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塔尔巴哈台北路卡伦基本格局确立

塔尔巴哈台北路卡伦基本格局确立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实上,这条卡伦防线的北段,即自塔尔巴哈台至额尔齐斯一线,要比上述两条卡伦防线的北段都要向内大幅收缩,收缩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雅尔城以东地区,也就是说,雅尔城是建在这条卡伦线的外侧位置。而在以贡献马匹作为条件允许哈萨克越卡游牧之后,清朝在塔尔巴哈台北路的卡伦防线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此,奠定了塔尔巴哈台北路卡伦的基本格局。自辉迈拉虎至塔尔巴哈台,夏季设大小卡伦十三处,冬季设卡伦八处。

塔尔巴哈台北路卡伦基本格局确立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八月,在清朝政府终于决定要从雅尔后撤至楚呼楚再建塔尔巴哈台军政中心之后,一度还想继续维持刚刚构建起来的塔尔巴哈台地区的卡伦防线。这条卡伦防线既不是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阿桂提出的靠近边界线布设的卡伦防线,也不是乾隆二十八(1763年)年明瑞设想的于岭道要冲而酌情设置的冬季卡伦防线。事实上,这条卡伦防线的北段,即自塔尔巴哈台至额尔齐斯一线,要比上述两条卡伦防线的北段都要向内大幅收缩,收缩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雅尔城以东地区,也就是说,雅尔城是建在这条卡伦线的外侧位置。[38]阿桂之所以敢于奏请从刚刚建好的雅尔后撤至楚呼楚,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条卡伦防线不仅处在雅尔和楚呼楚之间,而且更靠近楚呼楚,因此在他看来,撤退至楚呼楚,“无庸动移卡座”。[39]也就是说,撤退至楚呼楚,并不会导致既有卡伦防线的后退。但此后形势的发展,证明阿桂的判断过于乐观了。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年底,楚呼楚新城竣工。尽管楚呼楚的新城——绥靖城竣工之后,清朝并没有立即减少雅尔的驻军,也没有立即撤走参赞大臣,但是这条卡伦防线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就无法阻扼住哈萨克私越的汹汹暗流。此时的清朝政府已经想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能够确保驱逐的效果。在这样一个困难形势下,如果继续坚持驱逐,不仅无法真正将哈萨克驱逐出境,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天朝”的颜面也会因此大受损害。在笔者看来,这样一个尴尬处境,才是最终促使清朝政府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正月做出有条件允许哈萨克越卡游牧决定的根本原因。而在以贡献马匹作为条件允许哈萨克越卡游牧之后,清朝在塔尔巴哈台北路的卡伦防线却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原先的常设卡伦,变成了季节性的移设卡伦。由此,奠定了塔尔巴哈台北路卡伦的基本格局。

新疆北路之塔尔巴哈台,与科布多毗连,以额尔齐斯河为界。河东卡伦地名和尼迈拉虎,隶科布多。河西卡伦地名辉迈拉虎,隶塔尔巴哈台。自辉迈拉虎至塔尔巴哈台,夏季设大小卡伦十三处,冬季设卡伦八处。此外俱哈萨克游牧。[40]

从塔尔巴哈台往北到斋桑湖的夏季卡伦有13个,依次为乌里雅苏图、哈玛尔达巴罕、板厂沟、博洛呼济尔、固尔班乌里雅苏图、哈达苏、特莫尔绰尔霍、哈拉布拉、干济汉莫多、喜呢乌苏、策克德克果勒、札哈苏淖尔、辉迈拉虎。自塔尔巴哈台往东北方向的冬季卡伦有8个,分别是锡伯图、博勒济尔、布尔噶苏台、乌兰布拉、俄栋果勒、乌里雅苏图、鄂伦布拉克、玛呢图噶图勒干。[41]

夏季卡伦与冬季卡伦的转换情形大致如下:塔尔巴哈台西北卡伦线的数座卡伦,一到秋八月,因寒冷而不能维持,撤回内部。在卡伦线外草原、山地过着夏牧生活的哈萨克牧民也为躲避风雪严寒,而向卡伦内侧移动,在塔尔巴哈台境内寻求冬营地,直到翌年四月为止。清朝准许哈萨克牧民进入夏季卡伦线以内,作为其代价,自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起,清朝规定每一百匹马交一匹马作为贡赋。哈萨克牧民的冬营地分布在塔尔巴哈台盆地、塔尔巴哈台山脉和萨乌尔山脉中的河谷,南至巴尔鲁克山中的河谷。翌年四月,卡伦复归原处,即所谓“展放夏卡”。此时越冬的哈萨克牧民必须全部回到夏季卡伦之外原来的夏牧地去。[42]

