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壁市革命老区的发展、恢复和拓展

赤壁市革命老区的发展、恢复和拓展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共计歼灭敌人二百余人,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经过一系列的反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蒲圻苏区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对湘鄂赣边境地区发动第三次“围剿”。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一次重大的胜利。至此,敌人精心策划的第三次“围剿”被蒲圻军民彻底粉碎。

赤壁市革命老区的发展、恢复和拓展

1930年秋,蒲圻、嘉鱼、临湘3县的保安大队和反动民团联合向蒲圻苏区发动“进剿”。与嘉鱼、临湘交界的蒲圻西区和北区首当其冲,一些刚刚建立不久的基层政权遭到敌人的严重破坏。中共蒲圻县委、县苏维埃政府领导苏区军民同“围剿”的敌人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

10月8日,蒲圻县保安团的一个大队和林坑团总邵柏棠的地主武装二百余人,沿大湖岭一路烧杀到枫桥的石头堰。鄂南红军独立师和地方赤卫队近千人,集结在小柏汪家土地嘴进行狙击,经过一场激战,共歼敌三十余人,缴获步枪17支,打退敌人的进攻。随后鄂南红军独立师和区乡游击队、赤卫队互相配合,发动高铁岭战斗。土匪张华山以驻扎在嘉鱼陆溪口杨天升保安队为靠山,占据着高铁岭、八斗角、咆哮岭和白驹张家,经常袭扰车埠、黄龙,过陆水河到官田、肖桥一带牵猪赶牛,严重威胁县西北苏区的安全。为了拔除这颗钉子,一天清晨,红军独立师和南、北、西3个区的游击队、赤卫队,从官田谢家过河,经黄龙、劈精,直插高铁岭,向张华山匪部发起猛攻,半天时间结束战斗,缴获长、短枪四十余支,将张华山匪部赶出高铁岭一带,解除了敌人对西区和北区的威胁。紧接着鄂南红军独立师又将侵入蒲圻苏区的临湘县国民党“清乡”队赶出县境。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斗,共计歼灭敌人二百余人,取得第一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1年春,敌人对蒲圻苏区发动第二次“围剿”,国民党军八十二师、八十五师、三十三师在蒲圻反动民团的配合下,轮番“进剿”。鄂南红军独立师和地方革命武装采取分散隐蔽的办法,避敌锋芒。一个月后,敌人的攻势减弱,中共蒲圻县委审时度势,集中部队,组织反攻。红军独立师和蒲圻特务大队首先发起林坑之战,把反攻的矛头指向在“围剿”中最卖力的林坑团团总邵柏棠。邵柏棠是红军独立师的老对手,他拥有枪二百余支,盘踞在林坑邵家,对武长铁路以西的苏区是一个严重的威胁。一天雪夜,汪子霞率独立师、蒲圻特务大队、区乡游击队和赤卫军千余人,兵分四路从万宝山、横柏港、黄棚岭、新屋嘴直逼林坑。战斗打响后,汪子霞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战士们英勇战斗,顽强拼杀。经过一番激战,民团大部分被歼灭。红军独立师缴枪七十余支,隐藏在林坑邵家十余个土豪劣绅全被捕获处死,邵柏棠躲进粪窖里侥幸逃得性命。

2月,汪子霞又率领五百余人,分乘四十余只大木船,夜渡黄盖湖,攻打临湘源潭镇,打败敌保安大队的一个中队,缴获步枪70支,没收源潭镇富商的大批油、盐、布匹等日用货物,用十几只大船运回蒲圻苏区,并利用这些物资,分别在金峰竹鸡岭李家享堂和新庄田家开办两个合作社。

4月,在车埠地区,鄂南红二师和蒲圻特务大队会同金峰特乡、白石、肖桥、官田、峡山、白莼、洪山等地千余名赤卫队员,攻打蒲圻保安团安插在车埠的据点。随后又挥师北上,在赤壁痛打国民党教导第三师一部,打败九毫堤村的反动地主武装“硬党会”。经过一系列的反击,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对蒲圻苏区的第二次“围剿”。

