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文化志:西门车码头的八十年

成都文化志:西门车码头的八十年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成都西门一环路靠近乡农市街的一个地方,有个“西门车站”,过去凡是去郫县、都江堰、阿坝州方向的长途汽车都从这里发车。2002年,西门车站整体搬迁、新建,成为更具规模、更高档次的茶店子客运站。西门车站,这个存在了八十多年的老车站,在圆满完成交通运输的任务后,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如今,原有的车站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但“西门车站”这个名字依然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通往川西的一个重要站点。

成都文化志:西门车码头的八十年

在成都西门一环路靠近乡农市街的一个地方,有个“西门车站”,过去凡是去郫县、都江堰阿坝州方向的长途汽车都从这里发车。然而大概一百年前,这里却被叫作“车码头”,不过这里的“车”当初都不是汽车,除了专跑长途的黄包车之外,主要都是川西农村最常见的交通工具——鸡公车。20世纪初,成都有了“三合土”铺筑的街面后,政府明令禁止鸡公车进城,因为鸡公车容易轧坏路面。但是一纸禁令没有难倒聪明的成都人,有人想出一个挣钱生意——专门租赁轮胎。这个生意是为进城的鸡公车调换轮子,将原来的铁箍木轮换成不伤路面的胶皮木轮,出城后再换回来,这些人从中收取一定的服务费。由于每天在此等候换轮子的鸡公车很多,慢慢地成都人便将这里叫作车码头。久而久之,这个车码头就变成了后来的西门车站,跟成都的长途客运发生了关系,成了那个时代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站。

成都早期的无轨电车

无轨电车车票

这个枢纽站,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都没歇过气。成都人把早期的公交车叫作“辫子车”。这些顶着“辫子”的无轨电车在那个年代曾经是成都公交的主力军,这种电力车还是真正的“环保绿色”交通工具。1996年,运行了三十五年的无轨电车从市民的视野里消失了,变成了五条公交线路的车辆,分别是55路、56路、47路、64路、65路。其中的56路,是西门车站最热门的路线,要去郫县、都江堰方向的人就会坐着56路到这儿来换乘长途客运。那时,往来的车辆和乘客络绎不绝,不同口音的人们在这里短暂相遇,又很快分离。站外揽客的声音、叫卖小吃的声音、催促客人上车的声音,是21世纪之前西门车站的主旋律。但随着城市大规模的建设和道路改造,曾经车水马龙的西门车站也无法满足客运需求。2002年,西门车站整体搬迁、新建,成为更具规模、更高档次的茶店子客运站。西门车站,这个存在了八十多年的老车站,在圆满完成交通运输的任务后,悄然退出历史的舞台。(www.xing528.com)

如今,原有的车站已经被高楼大厦所取代,但“西门车站”这个名字依然在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通往川西的一个重要站点。一百年前,成灌马路通车后,西门车站是这条马路的起点;后来,四川省的第一条柏油马路——成灌公路建成,西门车站依然是这条公路的起点。如果你再仔细推算一下成都现存和已经搬迁的大大小小的汽车客运站,你就会发现有不少是位于金牛区,比如梁家巷客运站、火车北站客运站、五块石客运站,还有的取代西门车站的茶店子客运站。冥冥之中,你会不会想起金牛道,想起司马相如北上杜甫南迁、陆游西行,都是在这里交汇,在这里擦肩?当我们梳理西门车站这条历史脉络时,会发现它不仅折射了成都文脉的延续和商贸的扩大,还见证了成都公共交通的时代变迁,更感受到成都城市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

一条成灌线,一个车码头,一部成都交通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