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居住空间分布与社会等级结构

居住空间分布与社会等级结构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特殊聚居地, 其空间结构实际上反映出“人” 与“人” 之间、 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一个最主要表现就是城市社会阶层等级结构的形成, 而这种“无形” 的社会等级结构, 在很大程度上则是通过“有形” 的居住空间的“分化” 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 社会等级结构决定了居住空间的分布, 居住空间分布并非居民的需要, 而是体现统治阶层的需要,是皇权、 君权的延伸。

居住空间分布与社会等级结构

城市作为人类生活的一种特殊聚居地, 其空间结构实际上反映出“人” 与“人” 之间、 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 这种关系的一个最主要表现就是城市社会阶层等级结构的形成, 而这种“无形” 的社会等级结构, 在很大程度上则是通过“有形” 的居住空间的“分化” 体现出来, 也就是说, 社会等级结构决定了居住空间的分布, 居住空间分布并非居民的需要, 而是体现统治阶层的需要,是皇权、 君权的延伸。 这种“分化” 是中国古代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分布的一般规律, 从城市中心区到边缘地带, 居住区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逐渐递减, 王室、 官员与富人居住在城市中心区, 而普通百姓则居住在城市的外缘地区, 体现“凡仕者近宫, 不仕与耕者近门, 工贾近市” 的居住空间分布特点。

另一方面, 在城市的边缘地带、 特别是靠近外城墙的平民居住区的空间最密集与拥挤, 除了城墙的客观限制作用之外, 这正是皇权与贵族的特权作用,使得城市的土地不能按土地的实际经济价值来进行空间布局的一种反映, 越是在城市的中心地带, 住宅与街巷的分布越是相对稀疏, “人口密度” 相对越低;而越靠近城墙的边缘居住区空间就越密集与拥挤, 人口密度越大, 从而形成“外城” 人口密度与建筑物密度, 远远大于“内城” 人口密度与建筑物密度的现象(图2 -28)。

图2 -28 清代广州古城城郭形制(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 梁庄: 《中国古城格局保护规划方法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4 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