1931年7月,国民党反动派对湘鄂赣边境地区发动第三次“围剿”。汪子霞奉命率红二师驰援通山,蒲圻特务大队和区乡赤卫队勇敢地挑起保卫苏区、保卫秋收的重担,在崇蒲边境三山源与崇阳县保安团5个中队进行交战,特务大队付出重大的牺牲。9月通山战斗结束以后,汪子霞又率部返回蒲圻,在红庙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一场激战。当时,官山驻有国民党军新编第十二师1个营,红庙驻有1个连,且储有弹药。警卫营经过侦察摸清敌情后,决定先攻薄弱处。一天深夜,警卫营在木兰区二百多名赤卫队员配合下,偷袭红庙敌军,一举取得成功。缴获机枪2挺,步枪90支,子弹2箱。扩充武器装备后,又乘胜攻打官山,俘敌数十人,缴枪百余支。在洪山寺战斗中,将“铲共团”团总宋省三绑赴密儿冲饶家枪毙。不久,鄂南红二师在崇阳桂花附近与国民党八十二师一支部队遭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指战员浴血奋战,打得十分艰苦,表现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敌人发动的第三次“围剿”,来势要比前两次猛得多,蒲圻苏区军民陷于苦战之中,湘鄂赣边特委为了帮助鄂南苏区人民打破敌人的围困封锁,派方步舟率红十六师及红三师一部挺进鄂南。10月,叶金波率红三师到达蒲圻金狮观,与红十六军一部和鄂南警卫营一起攻打国民党八十二师宋景芳部驻新店镇守敌1个团以及国民党县保安团刘步一大队的1个中队。红三师、红十六军、鄂南警卫营以及地方赤卫队一千多人,从中桥、中心坪出发,于16日拂晓赶到新店附近。红三师从右翼进攻,红十六军1个营从左翼进攻,鄂南警卫营与地方赤卫队三面包围新店街,形成围歼之势。敌人措手不及,县保安大队长刘步一和敌营长仓皇率残部渡江逃往湖南。天亮后,我军占领新店镇。这次战斗,全歼敌军1个营,重创县保安大队,共缴获长枪282支,机枪8挺,俘敌104名。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中一次重大的胜利。

新店之战后,李济平、饶森阶、祝自清率红二师和赤卫队两战嘉鱼县,先后在陆溪口、牌洲打败嘉鱼县杨天升保安中队,缴获长、短枪二十余支。至此,敌人精心策划的第三次“围剿”被蒲圻军民彻底粉碎。

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消灭了敌人大批的地方反动民团,沉重地打击了敌人,拔掉了敌人安插在苏区的几个据点,消灭了红、白夹杂地区,使红色区域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发展。到1931年年底,蒲圻县苏区所辖的基层政权由原来的4个区发展到7个区、52个乡,苏区面积占全县版图面积的2/3。蒲圻苏区成为湘鄂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发动的对中央苏区的一、二、三次“围剿”和对鄂东南苏区的进攻,被我军民粉碎以后,敌人不甘心失败,自1931年冬天起,加紧准备对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

1932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控制武(汉)长(沙)路,完成对湘鄂赣苏区的战略包围,提前向蒲圻中心苏区进行“蚕食”。国民党十九师先后在古井熊家、峡山口江家、白墅桥钱家等地发动试探性进攻,杀戮赤卫队员、苏维埃政府的干部数十人,烧毁房屋二百多间。4月初,国民党十九师2个团、三十三师1个团和蒲圻县保安团,在地方“清乡”队、地方还乡团的配合下,从车埠、新店、赵李桥分三路向蒲圻中心县苏维埃政府驻地大举进攻,此时鄂南红二师已编入红十六师,蒲圻中心县委和蒲圻县委只有动员苏区人民和各区赤卫军(队)进行英勇的抵抗。终究力量对比悬殊,苏区军民陷入苦战。(www.xing528.com)

