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鲜卑的荣光:汉文化吸收的新途径

鲜卑的荣光:汉文化吸收的新途径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莫护跋去世后,他的儿子木延成为慕容部的首领,号称“左贤王”。木延之子涉归担任慕容部的首领时,受封为鲜卑单于,在其去世后,他的儿子慕容廆成为慕容部的首领。在耐被慕容部人杀死后,慕容廆的领导地位才得以最终确立。复国后的扶余国成为慕容部的死敌。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慕容部迅速壮大起来。慕容皝的庶长兄慕容翰担心受到迫害而出逃,慕容皝的同母弟慕容仁干脆起兵割据辽东,与统治辽西的慕容皝分庭抗礼。

鲜卑的荣光:汉文化吸收的新途径

相对于段部而言,慕容部的历史要悠久得多。

学者一般认为,檀石槐三部中的中部大人慕容,就是慕容部的首领。如果这种猜测可以成立的话,则至晚在公元2世纪,慕容部就已经迁入漠南草原,而且在当时是比较强大的鲜卑部落。但是按照下面我们将要介绍的《晋书》的记载来看,慕容部的名称起源于3世纪以后,檀石槐的中部大人慕容,恐怕与后来的慕容部风马牛不相及。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在檀石槐时代,慕容部的首领已经是中部的大人,慕容部必定是鲜卑中非常有影响的大部,那我们也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此后近百年时间里慕容部不仅默默无闻,而且还实力缩减,迁居辽西了。

可以肯定的是,至晚在公元3世纪早期,慕容部已经在其首领莫护跋的率领下迁入辽西地区,从此开始了其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史书中记载,慕容部曾经追随司马懿的部队讨伐在曹魏时割据辽东的公孙氏政权,其首领莫护跋因为战功卓著而被曹魏封为率义王。由此推测,慕容部更可能是在轲比能遇刺、鲜卑各部分立发展之际,较早投降曹魏政权的一支鲜卑人小部落。他们之所以会来到辽西,并不是出于自愿的迁徙,而是从军征伐之后留驻当地的结果。

关于慕容部名称的来历,《晋书》的记载称其首领莫护跋进入辽西地区以后,见到当地居民流行戴步摇冠,他非常喜欢,便抛弃了鲜卑人的传统发式,改为束发戴步摇冠,因而他所率领的部落被其他鲜卑部落讥讽为“步摇”。后人不解其意,音讹为“慕容”,莫护跋与其部众将错就错,也就以慕容作为部落的称号了。

在辽宁省北票市西官营子的北燕冯素弗墓中,考古学家发现了慕容部的步摇冠实物,似乎这种说法已经得到了考古方面的佐证。但问题是,如果当时北方汉族中真的流行这种冠饰,慕容部不会等到进入辽西才接触到这种东西。也有人认为,步摇不论是作为冠饰还是作为女子的发饰,其发源地都是在中亚或西亚,后来才传入中国。如果这种猜测可以成立的话,这种自西向东传播的文化要素,更可能是由东迁的慕容部带入辽西的,而不是慕容部进入辽西以后才学着戴步摇冠。

对上述说法古人已经持怀疑态度了,因此他们另外杜撰出一种解释,说慕容部鲜卑人“慕二仪之德,继三光之容,遂以慕容为氏”。所谓“二仪”就是“两仪”,指阴与阳,“三光”是指日光、月光和星光。姑且不论慕容部确定自己的部落名称时有没有如此高超的汉文学修养,单纯从这种解释片面按“慕容”二字的汉语意义解释来看,就有很大问题。因为一个鲜卑人的部落,是不大可能用汉语来命名的。

莫护跋去世后,他的儿子木延成为慕容部的首领,号称“左贤王”。从其采用匈奴人的官号来看,慕容部早期更多的是受到匈奴文化而不是汉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先世应该有过在蒙古草原与匈奴人杂居的经历。木延之子涉归担任慕容部的首领时,受封为鲜卑单于,在其去世后,他的儿子慕容廆成为慕容部的首领。

