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下谋反,汉朝审判与侮辱

地下谋反,汉朝审判与侮辱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审讯官听了这话,也不知如何作答,他想了半天,才终于说了一句十分“有水平”的话:“你就算没准备在地上谋反,那也是打算死后在地下谋反的!”于是,廷尉给周亚夫定了罪:周亚夫买这些兵器,是为了死后在地下谋反。瘦死的骆驼都比马大,周亚夫曾是丞相、太尉,廷尉府的小官吏说什么也不该对周亚夫如此放肆的,可他不但强词夺理给周亚夫定了个“地下谋反”的罪,还敢在定罪之后肆无忌惮地侵辱周亚夫。

地下谋反,汉朝审判与侮辱

周亚夫回去了,但刘启并非意气用事之人,他虽然不喜欢周亚夫,却也知道周亚夫是个一流的军事统帅,是国家不可或缺的人才。

所以,刘启让周亚夫回家,实际并不是不想用他,而是让他反省,想一想以后怎么当臣子。

周亚夫回家反省了四年,在景帝十四年(前143年)的时候,得到了刘启的传召。

当时,刘启在禁中里面设下酒席,请周亚夫吃饭。

我解释过,皇宫分为省外和禁中(也叫省中),禁中相当于皇帝的家,一般官员没有特批根本进不去。刘启能在禁中宴请周亚夫,说明他还是很看重周亚夫的。

可这不是一场简单的宴会,而是一次考核。

考核的内容,就是看一看周亚夫在家里待了四年修炼成什么样了。

当宴席开始后,别人都在津津有味地吃东西,唯独周亚夫一动也不动。

他是嫌皇帝的饭不好吃,还是胃口不好?否则他怎会不动筷子呢?

当然不是嫌弃这些,皇帝给的饭,哪怕是臭的,也必须咬紧牙关细嚼慢咽下去。周亚夫不动筷子,是因为他根本没有筷子。

——让我怎么吃,给我一大坨不切的肉,还不给筷子,我吃不成。

周亚夫该怎么办呢?

抓起一大坨肉就啃吗?这姿势可是非常不雅、非常滑稽的。

周亚夫当然不能丢人现眼。

于是,周亚夫找到主管宴席的人(尚席),让他们给自己上筷子。

史书说,周亚夫因自己没有筷子而“心不平”,所以,周亚夫在索要筷子的时候,可能很冲,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样子。

而不管周亚夫的声音大不大,在禁中吃饭也没有人敢高声喧哗,刘启自然听见了周亚夫的声音。

于是,刘启将目光锁定在周亚夫身上,一直瞅着他,瞅得周亚夫心里发毛。

刘启把周亚夫仔细端详了一阵,笑道:“哎呀,看来我这里的东西满足不了你啊!”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你厉害得很,本事大得很,我这庙小,容不下你。

老实说,这就是欺负人了。

明明是刘启不给筷子,周亚夫不能不吃,可又不能抓起来乱吃,在别人都有筷子而他没有的情况下,周亚夫要了双筷子,就被刘启扣了个“对皇帝不满”的帽子。

被人扣上大帽子,没有几个人会不生气

可周亚夫生气又能如何呢?

他虽是个将领曾统帅过千军万马,在战场上雄姿英发,可是刘启眼里,他就是个奴才,他就算被欺负了,也敢怒不敢言,甚至连怒都不能表现。

周亚夫没有办法,他只好忍受着屈辱,离开席位,摘掉帽子,跪下去给刘启赔罪。

但刘启仍旧对周亚夫很不满意——你没有筷子,我又不是瞎子,大呼小叫什么呢?你是把这里当成你的家了吗?

周亚夫太不谨慎了,他也不去想想,作为皇宫的尚席官,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

他没有想这个问题,不是偶然,而是他根本不敬畏刘启。否则,他一定会在刘启的面前战战兢兢、大气也不敢出一口,更别说要筷子了。周亚夫的大大咧咧,心里想什么就做什么,让刘启感觉到周亚夫对自己很怠慢。他希望周亚夫敬畏自己,害怕自己,可他看到的周亚夫,在自己面前没有保持他应该有的恭谨。

我想,没有哪个人不喜欢自己被人敬畏,布衣平民尚且如此,天子的这种情感诉求肯定会更加强烈,对别人是否敬畏自己也更加敏感。

君主和臣子,不可能是平等的朋友。你和君主敞开心扉无话不谈,君主不但不会觉得你是个值得一交的朋友,反而会觉得你太过放肆,觉得你不在意他的威严。周亚夫不在乎刘启,所以他要悲剧;晁错太信任刘启,所以他也悲剧。

看着跪在地上的周亚夫,刘启冷冷地说:“你走吧!”

