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赤壁市革命老区的全面调整和发展研究

赤壁市革命老区的全面调整和发展研究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61年1月,中共中央举行八届九中全会。全会在公报中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从196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蒲圻县委认真贯彻“八字”方针,对全县各行各业进行全面调整。第一阶段是以调整社队规模为主要内容。银行在“大跃进”时期,为促进地方工业向机械化、半机械化进军,扩大放款。有的质量不合格,不能使用,造成积压。对银行现行的全额信贷流动资金供应办法立即取消。科技调整与发展。

赤壁市革命老区的全面调整和发展研究

1961年1月,中共中央举行八届九中全会。会议要求,从1961年起,需要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即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间失衡的比例关系,巩固生产建设取得的成果,充实新兴产业和短缺新产品的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使整个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按比例发展。会议安排部署了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必须更好地贯彻执行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首位的方针。全会在公报中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宣布,从1961年起,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蒲圻县委认真贯彻“八字”方针,对全县各行各业进行全面调整。

农业方面。全面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农业六十条),蒲圻县委召开扩大会议,为了把“农业六十条”贯彻得好、快、深、透,以发挥政策的威力,采取由县到区,分别召开生产队长以上干部三千多人大会。第一阶段是以调整社队规模为主要内容。取消食堂和供给制,下放手工业和猪、牛喂养,解决一平二调,纠正“共产风”,全县原有5个公社29个管理区,292个生产大队,1537个生产小队。调整为5个区,1个县辖城关镇,38个公社,362个生产大队,2505个生产小队(包括45个渔业蔬菜队)。第二阶段是贯彻按劳分配政策,推行按工分分配食物,多劳多得、多产多吃、不劳动者不得食。更大限度地调动了群众生产积极性。第三阶段是全县实行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执行以生产队为单位定产、定粮食征购任务、定分配方法和定上交大队积累。从根本上解决队与队之间的平均主义和穷富队之间的矛盾,改善经营管理。1962年全县杂粮总产量2460吨,比1961年1325吨增长1135吨。1962年农村总收入1493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095万元,副业收入263万元,其他收入135万元,均比1961年有较大增长。“农业六十条”的贯彻落实,在保持人民公社总体框架的前提下,纠正公社化以来农村实际工作中的若干突出错误,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紧迫的问题,从而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调整。1959—1961年,蒲圻三年连续遭受自然灾害,水利建设除必要的整险维修工程外,基本停顿。1962年县委贯彻调整方针,纠正前段水利建设工作中对水利建设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大办水利要求过急,大调劳力,不分受益社队社员与否,一律自带钱粮工具,不计报酬,长年不下工地,搞一平二调;大中型水利项目安排较多,超过了国家财力、物力的承受能力和农民自身的承受能力;分散使用劳力、资金、器材。使部分工程不能及时完成配套受益;由于集中力量搞大型工程,小型工程失修效益下降,劳力上不顾当地实际而影响农业生产的错误。调整水利建设方针,兴建水利项目,以小型塘堰为主,当年受益为主,群众自办为主和扩大灌溉面积为主。1962年至1967年,全县以小型、重点配套处理未脱险工程和兴修小型水库76处,扩建黄沙水库和建成陆水水库,新增有效库容4.4亿立方米,巩固和扩大灌溉效益。

工业的调整。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影响和在“大跃进”时期经济上的失误,企业生产经营均不很景气。1962年贯彻国家工业调整方针(工业七十条),对地方国营工业实行“关、并、统、缩”,将“大跃进”高潮中盲目新建的一些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将一大二公和急于过渡的部分手工业合作企业转为国营企业的单位,重新恢复为集体所有制企业。1959年至1961年,关停了炼铁厂、炼焦厂、耐火材料厂,下放了服装厂、缩小了农具厂和河沙厂,停办了水泥厂和砖瓦厂。通过调整后的地方国营企业,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持续稳定发展。1957年,手工业合作社仅城关地区有13个,门市部22个,行业23个,从业313人。产品品种205个,年产量15万件,年产值27.18万元。1958年大合大并,将13个合作社22个门市部整合成2个大厂,另外15个行业合并成立县农具厂。