自涉归的时代起,慕容部已经接受了中原汉族统治者早已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慕容廆之所以能够成为慕容部的新一代领导人,固然是因为他才能出众,但主要还是因为他是涉归的嫡长子。慕容廆成为慕容部的首领之后,他的庶长兄吐谷浑不得不远走他乡,其后裔迁徙至青藏高原边缘并建立了吐谷浑国。这种继承制虽然有其弊端,但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将因继承问题导致部落分裂的可能性降至最小。

嫡长子继承制在慕容部的确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涉归在世时就已经确定嫡长子慕容廆为其继承人,擅长相人的安北将军张华还曾经在慕容廆很小的时候就预言他“长大之后必为杰出人物,能够济世安民”。但在涉归去世后,涉归的弟弟耐还是与慕容廆展开了对慕容部领导权的争夺。在耐被慕容部人杀死后,慕容廆的领导地位才得以最终确立。

慕容廆即位初期曾经与晋王朝为敌,率部劫掠辽西郡,因而受到晋军的讨伐,在肥如一战中,慕容廆惨败。见西向发展受阻于晋王朝,慕容廆转而向东发展,于285年出兵攻破位于慕容部东北方的扶余国的都城。扶余王依虑自杀,王室子弟退到沃沮。慕容廆俘获扶余一万多人,转卖为奴隶。晋王朝得知消息后,命东夷校尉何龛派部队迎立依虑之子为扶余王,杀慕容廆的部将孙丁,并赎回被卖为奴隶的扶余人。复国后的扶余国成为慕容部的死敌。慕容廆的东向发展方案不仅因此受阻,还在无形中为自己制造了一个敌国,可谓偷鸡不成蚀把米。

这两次失败使慕容廆深刻地认识到,与中央王朝对立极不利于慕容部的发展。慕容廆感慨地对部下说:“势力的强弱是明显的,我们怎么能与晋王朝抗衡呢?”于是,在289年,慕容廆派人向晋朝称臣,晋朝顺水推舟,封其为鲜卑都督。同年,慕容鲜卑又因为其所居之地偏僻,迁居到今辽宁义县一带,后又继续南下,重新定居于今辽宁锦州附近。

慕容鲜卑越是向南迁移,远离自己的原住地,越是靠近汉族聚集区,其部落成员就越是能够较快地摆脱落后的生产方式,更好地吸收汉族的先进文明,逐渐由牧民转化为耕种小块土地的农民,最终使其整个部落由游牧转向农业的定居生活

慕容廆在位的时候,慕容鲜卑充分利用其居住地接近汉族地区的优势,积极吸收进入东北的中原流民。当时归附慕容鲜卑的流民络绎不绝,仅进入辽西地区的流民就比当地的土著居民多出十倍。为了更好地安置这些普通流民,慕容鲜卑还效仿东晋政府,设立侨置郡县来管理他们。除较好地安置普通流民外,慕容部还特别注意招纳、任用汉族的士人、官吏。在汉族士人的帮助下,慕容部迅速壮大起来。

慕容廆统治慕容部长达49年,在65岁时去世,临终前指定嫡长子慕容皝即位,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慕容廆受汉文化影响之深。但这次权力交接进行得并不顺利。慕容皝的庶长兄慕容翰担心受到迫害而出逃,慕容皝的同母弟慕容仁干脆起兵割据辽东,与统治辽西的慕容皝分庭抗礼。至335年,乘气候严寒、渤海结冰之际,慕容皝率部队踏冰过海袭击辽东半岛,才彻底打败了慕容仁,重新统一慕容部。

自慕容廆时代起,慕容部已经开始了汉化进程。慕容廆已经明确提出“农业是国家的根本,是当务之急”,他还在江南地区广求桑种,在辽东地区发展养蚕业。慕容廆在其统治区建立学校,推广汉教育与儒学。即使是在政务非常繁忙的情况下,慕容廆也不忘抽出时间到学校去听大学问家刘赞讲课。慕容皝、慕容翰兄弟都精通儒家经学,慕容皝当政时期进一步扩大学校的规模,使在校的学生人数达到千余人,这在辽东是史无前例的。慕容皝本人还经常到学校讲课,并亲自编写了汉文课本《太上章》,以代替原来的课本《急就篇》。如此关心教育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www.xing528.com)

