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球冰期:原因、解释及影响

地球冰期:原因、解释及影响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地球上出现大冰期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将近有100种解释地球气候产生神奇变化的冰期理论。大冰期的出现,应该是各种错综复杂的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海斯根据从海洋底部采集到的岩芯资料,经过氧同位素的分析,认为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冰期大约每隔10万年发生一次。当然,除了上面介绍的天文假说之外,关于第四纪大冰期里冰期与间冰期反复交替出现的原因,还有许多别的假说。

地球冰期:原因、解释及影响

在地球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冰川的温暖时期,占绝大部分时间。大地披雪戴冰的大冰期,只占很短促的一瞬,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已。就拿最近的5亿年岁月来说吧,地球上出现冰川的时间,不过只有1000多万年。

也许你会问,是什么因素,促使温暖的地球,产生了大冰期里那种比较严寒的气候呢?

关于地球上出现大冰期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将近有100种解释地球气候产生神奇变化的冰期理论。有的用宇宙天文因素来解释,有的用地球本身出现的因素来解释,有的用海陆变化、大陆漂移来解释,有的用大气中二氧化碳增减来解释。纷纭繁杂,莫衷一是,可惜至今还没有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解释。

有人说,我们地球所在的太阳系,它在银河系里旋转一周的时间,大约要2亿多年。当它旋转到宇宙微尘粒子比较稠密的区域时,这些微尘粒子阻挡了太阳向地球辐射的部分热量,使地球上出现大冰期。

有人说,我们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在反复变化的,有时候转得快,有时候转得慢。如果地球转快时,南北两极的寒冷空气会快速涌向赤道,使地球表面得到的太阳辐射热减少,于是出现大冰期。

有人说,大陆上升,会使大陆的气候变得寒冷。一次强烈的地壳造山运动以后,就会接着出现一次大冰期。比方说,元古代末期的那次地壳运动之后,出现了震旦纪大冰期。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之后,发生了第四纪大冰期。

有人说,在各个不同的地质年代里,大陆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大陆漂移到南北两极时,就会成为冰盖的策源地。像2.8亿年前的冈瓦纳古陆,就位于当时的南极附近,因而出现了冈瓦纳冰盖。而当时的北极在今天的夏威夷附近,那里是大洋,所以找不到这次冰期的遗迹

有人说,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时,温室效应减弱,地球就会变冷。地球上岩石的风化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每次造山运动之后,有大量新鲜岩石暴露在空气中,它们风化后,会使空气里的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于是气候变冷,出现大冰期,等等。

这些解释,都有片面性,也缺乏充足的依据,似乎有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味道。瞎子摸象,各执一词,很难叫人真正信服。

大冰期的出现,应该是各种错综复杂的自然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当然这些自然因素,是有主有次的,它们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共同促进了大冰期的出现。但因为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和学识,毕竟是很有限的,要解释清楚地球历史上那几次奇妙的气候变化,目前尚有很多困难。我们只好把这个疑难的问题,留给我们的子孙去解决了。

那么,离我们现在最近的第四纪大冰期,是不是可以解释清楚呢?

尽管还存在着一定困难,但解释这次大冰期的学说,已经越来越多,论据也越来越丰富了。

杰弗逊

在众多的学说之中,获得比较多的人赞同的学说,当推天文假说。天文假说的基本观点,说地球上的全部能量,都来自太阳,地球轨道的变化,会改变地球从太阳那里获得的能量,从而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说来有趣,世界上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人之一的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这位杰出的政治家,也是一位很有造诣的学者。1785年,杰斐逊指出,黄道面倾斜的变化,会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我们的地球,它的公转轨道的偏心率,一直是在变化的,差不多每隔9.3万年完成一个周期。地球的那根无形的地轴,对黄道面的夹角,也是在不断变化的,从21°30′变到24°30′,差不多每隔4万年完成这么一次变化。1930年,南斯拉夫学者米兰科维奇,综合考虑了地球轨道偏心率和黄道面倾斜等天文因素,绘制出了一条著名的“米氏曲线”。在这条曲线上,代表地球最近60万年以来的几次最小辐射量,恰好对应于第四纪大冰期里最近的几次冰期。

