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仁本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讨会成果

《仁本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讨会成果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仁本论》以“以史拓论”的方法,继承传统仁学,批判地吸收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本体论,在综合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作者认为此书展开历史上的论述作为重建仁学论证的必要方式。而赵汀阳的哲学论证:共在意味着生存可能性的最大化,冲突意味着生存可能性的最小化。那么,根据风险规避的理性原则,一个能够长期存在的社会必定以“共在”作为第一原则,所以说,共在先于存在。

《仁本论》与中国传统文化:解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讨会成果

《仁本论》以“以史拓论”的方法,继承传统仁学,批判地吸收了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本体论,在综合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作者认为此书展开历史上的论述作为重建仁学论证的必要方式。[13]这也是作者“以史拓论”方法的展现。仁体对人的精神的展开是历史性的,仁体的显现也是历史性的,从而仁体论的建构也必须以展现这一显现的历史作为重要部分。[14]

支点》采取“无立场的世界观”的方法论原则,广采资源,史论结合。它是问题导向型的著作,对问题有很强的洞察力,解决问题有精巧的技术手段。此处介绍它对老子的“道”的智慧的承创:道意味着一切存在的有效运作方式,其焦点落在“运作”而不在“事物”上,关注的是可能性而不是实存性。”[15]它“意味着一种智慧:一种是关于万物“将是”(becoming)的一般原理”[16]。作为方法论的道的形而上学,它寻求的是对生活之可能性的恰当解释。[17]而这一思路也正是全书形而上学的枢纽,凭此以回应与改造西方的形而上学。(www.xing528.com)

二者的论证方式很不同。比如,关于“共在”的论述,陈来立足于中国传统哲学立场,认为“这种视为一体并不是理性推演的结论,而是从存在本身所发出的直接反应”[18]。而赵汀阳的哲学论证:共在意味着生存可能性的最大化,冲突意味着生存可能性的最小化。在极端的意义上说,这是生死选择。那么,根据风险规避的理性原则,一个能够长期存在的社会必定以“共在”作为第一原则,所以说,共在先于存在。[19]两书都具备精到的分析诠释和论证。而陈来的分析诠释更多综合承创的特色,赵汀阳则更多借鉴出新的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