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拓展视野与多学科融合构建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拓展视野与多学科融合构建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当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公共艺术人才培养中,究竟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培育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的公共艺术人才。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公共艺术眼下在中国是一个应用频率较高的名词。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规范的体系,公共艺术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总之,城市公共空间的创作是艺术家在环境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桥梁的活动。只有这样,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体现。

城市公共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拓展视野与多学科融合构建

在当前尚处于探索阶段的中国公共艺术人才培养中,究竟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有可能培育出适合未来社会发展的合格的公共艺术人才。随着现代城市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在关注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外观形象与内在精神文化素质的统一。在城市环境中,人们开始意识到,尽管城市雕塑、壁画浮雕是城市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但其并非唯一的城市公共艺术形式。随着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公共艺术眼下在中国是一个应用频率较高的名词。城市公共艺术毕竟是舶来品,它的起源、发展、过去、现在、未来及其含义,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借鉴,这对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人才的培养方向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公共艺术的提法虽然是当代才出现的,但一些学者认为我国公共艺术的历史可追溯到很久远的古代。这些作品包括:霍去病墓、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等。他们认为,这些石窟、陵园的建造本意并不是为了公众的审美需要,而是为了歌功颂德,但因为时间的冲刷、历史的积淀,使其本意渐泯,精神、文化的震撼却深深捶击着每一个参观者的心灵,引起深刻的共鸣,从而也具有了公共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艺术形式确实带有一些公共艺术的特性,它们在某种程度上属于广义上的公共艺术。

在当代中国,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国际经济交流的频繁,世界文化格局的多元化以及对环境的日益重视,文化艺术的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一项提高国民素质和国家形象的长久国策。重视和推动公共艺术事业的发展,日益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相关。艺术家们以前所未有的热忱从事着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实施,他们逐渐认识到在发展中国当代公共艺术的同时,必须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公共艺术只有在整体环境的综合协调以及与各种艺术形式的有机组合中,才能体现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公共艺术作品要表现出与环境的关系,要与草木为友、与山水相亲。正是在这样一个时机下,公共艺术才得以轰轰烈烈地展开。(www.xing528.com)

北京首都机场壁画群的落成为中国公共艺术的公开演出揭开了序幕,此后公共艺术作品逐渐成为公共环境空间的主角,为人们提供人性化、艺术化且具有文化品位的生活和活动的空间场所。大到园林、广场、景观、道路,小至社区、居民区,公共艺术作品无不成为人们关注的亮点,它们提供给公众一个休闲娱乐的文化场所,也提供了一个便于人们交流的、具有艺术性的公共空间,从深层上缓解现代社会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对钢筋水泥所构筑的冷漠空间做一些人性化的改良,使人工环境更加具有一些自然的本性,满足人们想要与自然交融的愿望,满足人们对于文化的关注和他们的审美需求。从这层意义上说,公共艺术在当代社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作为一门新学科的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还存在很多问题。公众也只是通过一些城市雕塑了解到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百分比政策——这个在国外早已作为强制性执行的、使公共艺术得到保障的措施,在中国还没有开始立法,只是有些小范围的尝试。中国当代公共艺术还没有形成一个整体规范的体系,公共艺术的水平也是良莠不齐。因此,对于公共艺术工作者来说任重而道远。要了解到公共艺术对社会发展、对文化环境的建设,以及对经济的推动所起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尽量多地了解国外公共艺术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使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能够有先验理论和前车之鉴,而不是盲目追求与国际接轨从而造成千城一面的局面(要知道,公共艺术的一个评判原则正在于它的独特性),从而使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能够尽快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要努力使公共艺术纳入城市规划的体系中,使其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与其他环节紧密相扣、相互协调;还要努力推动公共艺术的立法,使得“公共艺术百分比”能够作为国家的法规明文确定下来,使其实施得到保障;还要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公共艺术及其重要性,并创造一些机遇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艺术的决议中,提高公众参与自身环境人性化、艺术化、人文化的建设中。

人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公共空间性质的多样性。而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开放性,不但包括视觉上的多层次、多岗位的开放,还包括观赏者不同审美情趣的开放。因此,城市公共空间艺术的创作是综合性的,要综合考虑功能性,包括人文题材、环境观、公共性、环保观念、材料选择,以及对公众的心理情感影响等等因素。这种综合性特点又受到视觉心理学建筑学、环境色彩学光学民俗学等的影响。总之,城市公共空间的创作是艺术家在环境与大众之间建立一座相互融洽的桥梁的活动。在我国当前的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城市公共空间正日益受到重视,因此设计师应该顾及人类本身的内在需求,在城市空间表现特征及公共空间的酝酿、策划、营造、设计、使用、维护和改造都应满足人类的需要,对空间美学意义等加以设计互动与经营,才能使城市公共空间达到人们的需求。只有这样,城市公共空间的艺术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体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