米兰科维奇是一位勤奋好学的天才,学识渊博,精通气候学,对数学、天文学和第四纪地质学也很熟悉,可以说多才多艺。他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时代,经过持久不断的努力,绘制出这条“米氏曲线”,在当时条件下,是很不容易的。他的曲线表明,当地球上太阳辐射总量减少的时候,气候变冷,就出现冰期。当太阳辐射总量增加的时候,气候转暖,就出现美妙的间冰期。

太阳辐射的变化,无疑对地球上的温度,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你也许知道,太阳上有黑子变化,每11年为一个周期。太阳黑子的变化,能相应引起地球上温度和降水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变化甚至引起一些冰川发生变化。对地球来说,太阳黑子的变化,是很微不足道的,它居然能影响到一些冰川的变化,那么地球轨道的变化,引起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出现,是可想而知的了。

米兰科维奇(www.xing528.com)

1978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海斯教授,进一步论证了地球轨道变化引起冰期出现的可能性。

海斯根据从海洋底部采集到的岩芯资料,经过氧同位素的分析,认为在第四纪大冰期中,冰期大约每隔10万年发生一次。在最近的200万年时间里,冰期已经出现过20次。这差不多与地球公转轨道发生变化的周期是一致的。我们知道,地球环绕太阳运行的时候,由于木星的引力,使地球公转的轨道,在一个圆形轨道与椭圆形轨道之间循环变化,完成一次变化的时间大约需要10万年。当地球公转轨道变化到圆形轨道时,因为地球不再像椭圆形轨道期间那样靠近太阳,因此,夏天比较凉爽,再也不能融化掉当年降下的全部冰雪,冰雪逐渐积累起来,于是冰期来临了。当地球处于椭圆形轨道时,它有时离太阳远,有时离太阳近。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正是北半球的夏天,这时候,北半球接收到的热量能够融化掉比当年降落的冰雪更多一些的冰雪,于是处在北半球的那几个大冰盖消失了,出现了大冰期里的间冰期气候。

目前,地球正处在椭圆形轨道的位置,逐渐向圆形轨道变化。因此,我们正在从一个间冰期,走向另一个冰期。一旦地球轨道恢复到圆形时,新的冰期又会来到,冰流将会重新出现在北欧和北美大陆上。

当然,除了上面介绍的天文假说之外,关于第四纪大冰期里冰期与间冰期反复交替出现的原因,还有许多别的假说。我们不妨再介绍3种。

你知道吸铁石吧?吸铁石也叫磁铁。它为什么能吸铁呢?因为它有磁性。一块吸铁石,有两处磁性最强的部分,叫作磁极,它们分别接近吸铁石的两端。我们的地球,实际上是一块大的吸铁石,所以它也有两个磁极。处于北极方向的叫北磁极,处于南极方向的叫南磁极。说起来非常有趣,地球的南北磁极,可以互相倒转。在南北两个磁极互相倒转的过渡时期,地球上的磁场显得相当微弱,使得带电粒子和宇宙尘埃弥漫在大气层里,结果出现比较多的雨雪天气。有人指出,上次磁极转换时,大雨大雪断断续续下了数百年。这样,太阳很难照暖地球,气温显著下降,于是冰期就到来了。

美国学者欧文和东恩,提出了一个更有趣的假说。他们认为,第四纪大冰期里北半球那几次来而复去的大冰盖,是由于北冰洋反复封冻和解冻而引起的。

请你找一张北极圈地图,看见了吧,北冰洋周围都是大陆,仅有2条通道与大西洋太平洋相通。一条通道是格陵兰和欧洲之间的格陵兰海,另一条通道是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然而,格陵兰海和白令海峡,都是很浅的陆棚。北冰洋就处在这样一个几乎是半封锁的环境里,与外界的潮流循环很不畅。