周亚夫不敢停留,也不敢再不听皇帝的话,于是就在众人的目送下被刘启驱逐出了皇宫。

当周亚夫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没有的时候,刘启忽然叹道:“这种心怀不满的人,不能好好辅佐太子啊!”

说白了,这次宴会是刘启特意安排的。他故意不给周亚夫筷子,就是要看周亚夫怎么表现。如果周亚夫不吭气,就代表周亚夫已经没了锋芒,懂得默默地接受来自皇帝的任何安排;如果周亚夫自己要筷子,说明他没有变,皇帝做事情要是不合他意,他还会像以前一样跳出来抗议。

* * *

周亚夫回家后,刘启也没给他找茬。然而,不久之后,就有人举报他谋反。

这事情并非空穴来风,也不是刘启授意,举报他是有一定证据的。

这都是周亚夫的儿子惹的祸。

周亚夫的儿子知道父亲当了一辈子将军,就希望在周亚夫死后给他的陪葬品中埋一些武器

周亚夫是当过太尉的人,陪葬一两套肯定太寒酸,所以周亚夫的儿子就给周亚夫买了五百套。里面有盾牌、甲胄等打仗用的东西。

但这事情得保密,因为五百套兵器可不是小数目,一般人也根本买不到。

本该保密的事情,可周亚夫的儿子就要犯浑。

他把这些兵器往回搬的时候,雇了一些搬运工,搬完之后,这家伙居然不给人家工钱。

这就活该了。你父亲是侯爷,难道会缺这点搬运费?

他当然不会缺这点钱,他这么做,只不过平日里盛气凌人惯了,想欺负人。

于是,他的行为惹怒了这些搬运兵器的人。这些人知道他的兵器来源不合法,就把周亚夫的儿子告了。

你周亚夫要五百套兵器干啥?想造反吗?(www.xing528.com)

刘启立即派人去审问周亚夫。

可周亚夫根本就不理会刘启派去的官员。

刘启看到周亚夫的这个态度,火气上升,再也不管周亚夫是个什么玩意儿,骂道:“我不用这个人了,直接把他抓起来!”

廷尉听了刘启的话,意识到刘启准备对周亚夫下重手,于是没有思想负担,很快就将周亚夫关进了监狱。

在牢里,廷尉府的官员审问道:“你一个侯爷当得好好的,为什么要谋反呢?”

周亚夫反问:“我买的是陪葬品,怎么就成谋反了呢?”

审讯官听了这话,也不知如何作答,他想了半天,才终于说了一句十分“有水平”的话:“你就算没准备在地上谋反,那也是打算死后在地下谋反的!”

于是,廷尉给周亚夫定了罪:周亚夫买这些兵器,是为了死后在地下谋反。

被定罪之后,周亚夫在牢房里面,遭了罪,史书说“吏侵之益急”。

后来,周亚夫五天没有吃饭,吐血而亡。

周亚夫死了,但留下来一个问题。

“地下谋反”是多么荒唐的一个罪名,廷尉府的小吏怎敢给周亚夫定这种罪?

他当然不敢。

我们也看到,审讯官是实在审不出结果,不知道如何给周亚夫定罪了,才灵感大爆发,想出来这么个理由。本来,他只是个审案的,犯人没有造反就是没有造反,据实上报就是了,可审讯官非要给周亚夫定个罪,好像不给没有造反的周亚夫定个造反的罪自己就有罪。瘦死的骆驼都比马大,周亚夫曾是丞相、太尉,廷尉府的小官吏说什么也不该对周亚夫如此放肆的,可他不但强词夺理给周亚夫定了个“地下谋反”的罪,还敢在定罪之后肆无忌惮地侵辱周亚夫。

