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鲜卑荣光:北魏平城时代拓跋珪的早期统治

鲜卑荣光:北魏平城时代拓跋珪的早期统治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新建立拓跋鲜卑政权并开创北魏王朝的拓跋珪,在拓跋氏系谱中的地位十分尴尬。代国被前秦灭亡时,拓跋珪年仅6岁。灭亡了十多年的代国,在拓跋珪的领导下又重新崛起于北方。内乱的原因仍旧是对最高统治权的争夺。高柳战役的胜利使拓跋珪的王权得到了强化。同时,拓跋珪派人在后燕军的后路劫持慕容垂派往前线的使者,使慕容宝不知道其父亲的消息。当燕军撤至参合陂时,拓跋珪向燕军发动了突然袭击。

鲜卑荣光:北魏平城时代拓跋珪的早期统治

重新建立拓跋鲜卑政权并开创北魏王朝的拓跋珪,在拓跋氏系谱中的地位十分尴尬。他是拓跋什翼犍的嫡长子拓跋寔的遗腹子,在他出生之前,他的生父拓跋寔就已经去世了。他的生母贺氏按着鲜卑人“接续婚”习俗改嫁,但改嫁的对象却令中原汉人觉得极难接受,这就是拓跋寔的父亲什翼犍,也就是儿媳在儿子去世后改嫁给了老公公。由于其生母的这一层婚姻关系,后人也说不清,拓跋珪究竟应该算是什翼犍的儿子还是孙子

传说拓跋珪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显得与众不同。他出生时,体重比平常的婴儿重一倍,很早就会说话,宽额大耳,眼睛炯炯有神,因而深得什翼犍的喜爱。代国被前秦灭亡时,拓跋珪年仅6岁。据李凭先生的研究,在代国灭亡以后,拓跋珪以及他的母亲贺氏被前秦强制迁往长安,后来又从这里被流放到蜀地。不过由于史书记载的残缺,对于拓跋珪早年的这段经历,我们已经无法知其究竟了。

后来,拓跋珪与母亲投靠了刘库仁。刘库仁对拓跋珪关怀备至,并常对诸子说:“此儿有高天下之志,必能恢隆祖业,你们应以礼待之。”

公元384年,在拓跋珪15岁那年,刘库仁被部将慕容文所杀,其子刘显自立为主。刘显一直嫉妒拓跋珪,早就想除之而后快,现在大权在握,便密谋要杀害拓跋珪。拓跋珪得到密报,与母亲贺氏商议,他们夜备筵席,请刘显赴宴,刘显早就对贺氏的美貌垂涎三尺,当晚喝得酩酊大醉,拓跋珪趁机轻骑逃往贺兰部,投奔舅舅贺讷。

贺兰部与独孤部有许多相似之处,同属于晋代入塞北狄十九种之一,自拓跋郁律之后,同与拓跋氏世代通婚,后来又同为北魏的勋臣八姓之一。什翼犍死后,诸部内乱,贺兰部的首领贺讷自立。拓跋珪的生母贺氏是贺讷的亲妹妹,这也是后来贺讷全力支持拓跋珪入主拓跋部的重要原因之一。

贺讷见拓跋珪少年老成,谈吐不凡,甚为喜爱,对他大力扶持,希望他能重整山河,再兴故土。而贺讷的弟弟贺染干却对外甥深得人心非常不安,想暗中派人杀掉拓跋珪,但受到姐姐贺氏阻拦。拓跋珪投在贺兰部的消息传出后,远近流散的旧臣相继来依附,诸部大人也纷纷请求贺讷,表示愿意拥戴拓跋珪为主,重兴代国,贺讷自然赞成,于386年正月在牛川(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境内锡拉木林河)大会诸部,举行登基典礼,年号登国。灭亡了十多年的代国,在拓跋珪的领导下又重新崛起于北方。

不久,拓跋珪嫌牛川地处偏远,难有大作为,将都城迁至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同年四月,拓跋珪改国号为魏,自称为魏王,史称北魏。

新兴的北魏政权仅仅是淝水之战后乘前秦控制力削弱而建国的几个鲜卑人政权之一。从当时的外部环境来看,拓跋氏的发展实在是不容乐观的。北魏四周强邻虎伺,北边有贺兰部,南边有独孤部,东边有库莫奚部,西边河套一带有铁弗部,阴山以北有柔然部和高车部,太行山以东和以西还有慕容垂的后燕和慕容永的西燕。处在夹缝中的北魏,为了生存与发展,只能进行对外扩张,增强自身实力。然而在拓跋珪发动大规模对外战争之前,内乱却在他即位不久就发生了。

