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认同在促进、推动国家认同上具有特殊的功能。中华文化这种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为遏制分裂倾向、凝聚统一意志、消除政治歧见提供了最坚固的精神堤防。“大一统”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意识之一,是中华世代相承的基本社会理念和普遍的价值取向。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内聚性、亲合性和排异性的特征十分明显。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文化认同始终是政治家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主题。这是东归精神的可贵历史遗产。

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识和国家认同的关系

回顾土尔扈特蒙古与祖邦故土交往的历史,让今人感慨深思之细节甚多。康熙五十三年(1714),由康熙皇帝派遣的图理琛使团到土尔扈特探望时,阿玉奇汗向使团询问故乡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情况,表示出对故乡的极大关心,他向来自故土亲人倾诉:“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相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39]。这一席出自肺腑的言辞,表露出土尔扈特人与祖邦故土息息相关的真挚情感。由此引发人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的一个重大命题,即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

文化具有超时空的稳定性和极强的凝聚力,一个民族的文化模式一旦形成必然会持久地支配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们正是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黏合剂”,是培育社会成员国家统一意识的深层基础。国家统一固然取决于强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但文化认同却是物质力量无法替代的“软实力”,是一种更为基础性、稳定性、深层次的战略要素。

文化认同在促进、推动国家认同上具有特殊的功能。

其一,文化认同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区别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基本特质和身份象征。在一定民族地域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文化传统,塑造了该民族成员的共同个性、行为模式、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并表现为一定的民族心理。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本依据,“崇尚统一”是这个文化价值体系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数千年来,国家统一一直被视为国家的最高政治目标和民族的最高利益,一切政治活动通常都以国家统一为核心价值和行为准则。这种民族心理沉积于中国社会和价值系统的最深部,主导着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生活方式和主流价值观念。中国历史上虽然有分有合,但不论是分裂时期还是统一时期,中华民族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意识,这就是国家统一的意识。中华文化这种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为遏制分裂倾向、凝聚统一意志、消除政治歧见提供了最坚固的精神堤防。

其二,文化认同规范社会行为,培育统一意识。在社会通行的准则规范和行为模式中,通常总是潜隐着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这一系统始终居于民族文化体系的核心部位,自觉或不自觉地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每个民族成员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世代相传同一文化传统,个人的价值观就是在这种文化传统的耳濡目染中构建起来的。不仅如此,人们在文化的内化过程中,还会把民族共同的价值观转化为自己的内在信念,从而使个体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获得认同感和依赖感。“大一统”是中华文化的主流意识之一,是中华世代相承的基本社会理念和普遍的价值取向。正是这种追求统一的价值取向,使得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始终如一,从未导致文明断层的历史悲剧。在中国历史进程中,统一的文化理念主导着统一的实践,“大一统”的政治实践反过来又强化着人们追求统一的信念,因此,历代统治者无不高度重视“大一统”政治秩序的巩固与维护,无不致力于探索天下分合聚散的规律与对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军事战略最重要的价值取向就是维护国家统一,文化认同不仅为维护国家统一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而且为军事等物质力量发挥作用奠定了坚实平台。(www.xing528.com)

其三,文化认同凝聚民族精神,强化统一意识。中华文化的价值意识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内聚性、亲合性和排异性的特征十分明显。这一特性决定了处于国家存亡、民族兴衰的关键时刻,它都能够激发民众强大的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正是中华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道德规范。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也是国家认同心理的深层源泉,爱国主义就是这一精神的集中反映。中国之所以历经治乱分合而始终以统一为主流,正是得益于以国家统一为核心价值追求的民族精神。数千年来,无论是高明的统治者,还是普通的老百姓,人们普遍认为唯有实现“大一统”,国家才能获得最大的安全,民族才能得到应有的尊严,天下才可能实现长治久安。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虽然多次出现过分裂局面,但是在古代典籍中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主张分裂分治的学派,反而都把“天下一统”作为政治斗争的原则与旨归。尤其是每次统一战争爆发前,社会上总会出现一股势不可挡的统一潮流,每当国家遭受外族入侵的时刻,社会内部总会产生一种捐弃前嫌、同仇敌忾的强大意志。中华文化所拥有的这种统一意志,为维护国家统一奠定了坚韧无比的精神国防,离开了这种精神支撑,政治、军事上的统一是难以持久的。

文化认同的上述功能,在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文化认同始终是政治家维护国家统一的战略主题。《周易》早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认知,南朝萧统提出过“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治国方略龚自珍发出了“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的警告,都体现了中国政治注重“文化立国”的历史传统,正是这种以文化认同作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基础的价值取向,为中国数千年来的政治统一奠定了坚实的信念和基础。纵观历史,当统一成为共识然而阻力重重之时,文化认同的力量更能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总之,从土尔扈特蒙古人东归祖邦的历史案例中可深深体味到文化认同的深邃内涵及其在促进和推动国家认同上具有的特殊功能。这是东归精神的可贵历史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