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村发展条件好社队企业蓬勃发展

农村发展条件好社队企业蓬勃发展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加上当时华东电网已延伸至农村,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部分工业产品向农村转移,又为社队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随着国营大企业产品的转移,社队企业的装备也逐步改善,并引进了一些技术人员或聘请了技术顾问,社队企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出现良好发展态势。红卫公社有社队企业36家,从业人员2682人,年工业总产值469万元,利润105万元。社队企业已在本地各生产大队遍地开花。

农村发展条件好社队企业蓬勃发展

1958年10月,人民公社建立后,在跃进热潮中“社社办工业”的号召下,1960年前后我地开办了一些麻纺厂、草包厂、茶垫厂和麻袋厂等,规模小,设备简陋,以手工劳动为主要生产手段,生产效率低。60年代初,贯彻中央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和国民经济充实、调整、巩固、提高方针,加上当时不期而至的自然灾害使农业生产遭受连年歉收,国家经济处于困难时期,一些企业倒闭或在调整中停办,社办企业和手工业社也因此解体,下放支农。一些就地取材的草包厂等也在批判“三自一包”、“单干风”等资本主义倾向中由于不能外出销售,生存艰难。

1964年,县委、县政府为加强农村集体经济,以支持实现农业机械化,决定恢复发展社队企业。钟公庙公社和庙堰大队根据就地取材的原则联合办起砖瓦厂,成为鄞县社队联办第一家企业。1965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五七”指示:“公社农民以农为主(包括农、林、牧、副、渔)。在有条件的时候,也要由集体办些小工厂。”中共中央、国务院也发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农村副业生产的指示》。加上当时华东电网已延伸至农村,为社队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机电站、农机厂、瓦楞厂、酒厂、针织厂、麻纺厂等一些社办企业先后开办。一些队办企业如年丰榨油厂、永胜木制品厂、卫东印刷厂等也逐渐开办。为了支援农业生产,鲍家大队还试制出草箱机,桃江大队试制成小型联合收割机等新式农具。

这些社队企业从业人员,亦工亦农,有工做工,无工务农,农闲做工,农忙务农。虽然当时企业结构松散,产品档次低,大多靠手工操作或土法上马,但是却有力地支援了农业生产,为公社和生产大队积累了一些资金,为农村实现农业机械化和今后社队企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受极“左”路线的影响,片面强调“以农为主”、“以粮为纲”,而把社队企业看做是“以钱为纲”、“经济主义妖风”,是“举什么旗,抓什么纲,走什么路”的严重路线问题,社队企业遭受严重打击和摧残。一时社队企业黑云滚滚城欲摧,有的企业被强令停办,有的转入地下暗地生产,有的则借以副养农、以副养站(机电站)的名义坚持生产。而另一方面在“文化大革命”中由于城市工厂停工“闹革命”,生产不正常,人民生活用品紧缺。部分工业产品向农村转移,又为社队企业提供了发展机遇。同时,经过几年的实践,使不少干部和群众认识到:单一农业生产,只能维持低水平温饱,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社队企业。所以尽管当时社会上对办社队企业有争议,但是一些干部和群众还是顶着风雨和压力,在抓农业生产的同时,继续抓副业、办企业。五金厂、印刷厂、冲件厂、服装厂等一些社队企业还是在我地继续悄然兴起。到1972年,东方红公社已开办的社队企业有社办麻纺厂、茶垫厂、瓦楞厂、砖瓦厂、机电站。

队办的有永胜木制品厂、纸盒厂、年丰防护皮件厂、卫东绳索厂、贴花印刷厂、长丰绳索厂、卫星纸盒加工厂、友谊纸盒加工厂、燎原五金厂、提炼厂、大闸冲件厂、东方红窑厂、五金厂等。是年,全公社社队企业总产值90.98万元,利润14.32万元,企业固定资产净值10.50万元。

红卫公社主要有社办机电站、纤维厂、劳动用品厂。队办主要有:石路头胶木厂、傅家玻璃纤维厂、红旗五金加工厂、渡头五金加工厂、利民纤维厂、砖瓦厂、鲍家农机具小五金厂、红卫五金螺丝加工厂、前进玻璃纤维劳保加工厂、民丰玻璃纤维厂、桃江麻纺五金厂、跃进五金加工厂、三桥废旧橡胶加工厂、小五金搓丝加工厂、茶亭五金加工厂、三里塑料药瓶厂、合众五金加工厂。全年社队企业总产值91.70万元,利润19.85万元,企业固定资产净值达26.61万元。据县社队企业局资料显示:到1975年,东方红公社和红卫公社社队企业分别为26家和27家。(www.xing528.com)

1975年社队企业经营情况表

知识青年的下乡,为农村和城市的联系搭起了一座桥梁。在下乡的知识背年牵线搭桥下,利用他们的父母、亲朋等关系,带来了经济信息,疏通了供销渠道,为农村企业发展业务、提供原材料、改进技术和引入设备、人才等创造了有利条件。社队企业开始从原来就地取材简单加工或来料加工逐步开始生产工业配件或较为复杂的工业产品。一些企业还让“知青”作为企业供销人员和业务员,以此来兴办企业或发展新业务。当时东方红社队通过知识青年办起印刷厂、地球仪厂、木器厂、针织厂、水泥预制品厂等。到1977年,公社26个社队企业,年产值达406万元,一年就为集体增加积累资金33.7万元。

1978年,公社机电站随着当地农村实行了电力灌溉开始逐步转向工业品生产,原借名社队联办的企业开始各自独立,建为社办或队办企业。手工业社也开始撤并转产。各社队企业为了追求企业的发展,开始逐步冲破“就地取材、就地生产,就地销售”的框框限制,各自寻找门路,跑码头、闯天下、找材料、寻市场。随着国营大企业产品的转移,社队企业的装备也逐步改善,并引进了一些技术人员或聘请了技术顾问,社队企业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出现良好发展态势。一些麻纺企业逐步转化为化纤纺织、针织生产。机械行业也从农具修配件转向电器、仪表等工业产品。到1978年,东方红公社已有社队企业28家,从业人员2415人,年工业总产值419万元,利润106.3万元。红卫公社有社队企业36家,从业人员2682人,年工业总产值469万元,利润105万元。社队企业已在本地各生产大队遍地开花。

附:1978年东方红公社主要企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