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道金牛:成都文化跨越时空

大道金牛:成都文化跨越时空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师友面”与其他两家也是位于桥头的著名饮食店铺“枕江楼”“陈记饭店”,在当年被饮食业同行并称为成都饮食业的“三大桥头堡”。师友面在开业时,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主动引进“宋嫂面”作为当家招牌。除了师友面,北门大桥还有一大特色美食——肥肠粉。如今距离师友面的诞生已有七十多年了,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现已变成永恒的回忆。

大道金牛:成都文化跨越时空

成都是一座浸润在水中的城市,水和这个城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说水是这个城市的灵魂,茶则是这个城市的人们每日的“回魂汤”。在成都遍布街头巷尾的茶馆中,有一类茶馆可以说是最受人欢迎的。它无须多么华丽的装饰,也不讲究茶叶品质如何,几张桌子往河边一放,开水瓶桌上一搁,一个“茶馆”就这样开张了。如果遇到冬日暖阳,这样的茶馆简直就是成都市民的宠儿,一座难求都是家常便饭。

过去在成都北门大桥边上,就有众多茶铺,那个时候还没有茶馆的说法,人们都把这种喝茶的地方叫茶铺。许多人都爱来这儿喝茶,摆龙门阵。这里能聚集众多的茶客,还得归功于北门大桥的这个十八梯。茶客们嘴里说的“河水香茶”的河水,便是从这十八梯的石阶上一桶一桶地挑回来的。这里还有一家成都茶厂开的茶叶门市,它的三级花茶最受成都人欢迎,简称“三花”,直到今天,成都人还喜欢说“走,啖三花”,据说这里的“三花”茶叶很资格,许多人还专门前来购买。

三花盖碗茶

成都街头的面馆也比较多。20世纪80年代末,在北门大桥南桥头西面的府河边,有一家国营面馆,叫作“师友面”,曾是当年的“网红”店。因为是几个师兄和朋友合伙开办的,“师友面”由此得名。店名取得很有意思,师友,良师益友、亦师亦友,这种很微妙的关系,放到一家面馆,总有一种“大音希声”的感觉。这家店不仅名字取得很妙,装潢也很有特色。你可以想象一下,一座格调古朴典雅的吊脚楼矗立在北门大桥桥头,窗下就是一江碧水,那种感觉真是把“茶”临风,其喜洋洋。“师友面”与其他两家也是位于桥头的著名饮食店铺“枕江楼”“陈记饭店”,在当年被饮食业同行并称为成都饮食业的“三大桥头堡”。师友面有三种主打产品:“宋嫂面”“牌坊面”和“海味煨面”。20世纪90年代成都人请客的时候,说话喜欢大喘气:“走,我请你吃海鲜……面!”那时候物流没现在发达,内陆城市吃上海鲜是一件“很港”的事情,但海鲜和海鲜面完全是两码事。但你也别小看这面条,要更早一些时候,川菜馆是不多的,最多的还是这些小面馆。师友面在开业时,为了打出自己的品牌,主动引进“宋嫂面”作为当家招牌。这宋嫂面就是宋嫂鱼羹面,原是浙江名菜,这道菜传到四川后,却变成了面,那它的味道怎么样呢?原来师友面的厨师刘万发并未完全照搬这道名菜,而是采用川味的烹饪方法,为宋嫂面加入了四川特色。没想到改良版的宋嫂面很对成都人的胃口,最后还荣登北京国宴的舞台,特别有牌面,这也让不少人都误以为师友面是宋嫂面的创始地方。(www.xing528.com)

除了师友面,北门大桥还有一大特色美食——肠粉。“天色微明炉火熊,桥头贾客路匆匆。肥耙汤滚加椒水,一碗银丝暖融融。”这首19世纪末的“成都竹枝词”,描述的就是在早期成都码头,来往商客吃肥肠粉的情景。20世纪40年代,成都最著名的肥肠粉小吃,就摆在北门大桥北边的曹家巷口,人称“肠肠粉”。

如今距离师友面的诞生已有七十多年了,当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现已变成永恒的回忆。现在的北门大桥再也没有来来往往的繁忙船只,川流不息、百舸争流的锦江码头早已成了一幅历史的画卷。清新的茶香在封存这座城市记忆的同时,也将“啖三花”的仪式感烙印在了成都人的幸福日常之中。

魏葵画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