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朝科举历程:才华儿童选拔机制与完颜亮的改革

金朝科举历程:才华儿童选拔机制与完颜亮的改革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侯随的祖父侯服开始,侯家走上了科举道路。从此,金朝参照辽宋制度,形成了自己的科举制度并选拔了大批人才。金初的科举考试并无一定之规。金代对于才华出众的儿童,有一套特殊的选拔机制,并将其纳入科举考试中,称为经童科,又称神童科。完颜亮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其次,他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使科举制规范化。侯随的这番话意味着他听天由命,再无意于科举一途了。

金朝科举历程:才华儿童选拔机制与完颜亮的改革

侯随,字时甫,泽州高平县(今山西省高平市)人,生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卒于金世宗大定五年(1165)。侯随的曾祖父侯皋可能是农民,没有当过官。从侯随的祖父侯服开始,侯家走上了科举道路。侯服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登明经科进士第,官至隰州永和县(今山西省永和县)县令。侯随的父亲侯邦杰曾进入宋朝太学,在某位宋朝皇帝(很可能是宋徽宗)视察太学的时候,获得了“免省”的奖励,也就是不参加省试(礼部的考试)而直接参加殿试,但最终结果如何不得而知,可能未中进士。

由于父祖都走科举道路,侯随从小也勤学苦读,因而擅长书法。家中有时没有积蓄了,他也毫不在意,仍与朋友畅饮,谈论文章,终日不倦。宋金易代之际,高平县一带不太平,有以红巾为名的民间武装为害乡里。侯随的母亲年事已高,侯随背着她外出逃难,与红巾相遇。红巾得知情况后,认为侯随是个孝子而没有加害,并告诉他生路。安定下来之后,因为侯随家在邻村秦庄(今山西省高平市石末乡秦庄村)有两顷耕地,而当时的赋役较重,侯随怕因此影响自己的学业,所以他将耕地白送给了别人,赋役也由别人承担,自己则一方面努力学习,准备科举考试,另一方面教育自家子侄。当时人们认为侯随一举两得。

女真人虽然以武力建国,在短短的十余年间灭掉了辽和北宋两个强大的王朝,但是它的统治者并不忽视文治,在灭辽的前夕,金太宗于天会元年(1123)举行了首次科举考试。从此,金朝参照辽宋制度,形成了自己的科举制度并选拔了大批人才。金代中后期,很多著名的文臣武将是进士出身。元人王恽说:“金源氏崛起海东,当天会间方域甫定,即设科取士,急于得贤,故文风振而人才辈出,治具张而纪纲不紊,有国虽余百年,典章文物至比隆唐、宋之盛。”虽然不无溢美之词,但多少也说出一些实际情况。金初的科举考试并无一定之规。考试的时间间隔、录取名额、考试地点都不固定。如天会年间开科取士的年份有元年、二年、三年、四年、六年、十年、十二年等,其中天会二年(1124)二月、八月两次进行考试,显然考试年限不固定。考试录取名额的伸缩性也很大,天会四年(1126)真定考试录取了七十二人,而天会六年(1128)的燕京考试则录取了八百人。考试地点除上述的真定、燕京外,还有沈州、平州、蔚州等地,且实行南北选制,即原属于辽统治区域的考生考试词赋,称北选;而原属于北宋统治区域的考生考试经义,称南选;录取的名额按照人口比例来分,因此北选录取人数往往大大多于南选。从天会十年(1132)开始,科举考试实行乡、府、省三级考试。熙宗时对科举制度进行了完善,首先于天眷元年(1138)改变南北选分试经义和词赋的旧制,改为南北选各以经义、词赋两科取士,这是由于此时的南北考生都已通习经义和词赋;其次规定了府试的地点,自黄河以北直至女真地区的考生,府试都在燕京(今北京),陕西与山西考生在云中府(今山西省大同市),黄河以南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侯随两次参加乡试、府试,但没有更进一步参加省试,乃至殿试。他虽然科场不利,但是他教育的学生却有三人以经童科中第。金代对于才华出众的儿童,有一套特殊的选拔机制,并将其纳入科举考试中,称为经童科,又称神童科。“经童之制,凡士庶子年十三以下,能诵二大经、三小经,又诵《论语》诸子及五千字以上,府试十五题通十三以上,会试每场十五题,三场共通四十一以上,为中选。所贵在幼而诵多者,若年同,则以诵大经多者为最。”二大经是《诗》和《书》,三小经是《易》、《礼》和《春秋左氏传》。经童科主要考的是儿童的背诵、记忆能力。经童科这一科目始于金熙宗时,但海陵王废除之,由于金章宗对神童格外感兴趣,因而大定二十九年(1189)得以复设。明昌三年(1192),平章政事完颜守贞认为经童一科录取人数过多,建议减少。章宗征求参知政事胥持国的意见,胥持国本来就与完颜守贞政见不同,双方互有党羽,形成激烈的党争,加之胥持国本人就是经童出身,他自然对完颜守贞的建议加以反驳,章宗采纳了他的意见。但是经童科在时人心目中始终地位很低,胥持国本人就被蔑称为“经童作相”。(www.xing528.com)

侯随所学的是经义科。对他来说,最不幸的就是海陵王完颜亮时期废除了经义科,只以词赋一科取士。

完颜亮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他在乡、府、省三试之上增加了殿试。殿试虽然在太宗时短期实行过,但是并未坚持很长时间,也未形成制度。而完颜亮增设的殿试却成为正式的制度,并且每次他都亲自考试。其次,他制定了一系列制度,使科举制规范化。从贞元二年(1154)第二榜开始,他将南北选合一,正科废除经义,只试词赋。为此,完颜亮还曾命左宣徽使敬嗣晖向宋使施巨打听过南宋的科举科目,得到的回答是:“诗赋、经义、策论兼行。”

当时,侯随的亲友之中有以词赋中进士的,荣归之日向侯随出示了范文,劝说他更改应试科目。侯随略为留意,就明白了词赋科的体例。但是他却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我命若合擢第,向者经义必遂所愿。今既事与愿违,盖命也夫。”侯随的这番话意味着他听天由命,再无意于科举一途了。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优秀人才科举屡试不第,但更多的落第者确实也是水平能力一般,不知侯随是属于哪一种情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