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浚县传统泥工

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浚县传统泥工

时间:2023-07-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泥工又叫“泥塑”,是属于雕塑艺术的一种,传统泥塑是用泥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物品,并通过上色装饰而成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民间又称其为“彩塑”或“泥玩”。浚县“泥咕咕”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形象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浚县传统泥工

泥工又叫“泥塑”,是属于雕塑艺术的一种,传统泥塑是用泥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物品,并通过上色装饰而成的一种民间手工艺,民间又称其为“彩塑”或“泥玩”。

泥工是幼儿园较常采用的一种教育教学题材,它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也能增强孩子的立体空间概念,又是幼儿园游戏道具的绝佳选择。本章 我们主要通过对泥工基础知识、超轻黏土造型和陶艺制作三个章 节来学习泥工,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将来能更好地投入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我国的泥塑艺术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了汉代,先民们认为亡灵如人生在世,同样有物质生活的需要,因此在丧葬习俗中出现了大量用泥塑制成的陪葬品。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顶峰。宋代开始,不但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开始发展起来,有许多人开始专门从事泥人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元代之后,历经明、清、民国时期,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仍然流传不衰,尤其是小型泥玩,既可观赏陈列,又可让儿童玩耍,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有无锡惠山泥人、天津“泥人张”、陕西凤翔泥塑、淮阳“泥泥狗”、河南浚县“泥咕咕”、老北京兔儿爷”、山东“泥叫虎”等。

1.无锡惠山泥人

惠山泥人名扬中外,其题材丰富,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其中,手捏戏文是重要品种之一,作品取材京、昆戏剧中的精彩场面,通过艺人们的一双巧手,运用揉、搓、捏、拍、压、插等手法,创造出极为生动的形象,色彩华丽,耐人寻味,其技艺令人叫绝。郭沫若先生曾写诗赞美惠山手捏戏文:“造化眼前妙,须臾出手中”。

另外,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的,也最受欢迎的当属惠山大阿福,其造型单纯,用笔粗放,色彩明快,形神兼备,一副孩子气,一脸福相,确实惹人怜爱。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惠山有四只怪兽,即毒龙、恶虎、臭鼋和刁马,经常伤害人畜,践踏庄稼,后来有个天神“沙孩儿”(化名阿福)入山与四怪搏斗,四怪被除,阿福亦因失血过多离开人世。因此,人们就用巧手捏制了他生前形象,以作纪念。大阿福经过历代艺人的再三创作,终至栩栩如生,给人以健康、幸福和美好的感受。

2.天津“泥人张”

天津“泥人张”是流传于北方的一派民间彩塑,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年的历史。泥人张彩塑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艺术特色,能真实地刻画出人物性格、体态,追求解剖结构,夸张合理,取舍得当,用色敷彩,匠心独具,形成了独立的体系,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程度,令人爱赏不已。

“泥人张”的创始人是张明山,他从小和父亲学习泥塑制作,他继承了传统的泥塑艺术,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他的泥人具有浓厚的趣味性,作品深受社会各界喜爱。

“泥人张”的制作工艺主要有:拍、捏、压、挑等。拍是将泥拍出大体形块;捏是用手捏出人物的形体、姿态;压是用特制的“压子”工具压出衣纹细部;挑是用泥刀挑出五官与手脚等细小的形状结构与纹路;最后是调整和细部雕琢,待泥自然风干后施彩。泥人张的作品高度在30厘米左右,可摆设在案头或书架之上,其作品追求真实,注重神态的刻画,还讲究“趣”、“美”,作品既有形象美、动态美,又有肌理美、色彩美。如今,泥人张彩塑艺术历经四代人的努力,一百多年的精心传承,不管在制作工艺上还是表现风格上,都日趋成熟,“泥人张”成为天津乃至中国彩塑界一颗璀璨的艺术明珠。

3.淮阳“泥泥狗”

“泥泥狗”是河南省淮阳县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是豫东一带妇孺皆知的泥塑艺术品。“泥泥狗”是一种黑色泥塑玩具,以黑为基调,黑色上再施以红、黄、青、白色,色彩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和谐。泥泥狗是淮阳太昊陵“人祖会”中泥玩具的总称,是原始图腾文化下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又称“陵狗”或“灵狗”。“泥泥狗”与远古传说中的伏羲女娲相关,老艺人说,他们的泥塑手艺是“人祖”伏羲与“人祖姑姑”女娲传下来的。“泥泥狗”表现的题材十分广泛,它的形象都是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奇鸟怪兽,如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其造型虚幻、神秘,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猴头燕、蟾蜍、蜥蜴、豆虫、蝎子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个个充满着一种虚幻超脱的神秘感,散发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野性芬芳,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远古的“图腾”时代。

淮阳“泥泥狗”造型古拙、怪诞,色彩艳丽,以黑色垫底,周身施以五彩纹饰,释放出一种原始图腾艺术的魅力,使古老的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其中“人面猴”的形象被视为“人祖猴”,其造型肃穆、神圣,绝无一般玩具中动物猴的顽皮神态。

