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都文化志:二江抱城,开启黄金水道

成都文化志:二江抱城,开启黄金水道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唐代成都修罗城时,成都城外南郊仍是二江并流之势,张籍在《送客游蜀》诗中有过“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的描述。从此成都城防得以巩固,并且形成一千多年来“二江抱城”的格局。二江并流示意图二江抱城示意图二江环抱一旦形成,成都城通向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便增添了多处码头,商贸很快就热闹起来。

成都文化志:二江抱城,开启黄金水道

李冰都江堰之后,岷江的两大支流郫江(现在的府河)、检江(现在的南河)形成“二江并流”的格局,使得成都自秦代建城,至唐代中叶,大约一千年间少有大水灾的记载,为成都经济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较为稳定的保障。到唐代成都修罗城时,成都城外南郊仍是二江并流之势,张籍在《送客游蜀》诗中有过“行尽青山到益州,锦城楼下二江流”的描述。在修建罗城的过程中,高骈认为新的城市规划重点和突破应放在城北,也就是现在金牛区所处的位置。因为城西北正处于各条水道的上游地段,扼守着成都水系的咽喉。如果能在城西北修一条防洪大堤,那么既可以防止夏季洪水可能对城墙形成的威胁,又可作为城外的防御工事,抵御从西北而来的侵犯之敌。于是,高骈将郫江改道,在城区西北部修了一个导流堤,这个在成都治水兴城的历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导流堤就是縻枣堰,也就是现在人们所熟知的九里堤。高骈在此处将向南流的郫江改道,使之向东流,环绕罗城北缘,再回转向南,绕罗城东缘,然后在罗城的东南方向与检江在九眼桥附近的合江亭汇合。两条河流环抱成都,构筑起一道天然屏障,好像给这座城市披挂了一条漂亮的“翡翠项链”。从此成都城防得以巩固,并且形成一千多年来“二江抱城”的格局。

二江并流示意图

二江抱城示意图

二江环抱一旦形成,成都城通向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便增添了多处码头,商贸很快就热闹起来。縻枣堰的修建与河道的改变,加速了城市向东、向南的发展进程,使得水上贸易更是空前繁荣。那时的成都已经有北门大桥、东门大桥、老南门桥、安顺桥以及九眼桥这五大码头,这五个大码头的货物各有特色。东门大桥药材多,有大型药栈,当归鹿茸人参以及各色川药沿着长江漂向江南地区。而北门大桥的船工和“漂木”则是夏季的一大景观。每当夏季丰水期,从岷江顺流而下的漂木纷纷被打捞上岸。有些木材被劈成小块,变成了成都人生火做饭燃料;有的则通过金牛道,被完整地运送到京城,成为皇家建筑的原料。两千多年源远流长的商业传统和贸易基础,使得如今的金牛区依然占据着成都商贸大区的重要地位。(www.xing528.com)

成都的游乐文化也因为水的滋养,变得特别浪漫、温馨和喧哗。文史资料中就有不少关于人们在城西游赏玩乐景况的记载,如明代钟惺的《浣花溪记》如此描写浣花溪的风景

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作为一座水系发达的城市,成都与水的关系,在千百年间发生着各种变化。“因水而兴,因水而荣,因水而困,因水而为”,水利专家熊达成以一个“水”字,串起成都数千年的历史,这个“水”字如此轻盈,又如此沉甸;如此柔情,又如此辽阔。从临水城市到亲水城市,从都江堰到縻枣堰,人们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不断创造着新的治水奇迹,这个城市也在不断向外拓展着自己的生活圈、经济圈、文化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