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阿旃陀石窟佛教雕刻研究成果

阿旃陀石窟佛教雕刻研究成果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些图像证据表明,云冈石窟与阿旃陀石窟存在某种关联。虽然两地相隔遥远,两种艺术在技法、构图和形式上存在较大差距,但不能否认阿旃陀石窟艺术同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交流的可能。遗憾的是,多年以来,中国学者对阿旃陀石窟的关注并不多,至今仍没有专著出版,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本文即是对阿旃陀石窟佛教故事雕刻的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阿旃陀石窟佛教雕刻研究成果

朱 浒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上海,200062)

【摘 要】阿旃陀石窟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笈多时期”印度艺术的结晶。佛教故事雕刻在阿旃陀石窟雕刻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足以表现一些较为复杂的叙事场景。依照义理的不同,这类故事主要可分为佛传、佛本生与因缘故事。佛传故事雕刻相对较多,主要以“太子出家”“初转法轮”“舍卫城大神变”“降魔成道”和“佛涅槃”图像为主。佛本生故事雕刻相对较少,主要以“儒童本生”图像为主。因缘故事雕刻主要有“罗睺罗受记”“鬼子母诃利帝与鬼王般阇迦”等。一些图像证据表明,云冈石窟与阿旃陀石窟存在某种关联。虽然两地相隔遥远,两种艺术在技法、构图和形式上存在较大差距,但不能否认阿旃陀石窟艺术同中国早期佛教艺术交流的可能。

【关键词】阿旃陀石窟 西印度石窟寺 云冈石窟 佛教美术

作者简介:

朱浒(1983—),上海大学美术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后,现任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晨晖学者。研究方向:美术考古与艺术市场。

项目基金:(www.xing528.com)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中印佛教美术源流研究(14ZDB058)”阶段性成果。

在印度的佛教遗迹中,阿旃陀石窟享有极高的声誉,被誉为“笈多时期”印度艺术的结晶,可以同中国大同的云冈石窟、敦煌的莫高窟等相媲美。阿旃陀石窟位于西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北部奥兰伽巴德市东北的法达浦(Fardapur)村,北纬20°32′、东经75°45′处,距离奥兰伽巴德市106公里,距离孟买420公里。石窟开凿于一个大约76米高的马蹄形山谷中,谷内有瓦格拉河(Waghora)流过,现有石窟30个[1],东西分布大约550米。

阿旃陀石窟的开凿时间一般认为在公元前2—7世纪,陆续开凿了大约千年之久。从现存石窟看,大致可以分为小乘(Hināyāna)与大乘(Mahāyāna)两个时期。小乘时期的石窟主要有第8、9、10、12、13、15A等石窟,大约开凿于公元前2—1世纪的沙多婆汉那(Sātavāhanas)王朝。其它石窟多为大乘时期的作品,其开凿大约从5世纪中叶持续至7世纪,可归于伐卡塔卡(Vākātaka)王朝时期。伐卡塔卡王朝因与笈多王朝联姻,其美术通常也归为笈多美术的范畴,即属于印度古典主义美术的黄金时期。由于保存较好,很多石窟存有铭文榜题,可知其供养者的姓名与开窟时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阿旃陀石窟艺术,集建筑、雕刻、绘画三者于一体,是古代印度佛教艺术的杰作。其建筑主要可以分为支提窟(Chaitya)与僧房窟(Vihara)两种,窟内外的前廊、明窗、石柱、壁龛、支提塔中布满精美的雕刻,是笈多时期佛教雕刻的精品。其壁画更为出名,被誉为印度古代绘画的宝库,这里的艺术传统不仅仅是对古代印度绘画艺术的总结,还影响了中亚乃至中国。这种“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被印度考古学家称为“阿旃陀主义”(Ajantaism)[2],也深刻影响了后世。遗憾的是,多年以来,中国学者对阿旃陀石窟的关注并不多,至今仍没有专著出版,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通过2011—2015年“中印佛教美术源流”考察团对印度阿旃陀石窟的两次实地考察,笔者发现阿旃陀石窟的雕塑艺术中,除少量单体佛像外,存在一些较为复杂的叙事场景。依照义理的不同,这类故事主要可分为佛传、佛本生与因缘故事。这些图像可以同云冈石窟中的同类图像形成可供对比研究的序列。本文即是对阿旃陀石窟佛教故事雕刻的初步探讨,不当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