5月中旬,铁路西部三、四、五、七区和赤壁特区先后陷落;6月,敌人集中兵力,对中心坪苏区实行四面围攻,中心县委和蒲圻县委率领驻地机关干部战士在金紫大山,艰难地与敌周旋。敌人所到之处,实行残酷烧杀政策:“大山烧一烧,小山抄一抄,见了石头砍三刀”,苏区沉浸在一片血海之中。“综计此次围剿结果,蒲圻全境已告无匪踪迹。”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避免过大损失,7月,中心县委和蒲圻县委在金紫山大屋魏家,召开紧急会议,部署突围。决定将两级县委转移到崇阳、通城边境,坚持斗争。当时从全县各地撤退到金紫山的干部、战士有千余人。中心县委留下一部分人分散隐蔽,其余人员集中起来,组成“避白团”,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突围。经过7天7夜的奋战,大部分同志安全转移到崇阳八斗山和通城黄袍山。至此,蒲圻中心苏区基本丧失殆尽。

1932年9月,湘鄂赣省委派省委副书记黄加高巡视鄂南,他与留守八斗山、黄袍山营地的同志取得联系后,在黄袍山开办党员干部培训班,组织“避白团”的同志学习省委文件,总结经验教训,研究恢复蒲圻苏区的具体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思想整训,“避白团”的干部群众克服了悲观失望的情绪,重新恢复了斗争的勇气。在此基础上,组建了鄂南工作团,指定李济平任工作团主任,其主要任务是恢复蒲圻苏区。为充实工作团的力量,中共湘鄂赣省委调在省委整训学习的徐自然、周努力、周长工、梅经武、魏国治、王启达、周自波、贺继光等一批干部共24人,携带8支手枪,由徐自然率领,于1933年从省委所在地江西万载返回鄂南。原拟前往蒲圻,因蒲圻白色恐怖严重,便返回崇阳,与李济平率领的鄂南工作团会合,成立中共湘鄂边工作团,徐自然任工作团主任,以八斗山为中心开展活动。很快恢复了金紫、方山、塔坳3个区委,旋即又恢复了东关、杨林、临角(临湘县境内)等区的工作。

1933年1月,中共湘鄂赣省委又派张和、杨青、钟其相、胡平然、张南熙、陈阳光、李素珍、黎采华、周启声、毛保和等三十余人到鄂南,加强湘鄂边工作团的领导力量,并组建中共湘鄂边县委,领导蒲圻、通城、崇阳及湖南临湘4县边界地区的革命斗争。县委书记先后由徐自然、张和担任。1934年年初,中共湘鄂赣省委决定,以药姑山为根据地,建立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辖蒲圻、崇阳、通城3县和湖南临湘一部分地域。省委秘书长钟期光来到湘鄂边,在崇阳殷家冲主持成立湘鄂边中心县委,并出任中心县委书记,方天保任副书记,周长工任组织部长,周努力任宣传部长,张茂信任军事部长,沈春华任妇女部长,黄启炳任保卫局长。中心县委机关设在崇阳殷家冲等地。1934年5月,红十六师师长徐彦刚率四十六团和四十七团一营,攻打蒲圻羊楼洞,激战6个小时,击溃驻羊楼洞的湖南保安第三团,占领羊楼洞镇,截断武长铁路交通,俘敌二十多人,缴获一批军用物资。8月,湘鄂边独立团一部,从崇阳方山应家畈出发,长途奔袭车埠镇。部队用3天2夜,往返二百多里,在车埠镇缴获大批布匹,解决了湘鄂边部队的冬服,还上缴湘鄂赣省委寒衣一千余套。红十六师在徐彦刚带领下,由四十六团、四十七团攻打赵李桥守敌,四十八团攻打新店守敌,经过激烈战斗,分别占领了赵李桥镇和新店镇,缴获枪支弹药及一批物资,并在羊楼洞苏家堰歼灭敌暂编三旅特务连,缴获手枪、机枪二十多支(挺),俘敌二十多人。到1934年秋,湘鄂边苏区发展到7个区、35个乡。

