来音乐传入中国,影响了传统乐器的演奏与地位,尤其是对笙这种长期占据主奏地位的乐器造成了冲击。以此作为起点,传统笙作品随后也遍地开花。

中华传统音乐读本:笙-中国乐器的辉煌历程

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其魅力在于所具有的独特音色:恬静﹑优美﹑和声丰满,技巧多样,极富表现力,无论是吹还是吸都能发出悦耳的声音。《韩非子·内储说》里记载春秋战国时“滥竽充数”的故事家喻户晓,而故事中的“竽”则是笙的原型。

1.笙的构造

笙一般用13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外观如凤翼,用于吹奏。笙由笙簧﹑笙笛﹑笙斗三部分组成,由笙簧振动引起笙笛内的空气振动而发音。乐队中经常使用的是二十一簧和二十四簧高音笙。在传统器乐里,笙常常被用作其他管乐器如笛子唢呐的伴奏,为旋律加上纯四度或纯五度和音。在现代国乐团,笙可以担当旋律或伴奏的作用。

我国最早发现的实例是春秋晚期湖北当阳曹家岗楚墓出土的残存的两个笙斗。笙斗由截去直柄端的悬瓠制成,直柄做吹嘴,腹做斗,斗面残留两排管孔,每排8个。清朝末年,由于圆笙的形制圆而光滑使人不易拿稳,手指在吹奏快速旋律时容易跟不上,手腕也易僵硬。大约在20世纪初,河南的笙匠王玉泉研究出了方斗笙,其具有声音洪亮﹑指法灵活﹑便于拿稳﹑手腕不易疲劳等优点,这也是现代三十六簧方笙的雏形。

2.笙的产生

先秦史书《世本》中便有“女娲作笙簧”“伏羲造琴瑟”之说。此外,《世本》中还有“随作笙”的传说,随与女娲一样,都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人物。

3.笙的发展(www.xing528.com)

笙出现在商周时期,兴盛于春秋战国。然而自隋唐始,西域音乐传入中国,笙的地位每况愈下,至宋﹑元﹑明﹑清时代,笙逐渐衰落。

周朝时,笙已见于记载中,是当时用处最大的乐器。相传在西周时期,周穆王十分喜欢音乐,尤其爱听笙的演奏。为了随时欣赏音乐,他走到哪里,乐队就带到哪里。在器乐节目中,经常为周穆王演奏的笙曲有《由庚》《崇山》《由仪》《南陔》《白华》《华黍》等。这些笙曲都是当时宫廷中最受王爷和大臣们欢迎的曲目,也是我国笙演奏史中有记载的最早的传统乐曲。《诗经·小雅·鹿鸣》有“鼓簧吹笙”,由此可见笙在当时已经由簧片振动发声了。

春秋战国时期,笙不仅在宫廷音乐中出现,并且也流传并盛行于民间。当时淄博是一个有7万户居民的大城市,据说人人都会吹竽(当时笙又称竽)。史书《战国策·齐一》曰:“淄博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

宋代《陈氏乐书》中说:“笙为乐器,其形凤翼,其声凤鸣,簧谓之巢,以众管在匏,有凤巢之象也。”人们把笙和凤凰相媲美,充分说明人民对笙的喜爱和褒奖。

自隋唐始,笙的影响开始变弱,地位逐渐衰落,在乐队演奏中日渐沦为伴奏乐器。宋元明清时笙几经曲折,变化起伏,地位大不如先秦及春秋战国时代。隋朝开始,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大量外来音乐传入中国,影响了传统乐器的演奏与地位,尤其是对笙这种长期占据主奏地位的乐器造成了冲击。

1949年以后,政府开始重视与发扬传统文化,制订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指导方针。在此方针指导下,笙重获新生。1956年,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先生第一次将笙——这长期以来一直被用作伴奏的乐器,搬上了独奏的舞台,创作并演奏了著名传统笙独奏曲目《凤凰展翅》。以此作为起点,传统笙作品随后也遍地开花。另外,胡天泉的《芦笙舞曲》与闫海登的《孔雀开屏》《沂蒙山歌》等都是笙曲中的经典之作。在这两位新时期笙演奏大家的带领下,笙的技巧创新和笙曲创作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开创了笙的独奏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