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考试内容:北宋科举改革的曲折与反复

改革考试内容:北宋科举改革的曲折与反复

时间:2023-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革,这个改革在北宋时期是与新旧两党的党争相伴而行的,其过程曲折而反复。宋仁宗在位期间,范仲淹主持改革,施行“庆历新政”,内容涉及科举。但包括这些措施在内的“庆历新政”遭到保守派的抵制、反对和诋毁,巨大的反对声浪动摇了宋仁宗改革的决心,仅仅两年之后,新政被废止,范仲淹改变诗赋取士的尝试也就此宣告失败。

改革考试内容:北宋科举改革的曲折与反复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改革,这个改革在北宋时期是与新旧两党的党争相伴而行的,其过程曲折而反复。北宋初年的科考体例基本沿袭唐制,进士科重诗赋,强调以声韵为务,如果出韵,写得再好也不能得分。诸科则重帖经和墨义,强调背诵。宋仁宗在位期间,范仲淹主持改革,施行“庆历新政”,内容涉及科举。范仲淹认为,所选之士应当熟悉经典著作的大义,知晓治国的方略,所以要改变科举以诗赋、墨义为录取标准的倾向。他把策问放在首位,以便考查考生的真才实学。当时的新政规定,进士科考三场,先策、次论、再次诗赋,取消了单纯靠背诵的帖经、墨义。但包括这些措施在内的“庆历新政”遭到保守派的抵制、反对和诋毁,巨大的反对声浪动摇了宋仁宗改革的决心,仅仅两年之后,新政被废止,范仲淹改变诗赋取士的尝试也就此宣告失败。

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年),王安石主持变法,对科举制度又进行了重大改革:以经义、论和策取代诗赋、帖经和墨义。当时把《周易》《诗经》《尚书》《周礼》《礼记》定为大经,《论语》《孟子》定为兼经,进士科要考四场:第一场考大经,第二场考兼经,第三场考论,第四场考策。墨义与经义虽只有一字之差,含义却大相径庭:墨义是对经典语句的解释,重在死记硬背;经义是对经典思想含义的理解及现实意义的认识,重在思考能力。对于诗赋与经义的优劣,王安石认为:以诗赋为科考的主要内容,只能使年轻人埋头吟诵,脱离实际,即使做了官也没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在北宋风云变幻的政治环境之下,王安石最后被迫下野。宋神宗去世之后,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重新执政,王安石变法也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对科举制度进行的改革却取得了成功。元祐四年(1089年),宋哲宗在下令恢复诗赋时并未同时取消经义,而是采取了折中的做法,把进士分为考诗赋与考经义两种。此后直到宋室南迁,有时不考诗赋,有时两科同时进行,但总体趋势是偏重于经义、策、论的。今天,我们看宋代的散文以议论见长,宋代的诗歌也有哲理化的倾向,这一特点也被称为“宋调”,从中可以看出其受宋代科举的影响。经义取代诗赋的改革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大变局,古代的科举考试从此被分为两个历史时期,自隋唐五代至熙宁以前,诗赋之文占据优势;熙宁以后直至清末,经义之文成为主角。(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