在蒲圻辖区,中共湘鄂边中心县委建立了两个县级组织。一个是中共长武路代表团;一个是中共驻蒲代表团。同时,恢复和建立金紫、洪下、杨林3个区,区级党、政、军、群组织也相应成立。

在湘鄂赣省委积极采取措施恢复蒲圻中心苏区的同时,鄂东南道委派通山中心县委常委阮英清等人,深入白沙、黑桥、随阳、楚王山一带进行活动,执行道委“向南发展的计划”。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阮英清在咸宁、蒲圻、崇阳和通山4县边界地区逐步打开了局面,苏区恢复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10月,组建了中共咸通工作团。1933年8月咸通工作团更名为中共咸蒲崇通县委,管辖区域包括咸宁柏敦以西,马桥以南,蒲圻金狮观以东,通山义岭以北地区,成立了中共随阳、石门、白沙、花纹、黑桥5个区委。县委机关先后设在通山石门楚王山、崇阳黑桥和蒲圻随阳仙人洞。县、区、乡机构的党、政、军、群组织也相应成立。

中共随阳党支部旧址

中共随阳区委员会成立于1933年11月,咸崇蒲通县委派项盛文在随阳恢复党组织,建立了中共随阳区委,机关驻随阳石门肖家,先后由彭永成、项盛文、魏国治任区委书记。1934年4月,随阳区苏维埃政府成立,隶属咸蒲崇通县苏维埃政府,主席张安元。

1934年11月,国民党军队向咸蒲崇通苏区发动军事“围剿”,县委主要负责人徐自然、梅经武叛变投敌,在随阳杀害了鄂东南道委派往咸蒲崇通县协助工作的同志,投靠了国民党蒲圻专署。为了迅速恢复鄂南工作,鄂东南道委决定以咸蒲崇通县委保存下来的部分干部为基础,成立中共咸蒲崇通中心县委。中心县委率领游击队转战于随阳山、小岭和楚王山等地区。在游击战争中,蒲圻成为湘鄂边游击区。1935年夏秋以后,由于蒲圻苏区失去正规红军这个支柱,三年游击战争进入最艰难的岁月。1935年秋至1937年10月,为鄂东南苏区最后建立的地级党组织中共湘鄂赣省委西北代表团工作时期,代表团联络各地组织,收集失散队伍,保存有生力量,坚持游击战争和反“清剿”斗争。

金紫山红军游击队是蒲圻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由一部分来不及转移的县、区、乡干部和红军伤病员组成的,当时中心县委和蒲圻县委指示他们,分散隐蔽保存自己;保守革命秘密;等待时机联系。不久,湘鄂边区便进入三年艰苦的游击战争时期。这些同志长时间同组织失去联系,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以非凡的毅力和意志,在人迹罕至的深山野林中,坚持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住的是山洞或草棚,吃的是苦菜、蕨根、葛麻蔸、松子、茨子、苦李子、竹笋等,山上出什么就吃什么。没有食盐,就用带有咸味的五倍子当盐煮菜。白天烧饭不能冒烟,夜里不能露光,否则敌人就会跟踪追击。由于长年在野林中穿行,身上的衣服件件破烂不堪,有的甚至不能遮体。风雪之夜,他们用野草树叶当被子,或者生火取暖。他们还要应付敌人突然的袭击,今天在这个山头,明天转移到那个山头,不断地更换隐蔽的地点。

当西北代表团的同志前来联系他们,向他们介绍了当前的形势和任务后,这些同志大义凛然,把对国民党的血海深仇埋在心底,不计较在国民党刺刀下所过的煎熬日子,毅然走下金紫山,离开父老乡亲,在傅秋涛、江渭清等率领下,与近千名湘鄂赣红军战士一起,奔赴抗日前线,开始新的战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