当北冰洋周围的大陆被冰川覆盖的时候,由于海洋里的水分转移到冰川上,海平面下降了,北冰洋与外界的二条通道上,陆棚露出海面。这时候,北冰洋完全被封闭起来。一旦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物极必反,就非常不利于冰川的继续发展。这时候,北极圈上空的冷高压非常强盛,阻挡南方的暖湿气流向北流动。被冷高压控制的广大地区,降水十分稀少。因而,北冰洋四周的冰盖,将因为降雪减少而自动变薄退缩,趋于消失。冰盖一旦消失,这时就进入了间冰期。

间冰期里,大量的冰川融水排泄到海洋里,使海面上升。这时候,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温暖水流,再度通过白令海峡和格陵兰海,进入北冰洋,使北冰洋的温度上升,逐渐解冻,湿度也跟着增加。一旦北冰洋全部解冻,就很不容易再形成强劲的冷高压,南方的暖湿气流可以北进到北冰洋沿岸。到那个时候,北冰洋周围到了冬季,又将成为大雪纷飞的世界,它沿岸的冰盖又会重新发展起来。

第四纪的300万年岁月里,这样的过程至少已经重复了五六次。现在正处在新冰期的准备阶段,1万多年后,北冰洋将会全部解冻,然后,新的冰期又将开始。

北冰洋的拉普帖夫海里,有个小岛。在150年前,这个小岛还长14千米,宽4千米,被正式描绘在帝俄时代的地图上。可是今天,这个小岛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它沉到海底去了吗?没有。那它怎么会消失呢?原来,这个小岛,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海岛,却是一块冰期时代搁浅在北冰洋里的大冰块。风从南方带来尘土,尘土沉积在冰块上,积起一层80厘米厚的土壤。候鸟们又不辞辛苦,把植物种子排泄在小岛上,长出了稀稀落落的植物。这样,一块搁浅的冰块,蒙蔽了人们的眼睛,以为它是个海岛了。由于北冰洋在不断变暖,从底下逐渐把这个小岛融化掉了。这个例子,增加了欧文和东恩的北冰洋假说的说服力。

与北冰洋假说遥遥相对的,还有一个南极冰盖跃动假说。

这个假说说,南极冰盖跃动会引起第四纪大冰期里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出现。

你还记得前面提到过的那些脾气古怪的冰川吧?其实,南极冰盖也有一点古怪的脾气。正像那些老实人一样,平时脾气温顺,一旦什么事触发出他的脾气来,就一鸣惊人,南极冰盖也有这种一鸣惊人的时刻。

在间冰期里,南极冰盖的某些部分变得比较不稳定,最终会引起冰盖的跃动。一旦冰盖发生跃动,大量的冰块伸进南极周围的洋面上,形成比目前还要巨大得多的冰架。面积巨大的冰架掩盖海洋,使这些地方的反射率由原来的8%提高到80%。这样会引起地球上的气候带,向赤道方向位移,使地球的热量收入,减少4%左右。地球上热量收入减少,相应的会压低地球的0℃等温线的位置,使得北半球的陆地,逐渐形成冰盖。

假如南极冰盖跃动后的冰流位置保持不变的话,冰期将会长期继续下去。然而,南极冰盖不可能长期处在跃动状态中。在它跃动一段距离后,快速流动的冰体会停歇下来,伸进海洋的冰架得不到充裕冰源的补充,会渐渐缩小,于是海面又重新露出,反射率又重新回复到原来的8%,地球的0℃等温线又会上升,地球脱离冰期。

南极冰盖跃动一次的周期,有人估计为10万年左右,恰好与大洋岩芯所揭示的气候回旋资料是一致的,因此,这个假设一度引起人们的注意。

然而,至今还没有一个假说,能像地球绕太阳转动那样完全能站得住脚,被人们所信服。但是,冰期的存在是客观事实,冰期的原因也是客观事实。也许会有一天,你能把这个问题解释清楚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