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文化志:严氏父子与西方教堂的精神寄托

成都文化志:严氏父子与西方教堂的精神寄托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方人的精神寄托在教堂,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在祠堂。几十年间,这里逐渐改变模样,北山农场欣欣向荣的景象早已成为褪色的记忆。他们为中国藏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精神气节和人文情怀令人敬佩!最近据说严家祠的恢复工作已经进入规划阶段。但愿严氏父子带着他们的故事、情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

成都文化志:严氏父子与西方教堂的精神寄托

清代学者傅崇矩的反映清末成都社会全貌的《成都通览》,说清末成都城内有八十四家祠堂,而当时成都有五百多条街道,也就是说差不多平均每六条街道就有一座祠堂。这些祠堂要么隐藏在熙攘的闹市街巷,要么偏居于宁静田野乡间,作为耕读文化和宗法制度的标志,甚至说一种信仰。西方人的精神寄托在教堂中国人的精神寄托在祠堂。近几十年来,祠堂的功能消失,建筑也湮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之中,幸运留下来的,会像宝贝一样得到妥善保护。在成都北门金牛区天回镇街道,有一个叫作“严家祠路”的街道,根据这个名字可以推断此处应该有个严家祠堂。不错,这里真有一个严家祠,而祠堂的主人就是严谷声。

祠堂,是汉族人民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宗族的象征,严家祠也不例外。这里最初是严谷声为他的母亲祝太夫人购置的墓地。1920年,祝太夫人的墓从凤凰山迁葬来到天回乡的东山坡,现在此处依然可以看到严谷声的同乡挚友、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清封宜人严母祝氏之墓”。而严谷声的父亲严雁峰先生的遗像则被安放在祝太夫人墓地右侧的房屋之中。后来,严谷声因地制宜,逐渐将墓地的前后山坡开辟出来,办起了一个初具规模的小型农场,专门种植花木、瓜果和水稻,开拓出了一片生机,这里也从此得了一个新的名字——北山农场,其位置大概就在天回镇银杏园内,占地十来亩。

北山农场的荷塘

严谷声先生除了平日在城里的和平街埋首于翰墨书香,空闲之时他会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另一片精神家园。只是那时候还没“度假”这个说法,但是北山农场俨然有了几分农家乐的意思。稻香、花香、书香,当代人向往的桃花源,大抵就是如此。

平野尽桑田,出户看云,亲舍依稀犹在望;

小园新结构,既耕且读,嚣尘洗涤赋闲居。

这副悬挂在小院大门口的对联,将主人闲适的心态表达得极为准确。这个北山农场,不仅令主人自得其乐,更是吸引了不少座上宾来此寓居,如张大千、于右任、谢无量等都在这儿题过诗、作过画,留下了具有影响力的丹青墨宝。(www.xing528.com)

到1942年,这个农场已经兴办了十一年,可以说硕果累累,蟠桃、水蜜桃、柚子等,都已分别成林。别看严先生是一个读书人,打理起农场来一点儿也不马虎,他把治学的精神放在农场管理上,绝不埋首故纸堆。他研究的重点是花果嫁接、水稻杂交和优良品种的培植,从陕西、甘肃、四川等地征集移植了不少品种,还设置了场长和技术总监岗位,曾有农学院派了几批学生到这儿来实习。

20世纪50年代,农场因为资金问题无法继续经营而解体,花木无人经管,桃花源一下子变成了荒园,雕刻美的祠堂也在后来的日子里失去保护,后来成为了一所小学,仅有墓园中的14种名贵树木得以保存下来。几十年间,这里逐渐改变模样,北山农场欣欣向荣的景象早已成为褪色的记忆。

青山依旧在,故人却非昨。如今,祠堂不见,只有当年亲手所植的红豆树木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者。那些传奇的故事似乎并没走远,严氏父子的墓志铭就是他们一生最好的写照:

严氏原籍陕西渭南,清雍正入川,开拓盐业致富,储文献,弘扬儒学,终成藏书大家。……

长达千字的墓志铭,在这里只能起个头,远远不足以表达人们对他们的尊重。他们为中国藏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其精神气节和人文情怀令人敬佩!最近据说严家祠的恢复工作已经进入规划阶段。但愿严氏父子带着他们的故事、情操,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