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银行转型:推动经济转型构建新格局的基本动能

银行转型:推动经济转型构建新格局的基本动能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银行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货币创造功能,还在于其金融主体地位。当前,引入注册制和常态退市制度的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股市和新经济有望相互促进,实现快速发展。截至2019年,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负债率已达GDP的259%,远高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196%。

银行转型:推动经济转型构建新格局的基本动能

社会分工的复杂化是现代金融存在的基本缘由,也促进了金融服务业自身日益复杂的分工。与农业社会的家庭余粮相对应,如今的家庭储蓄也是社会可用于扩大再生产的剩余产品。但是在货币经济中,储蓄采取了货币资本或资金形态,表现为对社会稀缺生产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金融业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进行中介和配置服务的行业。

现代货币经济的复杂性与央行和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功能相关。在私人投资需求低迷而社会生产资源闲置的背景下,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可驱动生产资源的利用,实现货币增长与充分就业目标。在没有闲置资源可投入时,过度的货币创造就会导致宏观杠杆上升、资产泡沫膨胀和贫富加速分化,并使社会经济以算总账的方式出现危机或硬着陆。因此,实现与经济增长潜能相匹配的货币增长并提高金融业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是现代货币金融理论的两大核心课题。中国银行业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货币创造功能,还在于其金融主体地位。

1.银行业是中国金融的主体部分

国民经济可分为家庭、金融、产业和政府四大部门。在我国,家庭储蓄主要存入有国家信用支持的银行,而银行实行抵押政策,中长期贷款主要流入制造业、房地产和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建设等重资产领域。银行业为工业化前中期的经济高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也推动了中国家庭居住条件的改善。但是,举债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也造成这些行业的过度投资和产能过剩。中国加入WTO后,海外市场的开发使中国投资拉动型增长模式的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但是随着实体经济部门债务杠杆不断增加以及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中国借助杠杆并依赖海外市场消化产能的增长模式已不可持续。可以预见,中国未来10年都将面临去产能、去杠杆的收缩和以产业升级、效率提升为特征的经济转型(见图1)。

图1 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

与银行过于庞大相对应的是中国股市的过于狭小和脆弱,无法促进高科技、轻资产行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造成关键技术卡脖子,内部消费升级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当前,引入注册制和常态退市制度的改革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突破口,股市和新经济有望相互促进,实现快速发展。

2.银行转型促进更可持续、更安全的发展

中国金融资产规模与GDP之比已与欧美相差无几。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表现为银行资产过大、股票市值过低的结构性不平衡。银行体量过大带来的问题是宏观经济的杠杆率过高,导致实体经济部门债务和利息负担过重。重资产行业产品销路不畅即会导致债务违约,短期可以借新还旧,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终将难以为继。截至2019年,中国实体经济部门的负债率已达GDP的259%,远高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196%。中国企业负债额在GDP中的占比已是全球最高,而家庭负债额占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已达102%,与日本1990年经济泡沫破灭、美国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时的相应占比十分接近。[3]因此,短期稳杠杆与长期去杠杆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任务。(www.xing528.com)

去杠杆实际上是一个银行产能收缩的过程。美国历史显示,市场化的调整是以银行大量破产退出的方式实现的。从中国国情看,如此市场化去杠杆是中国社会经济所不可承受的。因此,主动的稳杠杆和去杠杆政策要求银行业在资产低增长甚至无增长背景下实现内涵式发展,以服务收入消化坏账压力

3.银行转型促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和更为公平的发展

资金决定了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支配和使用权,资金配置的有效性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银行通过金融科技赋能可以更有效地分辨企业的先进与落后、成长与衰退的差异,培育优秀企业,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实现供求平衡和相互促进的高质量发展。

银行从资产扩张转向泛银行高品质服务,可有效避免融资过程中的机会主义行为、不良资产的积累和社会贫富分化,可避免地方政府低效率经济活动和房地产泡沫的过度膨胀,可盘活资本存量,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痛点问题,提升整体经济效率。

银行网点与亿万家庭相伴相随,是普惠金融服务的最佳物理网络。银行非金融服务业的开发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减轻实体经济部门承担的债务成本,促进新财富在家庭、金融、企业和政府四大部门的合理分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