内乱的原因仍旧是对最高统治权的争夺。公元386年五月,拓跋珪的叔叔、什翼犍的小儿子窟咄与独孤部的刘显勾结,企图取拓跋珪而代之,引起诸部的骚动。

继承权问题上,拓跋部长期以来一直是兄终弟及与父死子继并行,拥有继承权的人选较多,又没有一种可以确定继承人次序的制度,也没有立储君的习惯,所以在权力交接之际经常发生内乱。拓跋珪与拓跋窟咄之争,不过是拓跋氏长久以来权力之争的翻版。

拓跋珪在慕容鲜卑建立的后燕的协助下,于同年十月,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大败拓跋窟咄。高柳战役的胜利使拓跋珪的王权得到了强化。

387年,拓跋珪乘胜出击,打败独孤部刘显和刘卫辰两个部落,占领了从五原到固阳塞一带(黄河河套)的产粮地区;389年,又征服了贺染干的贺兰部;391年征服了占据河套以西的匈奴铁弗部。在短短几年,势力不断扩大,四周弱小部落如高车、柔然、库莫西等纷纷被兼并,俘获大量马、牛、羊等牲畜,成为塞外强国。

392年,拓跋珪派自己的小弟弟拓跋觚出使后燕。有人认为,拓跋觚是拓跋珪的母亲贺氏改嫁什翼犍之后所生,他与拓跋珪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但他是什翼犍的亲儿子,从辈分上讲,也可以看成是拓跋珪的叔叔。因为后燕要求北魏进贡大量马匹,拓跋珪没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后燕竟将拓跋觚扣留在中山,致使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忧愤而死,北魏与后燕的关系开始出现裂痕。

394年八月,后燕慕容垂消灭了西燕,占有今山西中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样,华北地区能与后燕争强斗胜的就只剩下北魏了。慕容垂感到拓跋珪是自己的威胁,决定要讨伐北魏,消除威胁。在灭亡西燕的第二年,慕容垂派太子慕容宝率领八万大军进攻北魏。

在此之前,曾经有后燕大臣建议慕容垂不要出兵北魏,认为一方面两国唇齿相依,而且北魏臣服于后燕,前两年将拓跋珪的弟弟扣留之事,本身就是后燕理屈;另一方面,拓跋珪沉勇有谋,不是等闲之辈,他在幼年时历经艰难,很有阅历,现在又兵精马壮,不宜对北魏用兵。对西燕战争的胜利冲昏了慕容垂的头脑,他根本听不进谏言,满以为这次同样可以一举消灭北魏。为了堵住其他大臣的劝谏,他罢了这位大臣的官。

慕容宝等率精骑八万,直趋河套,进攻北魏。这时的拓跋珪自知力量不足以直接与后燕对抗,因此率领部落畜产渡过黄河向西迁移。同时,拓跋珪派人在后燕军的后路劫持慕容垂派往前线的使者,使慕容宝不知道其父亲的消息。当时慕容垂年老有病,拓跋珪命令抓到的使者在黄河边大喊:“你父已死,赶快回去吧!”慕容宝因为要急于回去继承帝位,同时也因为军队兵疲马困,军心动摇,于是下令撤兵。

当时黄河还未结冰,慕容宝以为北魏不能渡河,因此没有警戒。可是在十一月的一个夜里,突然刮起大风,一夜之间黄河冰冻。拓跋珪抓住时机,精选两万骑兵渡河。当燕军撤至参合陂时,拓跋珪向燕军发动了突然袭击。后燕军队仓促应战,顿时大乱,争相渡河逃跑,结果人马互相践踏,死伤无数。拓跋珪又在前边设下埋伏,结果燕军四五万人无路可走,均被俘虏,只有慕容宝单骑逃走。

拓跋珪本来想将被俘的燕军将士放还,以收买人心,但中部大人王建却说:“燕国强盛,现在倾国而来,我们幸而大捷,不如将他们全部杀死,使燕国空虚,将来攻取容易,如果将他们放还,后患无穷。”于是,拓跋珪下令将被俘的燕军将士四五万人全部坑杀。这是十六国时期两军交战坑杀人数最多的一次。后来北魏进攻燕国时,中山等城坚守不降,与此有直接关系。(www.xing528.com)

参合陂一战,基本消灭了后燕军队主力,改变了北魏与后燕军事力量的对比,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战。396年三月,慕容垂亲率大军前来复仇,拓跋珪依然下令避其锋芒,率众退到阴山。后燕军队至参合陂,见去年燕军被杀者的尸骨堆积如山,军士皆号啕大哭,声震山谷。慕容垂因悲伤呕血发病。虽然后燕军一度攻下北魏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但却始终未能找到与拓跋珪决战的机会,因慕容垂病势加重,燕军最后不得不主动撤退。慕容垂在归途中病死,从此,后燕在军事方面对北魏的弱势,再也无法挽回了。

