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城市个性:灭绝的历史遗存和失败的新建筑

中国城市个性:灭绝的历史遗存和失败的新建筑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它是城市个性最明显的部分。可惜,现在说这些话为时已迟,中国的城市看上去,已经没有个性美了。造成这种状况,不单单是对象征着城市个性的历史遗存的灭绝性的破坏,还有一半的原因是新建筑的失败。城市间雷同的本身,就表明它们的个性都已经丧失。应该说,当代中国城市革命性的突变是根本原故。损失的自然也是城市的个性。这样,中国城市的文化不仅失去个性与文脉,而且已然乱成一团。

中国城市个性:灭绝的历史遗存和失败的新建筑

城市是一种生命。生命最重要的个体价值就是个性。城市的个性就像人的个性一样,既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天性;又是漫长历史中形成的,是一种命运的塑造呈现。

它与生俱来的一面,与所处大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诸如山川、地势、风物与气候,在城市生成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这些大自然的精灵神交,无不带着这一方水土独有的气质。至于它历史形成的一面,便是它个自的经历使然。吉凶祸福都是它个性的成因。故此,一个城市,一种命运,一种个性,绝不相同。

文化学看,这种个性就是文化,城市的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文化。在深层,它表现在这个城市独自的生活方式、习俗、方言艺术,乃至集体性格中;在表层,一望而知,就在城市的形态——格局与建筑中。由于人们建城与建屋时,必然把自己的审美加进去,所以每个城市都有独自的城市美。它是城市个性最明显的部分。如果你的城市与我的城市一样,自然毫无魅力可言。可惜,现在说这些话为时已迟,中国的城市看上去,已经没有个性美了。

造成这种状况,不单单是对象征着城市个性的历史遗存的灭绝性的破坏,还有一半的原因是新建筑的失败。

如今堆积在城市的建筑,大多平庸单调,没有想象力和创造性,没有内涵,而且全都似曾相识,彼此雷同。城市间雷同的本身,就表明它们的个性都已经丧失。(www.xing528.com)

应该说,当代中国城市革命性的突变是根本原故。城市的发展原是线性的,不断地积累与完善。但当今中国城市是从“文革”一步跨入改革,从封闭跳进开放,从百年不改一砖一瓦纵入翻天覆地的“城市改造”。一个城市一年间要盖百万平米以上的新楼新屋,这是世界城市史都绝无仅有的奇迹。在这个突变中最大的失误是没有人去思考怎样把握住城市的个性。损失的自然也是城市的个性。

建筑师们的工作是应急式的。来不及去寻找创造性的灵感以及细心推敲。最快捷又妥贴的方式是“拿来主义”。从其它国家或其它城市选择现成的楼型,搬过来,最多在电脑上做些加工……这样,城市间的面孔自然就愈来愈相像了。

比上述根由更深刻的来自于城市的商业化。这也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所要做到的。城市的土地和建筑都转化为商品。在商家眼中,建筑的形态是“卖相”如何。作为商品的建筑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凡是能吸引买主的就是最好的。于是被各种诱惑的字眼包装起来的舶来品,都成为城市的建筑市场亮点。诸如罗马花园、美国小镇、德国庄园,以及英国郡意大利堡北欧村庄等等。哪个新鲜、时髦、闻所未闻、吊得起买主的胃口,哪个就能进入售房排行榜。商业成功的要诀是出奇制胜。这样,中国城市的文化不仅失去个性与文脉,而且已然乱成一团。我在山东一座古城看到,几乎近两年临街的建筑全是巴洛克式的,并且是简易的、粗陋的、照猫画虎的。一方面,这些开发商文化水平相当有限,但他们是甲方,建筑的样式由他们的好恶决定;一方面是建筑师们投其所好,而且如此东搬西挪,省事省力,又好赚到银子。被铲除和抹掉了历史记忆与文化个性的城市,便被这样杂乱而低俗的建筑商品替代了。我想,最多10年,城市已经没有空余的土地,也没有可拆除的历史街区,这样大同小异的在霓虹闪烁中的水泥森林,至少要在城市中存活半个世纪。等到我们的后代醒悟过来,怎样才能找回自己的个性?

最可怕的是,我们至今没有觉悟,没有把城市的个性当作城市生命的根本。还在随心所欲地改造城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