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家桅杆:成都文化志的时空跨越

王家桅杆:成都文化志的时空跨越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家桅杆”便是在他考中进士之后,朝廷对他们家族的恩待,准许在王家大院门前树立桅杆,以向世人昭示这家人出了个令人羡慕的读书人。后经繁衍生息,在王家桅杆大院周围又派生出另外五个大院,各房子孙还先后在成都市区内许多地方购置房产宅第。纵观王家桅杆大院兴旺发达的历程,可以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移民创业史。王家桅杆大院以及两块金匾,不过是他们吃苦耐劳、乐善好施的外化表现而已,究其内核,就是一个“德”字。

王家桅杆:成都文化志的时空跨越

俗话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王子善这个家庭不简单,不仅生意做得大,做得好,人品家风也是顶呱呱,说起他们家族的故事,可以说是人人称道。在王子善获得朝廷的“寿寓淳风”金匾后,他的孙子王潨也为家族赢得“文魁”金匾一块。王潨到底有什么本事,可以为王氏家族再添荣誉呢?我们常常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中国向来是讲究治家传统的,比如诸葛亮教诲儿子修身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祖孙三代被后人誉为“三世忠贞”。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犯脏滥,不违其志。王潨自小耳濡目染爷爷的为人处世,自然也秉承王家的家风,勤劳朴实、苦读诗书,最终高中进士。“王家桅杆”便是在他考中进士之后,朝廷对他们家族的恩待,准许在王家大院门前树立桅杆,以向世人昭示这家人出了个令人羡慕的读书人。说起桅杆,人们往往想到的是船上那挂帆或挂信号灯的杆子,而这种立在院门口的石桅杆,现在倒是鲜有人知。从形态上看,这种桅杆很像一支大笔立在那里,所以也叫作“石笔”,在那“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年代,这是对读书人的一种褒奖与肯定。

传统的桅杆大院

从明代开始,凡是高中进士的人家,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在门口立桅杆,但可不能随随便便立,在等级制度严明的古代,越矩可是非常严重的事情,谁要在家门口私自立一根桅杆,一定要惹来大祸。而王家不仅有资格享受这个待遇,而且还可以发扬光大。不过,就在全家人都在为之感到骄傲之时,王潨却做了一个匪夷所思的决定:辞诏不就,放弃功名,返乡办学。要知道,在那个“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年代,多少莘莘学子十年寒窗,为的就是能一朝金榜题名。眼看未来前程似锦,谁又能轻易割舍这得来不易的功与名呢?然而,王潨却做到了,他回乡在王家大院办起了“凡江书院”,历时三十八年,培养出秀才、举人、拨贡共六七十人。凡江书院虽然比不上同时期的几大著名的书院,但是升学率确实非常高。其中考中进士,后获取功名的就有上海府尹刘俊山、广元府尹张仁里、犍为知县王汝全等数十人。广元知府张仁里在功成名就后,还曾在老师的故里摸底河边、通往王家大院的路上修了一座高大的牌坊,上书“仁里淳风”几个大字,以报答老师的培育之恩。鉴于王潨的人格魅力和晴耕雨读、诗书传家的家风,以及他教化乡里、育人有方的功绩,时任四川乡试的主考官会同成都府制台,将其事迹上奏朝廷。乾隆五十八年(1793),朝廷下旨,赐“凡江书院”“文魁”金匾各一块,并赐王潨三品顶戴双眼花翎,授予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翰林院编修等荣誉头衔。(www.xing528.com)

而此时的王家大院也发展成为一座极具规模和人文气质的大宅院。大院主轴由三进院落构成,内外有两道围墙,围墙外有水沟环绕。整个大院内,大院套小院,院院相通;大天井套小天井,环环相扣,是一处典型的川西林盘建筑,当然,细节处又融合了岭南元素,算是王家人对乡愁的一种寄托。后经繁衍生息,在王家桅杆大院周围又派生出另外五个大院,各房子孙还先后在成都市区内许多地方购置房产宅第。

纵观王家桅杆大院兴旺发达的历程,可以说是一部可歌可泣的移民创业史。如果不是王家兄弟敢为人先,敢于远离故土来这儿闯一闯、拼一拼,又哪有后来的王家桅杆大院呢?王家桅杆大院以及两块金匾,不过是他们吃苦耐劳、乐善好施的外化表现而已,究其内核,就是一个“德”字。也正因为有着如此良好的家风传承,两河森林公园才多了这样一份浓厚的文化底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