公元396年七月,拓跋珪在盛乐称帝,改元皇始。在称帝仅一个月后,拓跋珪即乘慕容垂新死,后燕内部混乱之际,亲率大军四十余万进攻后燕。魏军势如破竹,夺取了后燕幽州、并州等大片土地。双方在中山僵持了近一年后,后燕最后的三个城市中山、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信都(今河北冀州市)被占领,后燕灭亡。自386年复建代国到397年消灭后燕,拓跋珪在短短的十年中,将北魏发展成中国北方除山东的南燕和东北的北燕之外,与东晋王朝南北对峙的一个最强大的王朝。

在消灭后燕的第二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从此开启了北魏的平城时代。拓跋氏的统治中心进一步向中原地区靠近,在其统治区内,农耕经济也得到比较大的发展。依托着这一游牧区与农耕区的过渡地带,北魏农牧并举,一方面将汉人迁往“大后方”,对他们实行“计口授田”,劝课农桑;一方面也大力发展本族的游牧经济,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在政治上,拓跋珪下令“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使原来游牧的拓跋部和其他少数族部落离散,转化为封建社会组织,开始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封建政权。同时,有鉴于拓跋氏一直不存在明确的继承制度,每逢权力交接之际必然出现内乱的教训,自小在中原地区生长、了解中原王朝的统治制度的拓跋珪决定,模仿中原的立储君制度,在自己生前就确定继承者,以免重蹈覆辙。

汉族建立的王朝自很早的时候起就已经形成了立嫡长子为储君的制度,有所谓“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说法。意思是,确立储君首选正妻,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儿子,如果皇后生有不止一个儿子,要以年龄为序,立年长者;如果皇后无子,不得不在诸位妃子所生的儿子中选立储君,那么,要以其生母的地位为序,立其生母地位比较高的皇子,而不必是最年长的皇子。在这种制度中,继承者是否贤能是不在考虑之内的。如果以贤能为标准,就会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很难完全具有排他性,可供选择的继承者不是唯一的,必然导致对继承权的争夺。而按照上述原则,可以明确所有皇子的继承次序,消除绝大多数皇子对皇位的觊觎。拓跋珪也开始按照这个思路来考虑自己的继承人问题。

在早年,代国宫中有一个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皇后的候选人必须亲手浇铸一个铜人,能铸成,说明受天命所托,可立为后;铸不成,则没有立后资格。拓跋珪因为害怕以后太子年幼,太后扶植外戚,把持朝政,会危害国家,规定:立太子时,先要杀死太子的母亲。

拓跋珪13岁时,娶独孤部刘库仁的侄女刘氏为妻,刘氏生有华阴公主和后来的明元帝拓跋嗣。刘氏因为没能铸成铜人,故未能成为皇后。在生下拓跋嗣不久,拓跋珪诏立拓跋嗣为太子,同时赐刘氏即日自尽。

太子拓跋嗣11岁时被封为齐王,拜相国位,加车骑大将军。知道因为自己被立为太子,反使母亲惨死,拓跋嗣十分悲痛,昼夜哭泣,不肯吃饭睡觉。拓跋珪知道后,将拓跋嗣召来对他说:“我这是效仿汉武帝,不让妇人参与国政,以免外戚叛乱。你将来要继承我的基业,这也是为你以后的统治做长久打算。”但拓跋嗣回到宫中,还是日夜哭泣。拓跋珪知道后非常生气,又要召见他,拓跋嗣左右侍从劝他说:“现在皇上盛怒之下,你去了或许有意外,纵然殿下不怕死,但皇帝真打死殿下,会受天下人责备,说他不慈爱,难道殿下想让自己的父亲背上这种坏名声么?不如外出躲避一段时间,等皇上消了气再回来也不迟。”拓跋嗣觉得很有道理,就微服逃走了。

太子逃离宫中后,拓跋珪心情很不好,只能另立太子,新的太子人选是清河王拓跋绍。拓跋绍的母亲来自贺兰部,是拓跋珪母亲贺太后的亲妹妹。拓跋珪年轻的时候在贺兰部见到她,当时一见钟情,想纳她为妃,不想贺氏已经有了丈夫。当时鲜卑人在婚姻上没有什么辈分的忌讳,娶自己的姨母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拓跋珪的生母贺太后觉得女人太美丽不是好事,何况她已经有了人家,娶回来恐怕不是个好兆头。拓跋珪却并不在乎这些,他暗地里派人杀死了贺氏的丈夫,把她迎进宫中。只是贺氏也没能铸成铜人,所以只被封为夫人。

不久贺氏生下拓跋绍,可惜拓跋绍既不聪慧,又不勇猛,每天无所事事,在街上闲逛,还养了一批地痞流氓,专事打劫,混吃混喝,俨然京城一霸。因为是皇子,谁也不敢惹。后来闹出了人命,传到拓跋珪耳里,拓跋珪被气得火冒三丈,亲自动手,狠狠鞭打了拓跋绍一顿。打完还不解气,又把拓跋绍捆住,倒吊在井中,准备吊死。贺氏百般哀求,直到叩头流血,拓跋珪才放了拓跋绍,经过这次教训,拓跋绍表面上老实许多,心里却对父亲异常仇恨。

