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万佛寺:传承千年的佛教雕刻艺术

成都万佛寺:传承千年的佛教雕刻艺术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来万佛寺的规模之大、园林之美,果然是名不虚传。从这些石刻造像风化的痕迹中,我们仿佛寻找到佛光在蜀地的一些踪迹和那些暮鼓晨钟的禅意生活。万佛寺石刻造像填补了中国南朝造像的空白,是研究四川地区乃至中国佛教雕刻的重要实物史料,对研究成都地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万佛寺虽然早已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它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依然静静地向世界传递着成都人俊逸洒脱的一念禅意和生活美学。

成都万佛寺:传承千年的佛教雕刻艺术

据《四川通志》和《益州名画录》记载,万佛寺大概建于汉延熹(汉桓帝刘志年号)年间。当时这里林木繁盛,松竹交茂,禅院幽深,占地面积相当大,是成都著名的文化旅游胜地。就在2015年,在万佛寺遗址旁,建筑工地上还曾挖出过一座埋藏千年的园林遗址。后考古人员证实其为盛唐时所建,推测这处园林与万佛寺或有一定关联,很大可能就是当年万佛寺的“后花园”。看来万佛寺的规模之大、园林之美,果然是名不虚传。这可以从后来诗人们的作品中得到印证。从南北朝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爱来这里吟诗抒怀,典籍中留下了许多以净众寺为题材的诗赋。《蜀中广记》就记载有宋代诗人范镇为万佛寺题诗,名为《净众寺新禅院》:

金地西郊外,一来烦念摅。

但逢是仙境,鲜不属僧居。

岸绿见翘鹭,溪清无隐鱼。

残阳已周览,欲去几踌躇。

诗人爱这风景如画的胜地,夕阳西下,暮色四合,都不忍离去。当年来成都避难的杜甫,也曾写过“老夫贪佛日,随意宿僧房”的诗句,看来他也可能来此游玩过,毕竟草堂距这儿也不过几公里路程。只是很可惜,如此环境优美的万佛寺曾多次遭到战火侵扰,最后在明末战乱时被彻底摧毁。但是,万佛寺的故事并没有结束。如今在四川博物院,专门布置了一个万佛寺石刻展厅,里面陈列着六十多尊石刻造像。从这些石刻造像风化的痕迹中,我们仿佛寻找到佛光在蜀地的一些踪迹和那些暮鼓晨钟的禅意生活。(www.xing528.com)

在这些石刻造像中,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阿育王观音、天王、力士、伎乐、供养人等不同类型的雕像,可以说是内容丰富。而时间跨度也从南朝宋、梁延续到北周、隋、唐。早期的造像面型方正,而晚期的造像则面型圆润;早期的纹饰璎珞较为简单,而后期则变得愈加繁复华丽,石刻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走在四川省博物院的万佛寺石刻展厅,你会发现时间似乎悄然停止了。释迦牟尼佛的残躯,睁着杏眼、留着小胡子的阿育王头像,头戴宝冠、悬着缯带的观音菩萨,宝相庄严的佛头,小巧精致的背屏式造像在灯光下清晰可见,恍若笼罩了层层佛光。细细观察这些作品,你会发现它们不同于北方的石刻造像,而是具有较为浓厚的地方色彩,有时你还会看到它们身上带着些许印度文化的色彩(阿育王头像、螺旋状髻)。万佛寺石刻造像之所以呈现出南北兼容的特点,究其原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成都是南北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了文化思想充分发展的空间,因此万佛寺的石刻造像也自然而然有了对外来文化融合、吸收的痕迹,最后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些来自一千多年前的作品,曾多次走出国门,走上国际艺术舞台。这不仅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成都的骄傲。要知道,与北朝丰富的造像遗存相比,南朝佛像存世稀少,目前已知的多集中在四川地区,其中又以成都规模最大。万佛寺石刻造像填补了中国南朝造像的空白,是研究四川地区乃至中国佛教雕刻的重要实物史料,对研究成都地区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这些生动活泼而富有生命力的形象,处处体现着民间工匠们的卓越技法。他们在梵呗呢喃中,心无旁骛地将自己的虔诚与祈愿镌刻在砂石之上。或许他们也未曾想过,千年后这些作品将成为不可复制的宝贵遗产。借着这些南朝石刻,我们有机会如此近距离地走近南朝,走近那些未曾在历史上留下任何名与姓,却安静从容的工匠们;走近那个动荡不安却梵音缭绕的时代。万佛寺虽然早已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但它不可估量的艺术价值,依然静静地向世界传递着成都人俊逸洒脱的一念禅意和生活美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