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云中的日子:与青春同长

云中的日子:与青春同长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云中的日子”是当代艺术家李路明2003年以来的系列作品。不过李路明在创作他的“云中的日子”时,的确有一番自己的文化思考和图式处理的方式。我们审视一下“云中的日子”所有的图像母题,几乎都与“青春”相关。即图片显示的以青年的女性居多,也有涉及到一些青年男性的图片,青年人物形象显然是“云中的日子”图像的母题。

云中的日子:与青春同长

“云中的日子”是当代艺术家李路明2003年以来的系列作品。作者早年从事理论研究,也酷爱绘画。“85美术新潮”期间受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影响,当时的李路明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的编辑,主编了湖南的美术刊物《画家》。《画家》成为湖南美术界向内介绍西方现代艺术的窗口,以刊登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和当时中国艺术家模仿、学习西方现代艺术的作品为主。他在20世纪90年代创作的《种植计划》系列明显地带有现代主义艺术的倾向,自2000年以来,李路明开始思考图式与母题元素的中国方式这个问题,逐渐放弃了西方现代主义艺术的形态和观念,把视线集中在自身亲历的“文革”时期的母题元素和主题意象上。但是,作者不是把政治文化符号较强的母题元素作为自己的选择对象,譬如“军装”“中山装”或“领袖像”等元素,而是把视线放在“文革”时期自己青春成长的那段经历上,选择“青春”作为图像的主要母题元素,如“文革”时期的各种黑白图片,主要来源于当时的各种“画报”,以《人民画报》的摄影图片为主要母题元素,这就是“云中的日子”系列作品的来源。

在图式的处理上,作者基本上是以“临”的方式来处理,画面全部为黑白图像。当然,这种处理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种所受他者影响结果的痕迹,它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德国画家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的一些黑白作品。“云中的日子”系列黑白图式的处理和模糊虚化的形象的表现,都有一点里希特的影子,当然画家可能受到更多的是启发。关于这个问题,我与李路明曾经有过交流。他基本上否定受到里希特的影响,我们也理解当代艺术的这种文化立场和态度。不过李路明在创作他的“云中的日子”时,的确有一番自己的文化思考和图式处理的方式。画家自己认为他的作品之所以用黑白色图式,不是受希特的影响,而是受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启发。王维说“夫画者,以水墨为上”,黑白图式很中国化,这是画家李路明的基本思考和文化意向。同时,他对我解释他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白云”这个元素,作为图式的表述方式,主要是考虑到获得一种当代艺术的“国际语言”,使自己的作品在国际交流中具有“通约性”。他讲到西方人对艺术图像处理的观念是,绘画中如果有空白处就是没有画完的标志,所以西方人难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留白”图式。正是这一原因,李路明采用了“白云”的方式,以此来作为传统元素的“留白”图式,这样既可以满足西方人认为作品完成的观念,又可以体现中国传统绘画“留白”的观念,从而获得一种中西方都能认同和能解读的绘画艺术语言,“云中的日子”的图式,便是画家李路明从他所认为的“国际语言”角度思考的图式结果。

(www.xing528.com)

图3-6 李路明 《云中风景

那么,我们再回头来看看“云中的日子”图像中的母题元素。前面我们提到了“云中的日子”主要运用“文革”时期“画报”中的摄影图片,作为创作的母题元素。但不是所有“画报”上的摄影图片,都可以作为“云中的日子”的母题的。我们审视一下“云中的日子”所有的图像母题,几乎都与“青春”相关。即图片显示的以青年的女性居多,也有涉及到一些青年男性的图片,青年人物形象显然是“云中的日子”图像的母题。这一母题元素成为图像的主题意象,其他母题元素基本上都是诠释人物的“环境”的必然元素,“环境”母题元素具有明确的时期概念解读的意义,表明了图像中的史境属于一个特殊的时期。这就是把“文革”与“青春”关联在一起,主题意象就清晰起来,青春与“文革”一同生长,表达了画家的主题和观念。画家对“文革”的反思,不是以某种“批判”的态度或反讽的立场来审视“文革”现象,而是将“文革”时期普通人物的生活社会劳动的场景作为图像母题元素加以处理,通过“叙事”的方式,作为图像的基本结构获得主题的表达。如作品《风吹过》中的几个青春女性,坐在油菜花前享受着劳动收获的喜悦,这是“文革”时期摄影中常见的图式,画家将画面模糊处理,呈现一种时间感,一种在记忆中清晰的却又离我们远去青春的记录。因此,我们也不妨说是“云中的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