拓跋珪晚年的时候经常服用五石散,期望长寿成仙。五石散是用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和硫黄等五种矿物质制成的一种有毒方药,故称五石散,因服此药者宜吃凉食,又称寒石散。相传其方出自东汉张仲景三国曹魏名士何晏始服此药,觉得不但能治病,而且神明开朗,传说还能美容养颜、延年益寿,魏晋时士大夫纷纷效仿,遂成风气。早年的拓跋珪是在一位道士指导下服食,所以副作用并不明显,后来这位道士仙逝,拓跋珪不懂药性,因此出现了中毒症状。在毒性发作时,拓跋珪性情异常狂躁,喜怒无常,往往几天不吃饭,几夜不睡觉,独自对着墙壁自言自语。他常常担心别人觊觎皇位,图谋不轨,猜忌臣下对他不忠。朝臣言辞失措,举步不正,颜色变动都会被认为是有坏心,甚至亲自加以击杀,将死者陈尸天安殿前。如果他忽然想起某位大臣的过失,就会马上将其推出斩首,弄得朝廷人心惶惶,群臣均有朝不保夕的感觉,气氛十分紧张。到后来,拓跋珪已完全精神失常,疑心病越来越重,往往因为一点小事,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大臣。北部大人贺狄干长期被囚禁在后秦,回到平城后,拓跋珪见他穿着秦人的衣服,说话有秦人的口音,便认定他是仰慕后秦,将贺狄干连同他的弟弟一起杀了。他好乘人力辇车,乘车时手持宝剑,从后面敲击拉车人的头部,死一人换一人,有时一天因此而死掉几十人。

一日,拓跋珪在后宫看见贺氏觉得不顺眼,就狠狠打了一顿,并叫人把她关起来。贺氏不甘于坐以待毙,悄悄派人找到拓跋绍,让他想办法救自己。拓跋绍早就对父亲怀恨在心,现在哥哥又逃走,如果拓跋珪死了,正可乘机登基做皇帝。

拓跋珪越是杀人,就越担心别人会谋害他,所以经常改变住处,就连亲信大臣都不知道他的寝宫,只有一个叫万人的宠姬知道,而万人又恰与拓跋绍私通。于是当晚拓跋绍带人翻墙进宫,以万人为内应,冲进拓跋珪的寝宫,拓跋珪从梦中醒来,还没有来得及找到武器,就被杀死了。这时是公元409年的十月,拓跋珪死时只有39岁,英雄一世的拓跋珪不明不白地死在了自己儿子手下。

得知父亲被害的消息,拓跋嗣立即回到平城,联络诸大臣杀死拓跋绍,平息了叛乱,登基继位称帝,这就是明元帝。423年,拓跋嗣病死,其长子拓跋焘继位。

太武帝拓跋焘是一个颇有武功的皇帝,431年灭掉匈奴赫连氏的大夏,436年灭掉北燕冯氏,439年灭掉割据河西的北凉沮渠氏,最终完成了对黄河流域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北方长达一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与江东的刘宋王朝对峙,形成南北朝格局。449年,拓跋焘又亲率大军击败北方的柔然,将他们赶到漠北,消除了柔然长期以来对北魏的威胁。此时北魏的疆域北至大漠,西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辽河流域,南至江淮一带。除哒外,鲜卑诸部全都处于北魏的统治之下,在拓跋部的领导下,鲜卑各部间的差异在缩小,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鲜卑族。

可是,拓跋焘却在452年被自己宠信的宦官宗爱暗杀了。

关于宗爱的出身我们现在还搞不清楚,只知道他是在拓跋焘南征以后逐渐得到了拓跋焘的信任。由于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申斥,宗爱担心拓跋晃将来继位于己不利,就不断地在拓跋焘面前诬构太子,盛怒之下,拓跋焘将太子的亲信道盛、任平城以及太子的下属官员数十人一齐处死。拓跋晃忧惧而死,年仅24岁。不久后,宗爱发现拓跋焘很为此事后悔,怕他追究自己的责任,索性乘一次拓跋焘酒醉之机,杀死了他,立其子拓跋余为帝,自己独揽大权。仅仅十个月之后,宗爱又杀掉了拓跋余,意图另立新君,却被源贺等人先下手杀掉。源贺等拥立前太子拓跋晃之子拓跋浚即位。北魏再一次因为权力继承问题产生动荡,似乎继承权问题又要成为笼罩在拓跋人头上不散的阴云。拓跋浚本人对北魏的历史建树不大,但他的即位却使号称“千古第一后”的文明太后走上了中国历史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