这一切都说明,廷尉府的小官吏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一个大靠山,他根本就不担心如此陷害了周亚夫会有什么恶果。(只有像欺负韩安国的狱卒那样的蠢货,才会在没有靠山的情况下凭自己喜好欺负落难的“政治犯”。)

敢给他做后台的,除了刘启就不会再有别人了。

至于周亚夫五天不吃饭,我们不知道是廷尉府没给他吃的,还是他为地下谋反的事愤愤不平因而像伯夷叔齐一样不食周粟。

总之,景帝时代最大的将军就这样被冤死了。

* * *

这样整死周亚夫,刘启确实有些残忍。

周亚夫已经没了兵权,没了官职,只是一个侯爷,干吗非要赶尽杀绝呢?不管怎么说,他是为国家立下大功的,就让他在家乡狂妄几年又有何妨呢?

但刘启并不是天生的嗜杀如命之人,也不是喜欢残杀功臣,若不是周亚夫有问题,他也不会这么做。

最初,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刘启对周亚夫是非常喜欢和感激的。但当周亚夫在朝为官的时候,两人因为政见不统一,经常发生冲突。结果,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的矛盾得不到调和,周亚夫只有下台。

不过,在那个时候,刘启也仅仅是不喜欢周亚夫,对周亚夫还没有杀意。否则,他不会在四年之后请周亚夫到禁中吃饭。

刘启请周亚夫吃饭,距离刘启驾崩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刘启很可能是察觉到自己的身体出现问题才会召周亚夫。

他召周亚夫来,就是要看一看,周亚夫是否能辅佐刘彻。

刘启当然不怀疑周亚夫的能力,他要看的是刘彻能否镇得住周亚夫。

但周亚夫在宴会上的表现,让刘启觉得他心里面有怨气。

这个时候,刘启就不能不去想这样一个问题:我活着他都已经这样了,我死了少主继位,他岂不要跳上天去?

于是,刘启对周亚夫彻底失去了耐心。此时的周亚夫在刘启看来,是个不能辅佐刘彻且讨厌之极的人。

这样一个人,留下当然危险。周亚夫在军中有着极高的威望,刘彻新上台后,他很可能借势复出。而他一旦复出,刘彻是一定镇不住的。

所以,不除掉周亚夫,刘彻的皇位就可能坐不稳当。

而这一点又是刘启万万不能容忍的,要知道,为了给刘彻铺路,他可是连刘荣都杀掉的。

所以,周亚夫必死。

但周亚夫也是个悲哀的人。

因为他和权贵的冲突,从来都不是为了争权夺利,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

为了打败刘濞、保住汉室江山,他和刘武产生了矛盾;

为了保住太子、为了坚持他所认为的降将不能封侯,他和刘启产生了矛盾;

为了坚持刘邦那“非有功不得侯”的原则,他和窦太后、王皇后也产生了矛盾。

为了坚持他认为对的东西,他几乎得罪了这个帝国里面所有有权力的人。

他有骨气不愿低头,所以当皇帝不听他的建议之时,他选择了辞官。

他不愿在刘启面前唯唯诺诺装孙子,所以当别人都有筷子而自己没有的时候,理直气壮地索取而不去仔细想一想自己为什么没有筷子。

对一个人来说,应该有傲骨有原则,这些在周亚夫的身上都有体现,可他最后还是悲剧了。

这难道要怪刘启?

刘启也没错,因为周亚夫的傲骨侵犯了他的威严,让他感受到威胁。除掉一个对自己和子孙的地位有严重威胁的臣子,是皇帝分内的事。我们不该一味地责备刘启,因为倘若不整死周亚夫,周亚夫在刘彻上台后变成个一手遮天的权臣,所有人又都会说刘启不善识人,给刘彻留下了周亚夫这个祸患。

他们俩都没有错,错的是那个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帝国制度。这个制度,规定了所有人的尊严都必须给皇帝的尊严让步,它侵犯了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原则:人生来平等。所以,即便没有一个人做错事情,也仍然避免不了悲剧的发生。我一直相信,人类只有在符合人性的制度下,才会越来越幸福。任何体制,任何规矩,一旦违背了平等自由等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法则,那它就是有问题的。它和人性的矛盾,一定会让同样都正确的事物相互之间产生冲突,酿成悲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