相对于过去的常设卡伦,亦即现在的夏季卡伦,虽然冬季卡伦又向内后撤了数十至数百里不等,但是毕竟是真正发挥出了最后一道边防线的作用,成为此后近一个世纪内哈萨克向东迁移难以突破的极限。从清朝抚绥内外藩部非常注重的隔离政策来看,季节性的展撤卡伦虽然容易招致软弱的质疑,却很好地发挥出将哈萨克与厄鲁特隔离开来的作用,而这一点,在清朝看来,却是保证边疆安宁的一大关键所在。

(原刊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第4期)

【注释】

[1]《清高宗实录》卷五五五,乾隆二十三年正月壬子条,中华书局1986年版。

[2]王希隆:《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清高宗实录》卷六二二,乾隆二十五年九月辛未条。

[4]《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五,乾隆二十五年二月癸未条。

[5]《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五,乾隆二十五年三月丁未条。

[6]《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六,乾隆二十五年十月辛巳条。

[7]《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乾隆二十五年三月己巳条。

[8]《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三,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辛丑条。

[9]《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三,乾隆二十六年九月辛丑条。

[10]《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五,乾隆二十六年十二月丙寅条。

[11]《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五,乾隆二十五年二月癸未条。

[12]《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九,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乙巳条。

[13]《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八,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庚子条。

[14]《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九,乾隆二十七年十月乙巳条。

[1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乾隆朝上谕档》第4册,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37-38页。

[16]谢志宁:《清前期的伊犁设防》,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王希隆:《关于清代新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载《西域研究》2002年第1期;管守新:《清代伊犁将军职掌考述》,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4期。

[17]格琫额:《伊江汇览》,见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清代新疆稀见史料汇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0年版,第5页。

[18]七十一:《伊犁》,见《西域闻见录》卷一。(www.xing528.com)

[19]松筠:《官制·兵额》,见《新疆识略》卷五。

[20]新疆社科院历史所:《新疆简史》第1册,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77页;《新疆地方史》,新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66页。

[21]《清高宗实录》卷六七七,乾隆二十七年十二月甲寅条。

[22]《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一三,乾隆二十六年九月乙丑条。

[2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版,第66页。

[24]《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三,乾隆二十八年十二月乙巳条。

[25]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锡伯族档案史料》下册,辽宁民族出版社1989年版,第536页。

[26]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1994年版,第2页。

[27]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1994年版,第62页。

[28]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清代西迁新疆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印复制中心1994年版,第63页。

[29]《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五,乾隆二十九年五月甲戌条。

[30]《平定准噶尔方略》续编卷二七,乾隆二十九年十月甲午条。

[31]《清高宗实录》卷七五○,乾隆三十年十二月乙巳条。

[32]徐松:《西域水道记(外二种)》,朱玉麒整理,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97页。

[33]《清高宗实录》卷七六七,乾隆三十一年八月辛酉条。

[34]《清高宗实录》卷七六七,乾隆三十一年八月辛酉条。

[35]《军机处录副》218-14,76-3374,转引自(日)小沼孝博:《论清代唯一的哈萨克牛录之编设及其意义》,见朱诚如:《清史论集——庆贺王钟翰教授九十华诞》,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版,第570页。

[36]《清高宗实录》卷七五九,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丙辰条。

[37]《清高宗实录》卷七五九,乾隆三十一年四月丙辰条。

[38]日本学者佐口透也认为:“清朝在修筑塔尔巴哈台城之前,曾在卡伦线外之雅尔筑城并驻兵。”见佐口透:《新疆民族史研究》,章莹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6页。

[39]《清高宗实录》卷七六七,乾隆三十一年八月辛酉条。

[40]松筠:《南北两路卡伦总叙》,见《西陲总统事略》卷三。

[41]松筠:《塔尔巴哈台事略》,见《西陲总统事略》卷一○。

[42]有关塔尔巴哈台卡伦线与哈萨克关系问题的研究,见佐口透:《新疆民族史研究》,章莹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61-37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