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间传统大戏:耍龙灯

民间传统大戏:耍龙灯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会泽县城耍龙灯由来已久,持续了三百余年,历经清朝和民国,一直走到今天,着实令人叹服。在没有广告、招贴画的年代,会泽的龙灯活动,从旧历正月十二出灯,到十六烧灯结束。《会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书这样记载会泽传统的龙灯顺序:最前面由耍火碳者开道。与过山号组合的是鼓、锣、镲等。龙灯内燃油纸捻。2005年10月,会泽龙灯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民间传统大戏:耍龙灯

耍龙灯这种民俗发端于西汉时期,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可谓不久远。会泽县城耍龙灯由来已久,持续了三百余年,历经清朝和民国,一直走到今天,着实令人叹服。

耍龙灯

华夏民族是农耕民族,在农耕文明不发达的古代,农事更得顺天应命,所以每逢久旱不雨,尚处于蒙昧状态的先民们便通过法术并伴以舞龙活动来祈求一场甘霖。为什么要舞龙呢?因为先民们认为龙是海洋的主宰,能兴云雨、利万物,故尊为祥瑞之物、华夏之神。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舞龙活动已由最初的祈雨转化为一年一度的祈愿,民众或一方政府希望通过举办舞龙活动,能在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安祥和。

在没有广告、招贴画的年代,会泽的龙灯活动,从旧历正月十二出灯,到十六烧灯结束。(www.xing528.com)

《会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一书这样记载会泽传统的龙灯顺序:最前面由耍火碳者开道。耍火炭用细铁丝拴着两个装着燃烧木炭的铁框,双臂交叉挥舞,宛若火球翻飞,既增强节日气氛,又为龙灯队伍开道。后面是长约1.5米的木质过山号一对,吹奏时发出呜呜声响,无旋律节奏,其声粗犷高亢,数里外也能听到。与过山号组合的是鼓、锣、镲等。紧接着的是各种彩灯:先是圆形灯一对,号“头灯”,上书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句子。之后为木质长方形牌灯数对,各种水陆动物彩灯十数对,诸如狮、马、鹿、象、鱼、虾、龟、鳖等等,造型生动,栩栩如生,牌灯内燃蜡烛照明。彩灯队伍连绵近百米,蔚为壮观。彩灯后面是云彩灯、彩船、鹬蚌灯等,人们边舞灯边作一些简单、生动的舞蹈动作。用二胡、南胡、笛子、小锣、云锣、小镲等伴奏,曲牌多为《小鹧鸪》《小开门》等,旋律清新明快。再后是舞狮。狮子由两人表演,一人在前顶狮头,一人在后扮装狮身,用布制狮披覆盖,再一人头戴大头和尚面具,反穿皮袄,手执拂尘,前后跳跃做逗引狮子状,狮子则随着他旋转跑动,就地翻滚。在表演过程中,要燃放鞭炮,再配以打击乐。最后则是龙灯队。龙头、龙身、龙尾合计由12节组成,如遇闰月,龙身则要增加1节,共13节。各节之间用绘有鳞片的龙披连接。龙灯内燃油纸捻。整个过程要燃放礼花、鞭炮,锣鼓喧天,礼花阵阵,鞭炮齐鸣,龙灯在五彩缤纷的焰火中上下翻舞,是整个龙灯活动的高潮。龙灯时而高高跃起,仿佛直飞云端;时而快速俯冲,好像扎入深海。表演内容有“龙摆尾”“龙穿花”“蛇蜕皮”“蛟龙戏水”“二龙抢宝”等,动作跳跃飞腾,气势十分雄伟。

2005年10月,会泽龙灯被曲靖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名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