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武术流派合集-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中华武术流派合集-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大流派各具风采。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武当武术因张三丰创建于武当山而得名。2006年5月20日,武当武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华武术流派合集-中华传统文化读本

“无欲则刚少林宗,专致气柔武当功。三足鼎立平秋色,沉脆刚柔峨眉风。”少林派﹑武当派﹑峨眉派武术是中国武林三大名宗。三大流派各具风采。少林武术以动作舒展大方﹑大开大合﹑动作刚劲迅猛﹑劲力浑厚﹑放长击远﹑多变的腿法等外家功夫而闻名于天下;武当以外柔内刚﹑绵里藏针﹑后发制人的养生内家拳而蜚声中外;峨眉则结合了道家的外柔内刚和少林的刚劲,表现为动作慢而快,猛发暴力,似刚似柔,绵绵不断,柔内透刚,内气逼人,飘忽不定,出神入化。

1.少林武术

少林是中华武术中体系最庞大的门派,武功套路高达700种以上,又因以禅入武,习武修禅,有“武术禅”之称。少林武术发源于嵩山少室山下丛林中的少林寺,该寺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少林武技名显于世,始于隋末,当时武僧昙宗﹑志操﹑惠汤等十三人,技艺超群,应秦王李世民邀请,参加讨伐王世充战役。出师大捷,解救李世民,打败王世充,活捉王仁则。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重赏少林寺僧,赐少林寺大量庄田银两,扩建少林寺,准许少林寺成立僧兵队伍。昙宗被封为大将军,其余的人“时危聊作将,事定复为僧”,因而成就少林武术的发展。

少林寺不少武僧在出家之前就精通武术,不少武艺高强的人士不满封建制度,看破红尘,削发为僧,成为僧兵队伍的骨干。少林寺还经常到各地邀请武林高手到寺传授拳法和棍法,以此发展少林武功。五代十国时,高僧福居特邀十八家著名武术家到少林寺演练三年,各取所长汇集成少林拳谱,明代抗倭名将俞大猷也曾到少林寺传授棍术,所以少林寺实际上成了一个有名的会武场所,群英荟萃,各显神通。

少林原分五大流派,有河南(嵩山)少林﹑福建少林﹑广东少林﹑峨眉少林和武当少林,每派中又分许多小派和门别,从地域上又可分为北少林和南少林两大流派。

少林功夫是一项综合的武术体系,其中“禅”字是提高功夫的重要依据。“禅”是“外不着想,内不动心”,即“弃恶”“功德丛林”“思维修”“静虑”,它的基本含义就是息心静寂地参悟。所以少林功夫和其他派别不同,讲究的是“禅武合一”。

少林功夫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按性质大致可分为内功﹑外功﹑硬功﹑轻功﹑气功等。内功以练精气为主;外功﹑硬功多指锻炼身体某一局部的猛力;轻功专练纵跳和超距;气功包括练气和养气。按技法又分拳术﹑棍术﹑枪术﹑刀术﹑剑术﹑技击散打﹑器械和器械对练等一百多种。这些套路和软硬功夫,由于年代久远,散失很多。

此外,少林功夫严遵十不传原则:人品不端者不传,不忠不孝者不传,人无恒心者不传,文武不就者不传,借此求财者不传,俗气入骨者不传,市井刁滑者不传,骨柔质钝者不传,拳脚把势花架者不传,不知珍重者不传。

2.武当武术

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

中国古代四象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为北方之神,形制为龟蛇,武当山自宋元起一直是玄武大帝祭祀道场,玄武即真武。明成祖朱棣以“清君侧”为名,从北平府发兵“靖难”,从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之手夺取帝位,为解释帝位来源的合法性,引出北方真武神附体赋力一说,于武当山上建紫金城,加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自此武当山闻名天下,往来者络绎不绝。

武当武术因张三丰创建于武当山而得名。元末明初,武当派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

张三丰将《易经》和《道德经》的精髓与武术巧妙融为一体,充分运用古代太极阴阳﹑五行﹑八卦等哲学理论,以“宇宙整体观”“天人合一观”为宗旨,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动静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创造了具有重要养生﹑健身防身价值,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为主体的武当武术,其本质是探讨生命活动的规律。(www.xing528.com)

