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传统音乐教育,培养优秀传统音乐人才

加强传统音乐教育,培养优秀传统音乐人才

时间:2023-10-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传统音乐教育,培养传统音乐人才1.从娃娃抓起在幼儿园阶段,提倡儿童学唱家乡的儿歌、童谣,学习演奏中国的传统乐器,聆听有中国传统风格特点的优美动听且易于被儿童接受的传统器乐曲,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接触、熟悉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由此看来,对于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问题,仍是任重而道远的。

加强传统音乐教育,培养优秀传统音乐人才

基于以上这些关于传统音乐教育教学的现实状况,我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国际交流与推广”课题组对加强学校传统音乐教育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深对加强学校传统音乐教育的深远意义的认识,把它提升到关系国家文化安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系的高度来看待

首先是关于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根据传统的界定和标识,包括传统音乐在内的传统文化是传统心理凝聚力的精神纽带。

正因为如此,自20世纪初以来,世界上从德、奧、匈牙利到非洲、拉丁美洲都十分重视学校的传统音乐教育。我们经常在思考,假如学校音乐教育持续以洋腔、洋调、洋理论为教学内容,以演奏小提琴钢琴为荣,以拿着二胡笛子为耻,这样会造成学生盲目崇洋媚外,妄自菲薄,毫无传统自尊心、自信心

关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系问题。在音乐教育中,生搬硬套欧洲音乐理论,使青少年误以为这就是普遍真理。于是只有加强传统音乐理论研究,以此为基础来加强传统音乐教育,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音乐教育体系,才是改变以上状况的良策。

(二)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传统音乐教育,培养传统音乐人才

1.从娃娃抓起

幼儿园阶段,提倡儿童学唱家乡的儿歌、童谣,学习演奏中国的传统乐器,聆听有中国传统风格特点的优美动听且易于被儿童接受的传统器乐曲,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幼儿时期就开始接触、熟悉优秀的传统民间音乐。(www.xing528.com)

2.切实施行《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加强对中小学生的传统音乐教育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版)》和《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于传统音乐的教育已经引起了足够的重视,例如:“课程基本理念”中有“弘扬传统音乐”的表述。“课程目标”中写道:“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传统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并在学段目标中有具体规定。从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教材审查看,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都十分重视将祖国各传统、各地区和本地区的民歌、歌舞、器乐曲等选编进来,作为歌唱、欣赏、编创的曲目。当前的关键是如何切实贯彻执行“课标”,如何使教材成为“学材”,真正被学生掌握。2010年、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各地开展了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对“课标”的贯彻执行起了有力的保证作用。

在此,对进一步推动“课标”教材传统音乐内容的教学提如下两点建议:一是举办有关中小学音乐教材传统音乐内容教学的研讨班,先让第一线教师熟悉教材,能唱、能背、能分析,由熟悉而理解、热爱,再研讨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在对传统音乐美的享受中接受它、热爱它。二是要在各师范大学师范学院和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教师教育专业,开展与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教学需要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改革。自2000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研制之初,一批有志于此的高师音乐教育工作者就申请国家社科基金教育规划课题开展研究,并在教育部体卫艺教司的领导下研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教学指导纲要》,分别于2004年、2006年由教育部办公厅颁发试行,并进行教材编写和教法研究。从45所试点校的试行情况看,大部分学校行动积极,措施得力,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教师的意识强。但由于多年所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对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部分学校对《中国传统音乐》《外国传统音乐》和乐器演奏中的“中外乐器各一件”的“中国乐器演奏”课程的设置贯彻不力,或者是开课率不足,或者是教学质量不高,虽举办过多次研讨班,但积极性仍然不甚高。由此看来,对于加强传统音乐教育的问题,仍是任重而道远的。希望有关部门引起重视,加强指导,并着手解决相关的师资、乐器配置问题。

3.致力于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科)教育教学改革,加强传统音乐教育,培养传统音乐优秀人才

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性大学、高等师范院校的音乐院(系、科)是加强传统音乐教育、培养传统音乐人才的主阵地。因为除了如前所述高师和专业音乐院校教师教育专业担负着培养音乐师资的重任之外,大学还有硕士、博士的学位层次,担负着培养音乐理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含演唱、演奏、综合性音乐表演艺术)高层次专业人才的职责,他们所接受的传统音乐教育的水平,代表着我们国家的传统音乐传承、发展和创新水平。

当前,一方面要加大传统乐器演奏专业、传统声乐演唱专业的招生力度,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着力进行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一大批优秀的专业传统乐器演奏家、传统声乐歌唱家,有计划有步骤地派到各国去交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另一方面是加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和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体系的学科建设

近现代以来,许多有识之士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体系的建立做了不懈的努力。出现了童斐《中乐寻源》,王光祈《东西乐制之研究》、《东方民族之音乐》,杨荫浏《中国传统音乐史纲》、《中国古代音乐史稿》,李纯一《先秦音乐史》,黄翔鹏《传统是一条河流》、《探流溯源》、《中国人的音乐和音乐学》、《乐问》,郭乃安等《民族音乐概论》,蔡仲德《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史》,王次炤《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于会咏《腔词关系研究》,陈应时《中国乐律学探微》,沈洽《音腔论》,樊祖荫《中国多声部音乐概论》,于苏贤《中国传统复调音乐》,王耀华《中国传统音乐结构学》,袁静芳《乐种学》,李玫《中国传统律学》,童忠良等《中国传统乐学》,王子初《中国传统音乐考古学》,方宝璋、郑俊晖《中国传统音乐文献学》等一大批有关中国传统音乐的理论著作。这些著作在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的话语体系,来构建中国人的音乐理论体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