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簸箕街:老成都人的美好回忆

成都簸箕街:老成都人的美好回忆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传说中的石头早已经没了踪影,但簸箕街却承载了许多老成都人的美好回忆。这里曾经是一个干杂与海产品的集散市场,那阵子的商人都把簸箕街叫作货站。1911年,成都历史上第一家使用机器磨制面粉与制作挂面的麦利公司就设在簸箕街。抗战时期成都开始有了成都向北外去的汽车,当时的北门汽车站就设在簸箕街。后来,簸箕街铺起柏油路,再加上相关部门不断对路面进行维护、保养,簸箕街的路就变得平整好走多了。

成都簸箕街:老成都人的美好回忆

成都以前真的是有簸箕街,袁庭栋先生在《成都街巷志》中有这样的描述:“过去的簸箕街比较长,从北门大桥出城一直到马鞍山路都叫簸箕街,所以还分为簸箕上街、簸箕中街、簸箕下街。”1968年,为了纪念成都解放二十周年,市政府就将从驷马桥到武侯祠的南北主干道统一改名为解放路,原来的簸箕下街就属于解放路一段,而中街和上街则改为解放路二段。

说起簸箕街名字的由来,很多人都以为它像打金街、纱帽街、肥猪市街这种以某行业命名的街道,毕竟这样的街道在成都有很多。因为从汉代以来,成都的手工业就比较发达,集市贸易也相当活跃,手工业者为了便于交易或者是同官府交涉办事,逐渐集中到某一条街道上并成立行会,哪种行业居多,就以这行业作为街名,骡马市、盐市口等街名就属于此类。但是这个簸箕街,还真没卖过簸箕,它和四川人编制的筲箕、撮箕等一点关系都没有。据说这里的得名还真有点滑稽,是因为过去这里有一个坡坎,也就是现在的华西集团大楼前,坡坎交界的地方有几块石头,堆出来的形状像簸箕,所以就得了这么一个名字,这是其中的一种说法;还有一种解释,蜀地向来有大石崇拜的传统,大石遗迹是大石崇拜最切实可感的证物,曾经是成都的一种特殊城市景观,所以就有专家学者说,原来这里也有一块大石,形状就跟簸箕一样,簸箕街的街名便由此得来。

虽然传说中的石头早已经没了踪影,但簸箕街却承载了许多老成都人的美好回忆。这里曾经是一个干杂与海产品的集散市场,那阵子的商人都把簸箕街叫作货站。临街有很多小仓库,仓库里放的都是红糖、黑木耳、干菌这些干货,街面上显得很繁荣,市井气息扑面而来。《锦城旧事竹枝词》有一段如此说来:“黑是木耳黄是花,口蘑卦笋并芝麻。地当北户临官道,零售批发两不差。”这首诗不仅交代了这个市场的业务类型,还点出了这个市场的位置——处在官道之上。自古以来,簸箕街所处位置就在成都南北通道上,有些书上还记载簸箕中街曾建有迎恩楼,迎恩楼是清代地方官跪迎皇帝诏书的地方。流沙河先生在《芙蓉秋梦》中也曾提到过这条古街。1935年为了躲避战火,他们曾举家从成都搬回金堂老家。多年后,他的母亲曾回忆那时成都川西坝子的景象,说得特别生动:“出北门,上大桥。簸箕街走完,过了迎恩楼,眼睛忽然一亮,满坝金黄菜花。”一段回家之旅,竟然把眼睛都晃晕了。(www.xing528.com)

那时候,每天早晨从天回镇、新繁方向进城的农民就推起鸡公车,拉起架架车,赶起牛车马车,驮着蔬菜、粮食、猪肉,经过簸箕街源源不断地将这些货物送到城里。久而久之,这里就因为便利的交通和密集的人群,渐渐形成了集市。1911年,成都历史上第一家使用机器磨制面粉与制作挂面的麦利公司就设在簸箕街。抗战时期成都开始有了成都向北外去的汽车,当时的北门汽车站就设在簸箕街。那时候的路都是土路,坑坑洼洼,“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怪不得有人调侃说,这个簸箕街的得名肯定是路太烂了,是颠簸的“簸”。后来,簸箕街铺起柏油路,再加上相关部门不断对路面进行维护、保养,簸箕街的路就变得平整好走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