武当武术蕴含着深刻的中国传统哲理,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道家宣扬的是和平的道,是止戈,而不提倡野蛮的战争,讲究以理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道家要的是养生,而不是伤生,所以尽量避免与人争斗。道家的武功拳法从来都是在被动的情况下才使用,它始终不忘养生之本,所以在战术上多讲求“虚心实腹”“守柔处雌”“崇下尚退”“静以制动”。斗争中也是借力打人,即敌方用了多少“量”“速”,就将这“量”“速”还给对方,故又称“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武当武术对外强调手﹑眼﹑身﹑法﹑步的训练,对内则强调精﹑神﹑气的修炼,讲求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并以三调(调心﹑调息﹑调身)贯彻始终,具有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四两拨千斤﹑行云流水的独特风格,也有延年益寿﹑祛病御疾﹑增长智慧的功能。

武当派传人在与人交手时,都须先让人三招,并且要事前申明三点:一是天下之交和为贵,不必争斗;二是武技之较非死即伤,最好不真打;三是万一真打,点到为止。

2006年5月20日,武当武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湖北省十堰市的赵剑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3.峨眉武术

峨眉武术得名于其发祥地四川峨眉山,发展至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门派众多,拳种成百上千,武功博大精深,广泛流传于整个四川,已成为四川武术的代名词,也是整个西南地区武术的总称。2008年6月7日,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初,峨眉山白龙洞的湛然法师著的《峨眉拳谱》中写道:“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皎皎峨眉月,光辉满江湖。”“五花”从地域上将峨眉武术分为五大派,包括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青城山的青城派﹑金堂云顶山铁佛寺地区的铁佛派﹑四川丰都(现已归属重庆)地区青牛山的青牛派﹑四川涪陵(现已归属重庆)点易洞地区的点易派﹑四川荣昌(现已归属重庆)及隆昌两地的黄林派。“八叶”指峨眉武术八大主要门派,包括四大家:僧﹑岳﹑赵﹑杜;四小家:洪﹑字﹑化﹑会。

据史料记载,峨眉武术源于殷商,成于南宋,盛于明清,弘于现代。司徒玄空为峨眉武术第一人。春秋战国时期,有不少文人方士隐居峨眉山,司徒玄空(号动灵子)耕食于山中,在与峨眉灵猴朝夕相处中,模仿猿猴动作,创编了一套攻守灵活的“峨眉通臂拳”,学徒甚多。因为司徒玄空常着白衣,徒众尊称为“白猿祖师”。北宋时期,峨眉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明代,峨眉武术进入鼎盛时期,英才辈出,高手林立,其拳法更为精湛。明人唐顺之的《峨眉道人拳歌》,生动而形象地描述了明代峨眉派拳术的高超技艺,是现今找到的颂扬峨眉武术的唯一专题诗篇。他用“忽而竖发一顿足,岩石迸裂惊沙走”赞其硬功卓绝;用“百折连腰尽无骨,一撒通身皆是手”颂其软功柔韧;用“去来星女掷灵梭,夭矫天魔翻翠袖”形容其动作敏捷;用“险中吴巧众尽惊,拙里藏机人莫究”概括其伸缩开合,变化自如,可谓精深之至。

峨眉派武术在明末清初前,属道家正统,遵清静无为作风,到清代初年,峨眉山僧﹑道并存,峨眉派前辈大师将佛家北少林总拳龙﹑虎﹑豹﹑蛇﹑鹤五大形,糅合道家以阴阳太极为主的内涵,以武入道,遂成佛道一家﹑心武同练﹑内外兼修的僧﹑道武术——峨眉派武术。

巴蜀民众勤劳勇敢,尚武善斗,素以灵巧著称。因此,峨眉派武术带着深厚的攻防搏击意识(即带有强烈的敌情观念),做到与假设之敌进行模拟拼搏,精神高度集中,神思敏捷,身灵步活,拳脚生风,击法变换于瞬间,做到“有形打形,无形打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