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慈城的知音-留住慈城的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

慈城的知音-留住慈城的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年前,一位老家宁波慈城的友人向我推荐一篇文章,拿来一读竟是写我家族的,名曰《千年望族》。此后我知道她并不是慈城人。这次读了王静的书稿《留住慈城》,那些对慈城这块神奇之地的种种考察、研究、感怀、拾遗与描述,才明白王静对慈城心怀的是一种文化情感。她的书名表露了她鲜明的写作动机:留住慈城。因为,我的故乡有这样一位文化上的知己和知音。她比许多慈城人更懂得慈城的价值。

慈城的知音-留住慈城的冯骥才文化遗产思想学术论集

数年前,一位老家宁波慈城的友人向我推荐一篇文章,拿来一读竟是写我家族的,名曰《千年望族》。这篇文章令我震惊。先前我只知道我家“慈城冯氏”来头不小。但是从传说中的大树将军冯异到我的爷爷中间,却只是一个巨大的亮闪闪的空洞,其余一无所知。然而这篇《千年望族》竟有血有肉、有根有据地把它填满。叫我一下子走进家族史,沿着它漫长而有序的根脉,一直看到一条生命大江光亮的源头。这文章的作者是谁?缘何使出这样大的力气对我的家族追根溯源

后来我知道,作者是王静,一位在电台工作的女记者。我写信给她,表达感谢之外,还说我很惭愧。我对自己祖先之所知真的远不如她。写信时我心中暗下决心,一定要找出些时间对祖先与故乡作一番研究,写一本书。

然而,不知王静从哪里知道我要为故乡写书,便不断地寄来一些相关的史料,既必要又珍贵。每每收到材料,都感到是对我的一种提醒与促动。但跟着又一个问题浮上来:她怎么会对慈城钻进得如此深邃?她不仅对我家族的底细一清二楚,还称得上是一位“慈城通”呢!这到底是源自兴趣还是情感,若是情感又是源自何处?她是慈城人吗?此后我知道她并不是慈城人。她留给了我一个疑问。

这次读了王静的书稿《留住慈城》,那些对慈城这块神奇之地的种种考察、研究、感怀、拾遗与描述,才明白王静对慈城心怀的是一种文化情感。她不是怀旧,也非猎奇,而是对这一方非凡的水土特有的迷人的文化形态的神往与挚爱。当这些文化形态与文化遗存在急剧的社会变革中濒临消亡,她便动笔将它们记述下来。她的书名表露了她鲜明的写作动机:留住慈城。

由于她用心之苦之诚之执著,她的涉猎便一定深入、全面又细致。她有长年从事记者工作而擅长采访的功力,又不辞辛苦,于是从一个个绵延数百年的家族史到小百姓生活中如画的习俗,从几乎被遗忘的堕民的探访与追述到山山水水动情的刻画,给我们展示出一个丰盈、厚重、美丽又独特的慈城。王静更着眼于对流传于人们口头的“记忆的遗产”的发掘。尽管这本书是充分散文化的,内涵中却有着诸多的地方史、民俗学与文化学的意义。(www.xing528.com)

文化情感是人的一种很深刻又很美的情感。它使人的精神丰富,视野深远,爱心宽广。在全球化时代,它又是一个民族所必备的。它伴随着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当然,这种情感来自对自己文化的博知与真正理解。无知者才会妄自菲薄;有识者定会自珍自爱。这一切,我们都会在王静这本书中体味出来。

我为我的故乡感到幸运。因为,我的故乡有这样一位文化上的知己和知音。她比许多慈城人更懂得慈城的价值。现在她以这知己知音之笔,引导我们从文化角度重新认识到那些看似寻常的事物中蕴藏的文化美与价值,并呼唤我们去爱惜它,保留它,让它成为一种永久的、恩泽于后世的财富。这是一本多美好的书呀!

我以此序文,表达对王静的谢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