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界定、词源与功能

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界定、词源与功能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对物的词源学考察以及对东西方关于“物”的学说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对于“物”有着诸多不同的定义。但大多数时候,学界讨论物的真正目的是借物来论人,来探讨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最后,我们讨论的“物”亦非关根伸夫及“物派艺术”讲的那种完全没有功能性的原始的自然物。

20世纪美国绘画中的物:界定、词源与功能

通过对物的词源学考察以及对东西方关于“物”的学说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对于“物”有着诸多不同的定义。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语境下对于物的含义使用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大多数时候,学界讨论物的真正目的是借物来论人,来探讨人与人、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林志明在鲍德里亚《物体系》译序中谈道:“物品不只是它所传递的信息,物品的意义不只是它的本义和延伸含义。信息传递的载体本身有一个深沉而难以知觉的意义,因为它改变了我们的感觉和实践行为。”[15]

针对不同学者对于物所做的众多界定,我们的讨论需要做如下几点说明:

首先,我们所讨论的绘画中的“物”,并非单纯指对象,这一点与沃尔海姆《艺术及其对象》有所不同。

其次,我们所讨论的绘画中的“物”,并非泛指与主体相对应的客体物,这与福柯《词与物》、埃斯波西托《人与物》中的“物”有所不同。(www.xing528.com)

再次,我们讨论的“物”与格雷汉姆·哈曼在《艺术与物》中指称的涵盖观念、事件、行动等领域的无所不包的“物”有所不同。

从次,我们讨论的也并非老子或拉康等人讲的虚无的、非实体的物。

最后,我们讨论的“物”亦非关根伸夫及“物派艺术”讲的那种完全没有功能性的原始的自然物。

对于将要展开讨论的物,我们可以沿用鲍德里亚在《物体系》中的定义:由人的功能性效用所塑性的客体存在,即技术之物。[16]我们研究绘画中的“物”,并不为了将绘画中的物进行分类,而是希望通过考察绘画中的“物”是如何从绘画的从属位置慢慢占据主角这一现象,寻找出这种转变的实质以及隐藏在这种转变背后的社会根源,进而探讨绘画艺术中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