财政金融工作调整。县委成立了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各区、公社以区长、社长主管财经工作。财政部门积极组织收入调整支出结构,从1963年到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蒲圻经济建设投资仅7.11万元,而农业投入97.49万元,主要支持农村水利建设。银行在“大跃进”时期,为促进地方工业向机械化、半机械化进军,扩大放款。对全县各公社农具厂进行支援,工业技术设备贷款余额2000万元,比1958年同期增长300万元,致使农村社、区、农具厂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生产许多质量低劣的产品,生产的这些产品,与生产实际脱节,不适应农民使用。有的质量不合格,不能使用,造成积压。有的露天抛放,机械锈蚀,变成废品,损失金额19.8万元。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缩小基本建设规模,调整发展速度,大力支援农业。对县内城镇工业、社办工业、农具修造业、日用工业的生产燃料,给予适量贷款,对地方工业原则是:可能即收,不再增放。对银行现行的全额信贷流动资金供应办法立即取消。当年全县工商贷款余额2345万元,较1960年下降581万元。1962年后,银行贯彻《银行工作六条》,回收银行工作下放权力,严格信贷管理,任何部门不得强令银行增放贷款。(www.xing528.com)

科技调整与发展。1959年5月,县委成立蒲圻县科学技术小组,同时成立蒲圻县科学技术委员会。1959年,制订第一个《蒲圻县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计划在工业、农业和医疗技术等方面,开展42项科学项目研究。在工业技术方面,主要围绕钢、煤生产和县委提出的以技术革命为中心的增产节约运动,加强科学研究工作,力求解决工业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发展地方工业,同时大搞工具改革,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农业技术方面,主要贯彻农业八字宪法,针对农业高额丰产的耕作制度,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总结,大力推广群众中的先进经验,以完成粮、棉、油生产指标,同时重点研究林业、水利、水产、气象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促进农业的发展。在医药技术方面,主要是以消灭血吸虫病和几种流行疾病为主,同时发扬祖国医学遗产,从事柳枝接骨和针灸研究。在农机推广方面,1959年,黄盖农场使用乙-5-35型五铧犁拖拉机,4个月垦荒4049亩,开创了蒲圻农机耕种的历史。农业生产种植科学技术在品种改良、选育繁殖、种植技术、改水改土、施肥和植物保护方面大力发展。1959—1963年,扩大夏秋杂粮面积,恢复中稻面积,双季稻面积减少,夏秋杂粮面积由1959年的17万亩,扩大到1963年的30.88万亩。

教育的调整与发展。全县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通中学由1957年的3所发展到1961年的7所,同时建立7所农业中学。小学由93所、72个教学点,发展到1961年的104所、189个教学点。幼儿园由1957年的5所增加到1960年的53所。办红专学校26所。1959年,创办县卫生学校和聋哑学校。到1959年年底,全县脱盲42286人。1960年,县成立工农业余教育委员会,对已扫盲的农民进行小学、业余初中文化教育。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将104所公办小学调整为70所,将中学、师范的61个班调整为53个班。为在反右倾运动中被批判的学校领导和教师甄别平反,给被错划右派分子的教师摘掉右派分子的帽子,教师积极性提高,教育形势有所好转。1964年,全县38个公社,办民校316所,469个班,入学农民6086人,其中扫盲296个班,高小161个班,1723人。初中班12个,175人。1965年,全县扫盲和业余教育贯彻“明确要求、突出重点”的方针,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秋季开办民校238所,参加学习3966人。冬季开办民校280所,学习3673人。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扫盲教育停办。

文化事业的调整与发展。蒲圻群众文化工作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同时贯彻“加强领导、积极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讲究实效、稳步前进”的农村文化工作方针,遵循“业余、自愿、小型、多样、节约”的原则,逐步发展建立农村群众文化工作机构,建立群众文化骨干队伍,通过开展生动活泼的群众文化活动,宣传各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起到积极作用。1952年建立农村俱乐部28个,1956年发展为133个,1964年146个。这个时期群众文化开展比较活跃,1956—1965年通过群众文化骨干培训班、农村俱乐部骨干培训班和文艺宣传骨干培训班培训、培养农村文艺骨干五百一十余人。这时期,县委还利用展览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工作成就对群众进行形势教育。从1958年到1965年,举办各种展览11期。为了加强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工作,1965年,县委决定成立“蒲圻县农村文化工作队”,配合党在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农村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进行演出,深受城乡人民的欢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