泥泥狗作为远古的民间艺术流传至今,其实质上是一种原始图腾文化的拓展和延续,给人以永恒的生命印象。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种典型、罕见的艺术瑰宝,而且真实地记录了史前人类生殖文化的种种轨迹,折射出民间美术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血缘关系。同时,也向世人证实了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之间同构互渗的历史事实。

4.浚县“泥咕咕”(www.xing528.com)

“泥咕咕”是浚县民间对泥塑小玩具的俗称,浚县泥塑形体较小,大的不足20厘米,小的只有4~5厘米,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浚县泥咕咕的表现内容大致可分为四类:珍禽瑞兽、家禽家兽、人物和战马。主要有以三国水浒和瓦岗军为原型的人物,以及老虎、狮子、大象和燕子、斑鸠孔雀等形象的动物和飞禽。最有代表性的品种当属战马,有大红马、大黑马、小马、双头马等。

浚县“泥咕咕”多为手捏成形,以深黑色居多,底色都是用松香擦抹而成,把泥胎晾干后,又放在大火上烘烤至烫手,用一块调好颜色的松香在泥胎上擦抹,松香遇热融化,但在胎体表面形成薄膜,冷却后,油润光亮,犹如色漆一般。装饰纹样以花草为多,喜用白、粉红、浅绿、鹅黄诸色描绘,注重笔触的变化,讲究点画的排列,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浚县“泥咕咕”古老朴素、逗人喜爱的形象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民间工艺之一,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5.山东“泥叫虎”

“泥叫虎”是山东高密的一种民间泥塑。起源于明代万历初年,是形、色、声、动俱佳的民间工艺品。泥老虎腰部是断开后用牛皮连接的,拿着头和尾挤压后,泥老虎会发出响声,因此称之为泥叫虎。

虎在民间的位置举足轻重,因而它无处不在,贴于墙上、门上、窗上,戴在身上、头上,穿到脚上,玩于手中,枕盖被铺也有它。庶民欲借百兽之王保护自己和下一代的生命安全,因而民间对虎的艺术创造可谓千姿百态、各显神通。看似简单的泥老虎,从开始挖土到最后成品需要几十道工序,不仅对土、对制成的坯有要求,对画的技术、颜色的选择都很讲究。刷完粉子之后的泥老虎坯先上哪种色,后上哪种色,都有严格的规定。

彩绘更是泥塑的点睛之笔,泥老虎除了可以作孩童的玩具外,还因其威武的造型,鲜艳的色彩,成为镇宅吉祥物。

6.北京“兔儿爷”

“兔儿爷”是北京地区中秋节的传统节令玩具,起源于中秋节祭月的习俗。“兔儿爷”一律兔首人身,披挂甲胄,像戏台上的武将,猛一看威风凛凛,细看却是以性情温顺见称的兔子,令人忍俊不禁。民间艺人别具匠心的创造,表现出北京人的浪漫心性和乐观、幽默的性格特征。

7.陕西凤翔泥塑

凤翔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之乡,泥塑更是民间工艺美术的首推代表。凤翔泥塑是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传统民间手工艺美术品,是民间艺人手工制作,以创作毛稿制模、翻坯、黏合成型,经精抛、彩绘、勾线、装色、上光等数十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形态逼真、粗犷夸张、简练概括、色彩大红大绿或素描。其种类主要是座虎、挂虎、五毒、卧牛、十二生肖、豆豆鼓、金瓜、吉虎、鹿羔、鹦鹉等玩具类,八仙、三国、西游记神话民俗类。

凤翔彩绘泥塑有三大类型,一是泥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多塑十二生肖形象;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型。凤翔泥塑共有170多个花色品种,其中有半人高的巨型蹲虎、虎挂脸,也有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制作中使用黑黏土、大白粉、皮胶等,有模具定型,造型洗练、夸张,装饰华美富繁,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20世纪60年代前,六营村及周边村有三百多户农家生产泥塑,现在只有胡深、胡新民、胡永兴、韩锁存、杜银等艺人利用农闲时从事泥塑的创作与生产。

凤翔泥塑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纹饰,造型夸张,色彩鲜艳,深受人们喜爱。过去逢年过节或赶庙会,当地人以泥塑为礼品,家里孩子满月,长辈要送坐虎。凤翔泥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及较高的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和美学研究价值,深受专家学者青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聪慧的人们也在不断地丰富着泥塑这项民间艺术。如今,泥工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多样,有超轻黏土、橡皮泥、陶泥、面团等。造型方式也更加丰富,有平面粘贴的泥工装饰画;有半立体的浮雕造型;还有具有四维空间感的立体造型。表现题材已经普及到我们所能看到的任何实物,造型技法也更加精细化,不但可以塑造简单的儿童泥塑作品,还可以创作出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大型装饰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