慕容部经慕容廆、慕容皝父子两代的经营,已经成为以农耕经济为支柱、以儒学为统治思想、以汉文化为主流文化的东北强国,但在名义上却还隶属于晋王朝。

在慕容皝统治的十五年中,慕容部东征西讨,进一步确立了其在东北亚的优势地位。就在打败慕容仁重新统一慕容部后的第二年,即336年,慕容皝亲自率领五万精兵,在柳城附近打败了段部与宇文部的联军。此后,段部的首领不得不南下投降后赵,在东北的势力完全瓦解。345年,慕容皝再次大举进攻宇文部,宇文部的首领远逃漠北,宇文部的残余部众五千余家被迁往昌黎郡,置于慕容部的严密控制之下,宇文部被彻底征服。至此,慕容部统一了东部鲜卑三大部。

在慕容皝统治期间,东北地区已经不存在可以与慕容部相抗衡的势力。但是,他没有来得及进军中原就去世了。慕容皝临终前对身边的人提到,他在不久前的一次狩猎中,看见一位穿红袍骑白马的老人向他摆手,并对他说:“这里不是你打猎的地方,你还是回去吧!”后来他就在追射一只白兔时因坐骑跌倒而受伤,从此一病不起。慕容皝去世时年仅52岁。

慕容儁作为慕容皝的继承者,最终称帝,建国号为燕,不再使用晋朝的年号。为了将之与慕容部后来建立的政权相区别,史书中一般称慕容儁政权为前燕。

传说慕容廆生前经常对人说:“我一生修善积福,因而我的儿孙会占据中原的。”到慕容儁出生时,慕容廆感叹道:“这个孩子骨相不凡,此事当应验在他身上!”

慕容廆是否有算命看相的本事我们不得而知,但慕容儁即位时,统治中原地区的后赵政权却因其君主石虎病死,诸子争夺王位而内战不断。350年,慕容儁举兵南征,进攻后赵。就在慕容儁的部队节节进逼时,后赵发生冉闵之乱。351年,慕容儁趁冉闵与石祗激战之际,率大军西进,燕军一路势如破竹,尽收幽、蓟之地。冉闵战胜石祗之后,兵力激增到三十万,于352年反过来与慕容部进行决战,但兵败被擒,被慕容儁斩于龙城。

除掉冉闵之后,前燕的疆土向南扩展至黄河以北,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割据政权。慕容儁又收服了段氏鲜卑余部,向北打败丁零、敕勒,降服匈奴单于贺赖头部众三万余人,向南击败晋军,占领了黄河以南的广大地区。慕容儁随即迁都至邺城,重修铜雀台。前燕政权达到极盛。

慕容儁雄心勃勃,以统一天下为己任。他打算先取关西地区的前秦,然后南下吞并东晋。为此,前燕极力扩充兵力,规定每户只留一名劳动力,其他的统统要去当兵,想在第二年将军队扩充至150万,然后进军洛阳。但未等到慕容儁出兵,此举就已经在前燕内部激成叛乱。360年,被内讧搞得头昏脑涨的慕容儁带着满腹遗憾离开人世,其子慕容暐即位。

慕容儁临终前将弟弟慕容恪召到病床前,对他说:“我儿子还小,两大敌国未灭,他恐怕承担不起这个重任。我想仿效宋宣公立弟的做法,把国家交给你执掌。”慕容恪答道:“太子虽然年纪小,但天性聪明,定能胜任,我们不能乱了正统。”慕容儁生气地斥责慕容恪:“我们兄弟之间,你还说这些违心的话做什么!”慕容恪说:“陛下认为我能够胜任国事,难道您就不认为我也能够辅佐少主吗!”慕容儁去世后,大臣们曾准备按其临终遗言,立慕容恪为帝,慕容恪不同意,而是率领大臣们立慕容暐为帝。但是,这种维护嫡长子继承制的做法却埋下了前燕灭亡的祸根。

慕容暐不仅庸弱无能,还是十六国时期出名的荒淫之君,他的后宫所养的嫔妃总计四千多人,加上侍从,宫廷总人数近四万人。据说当时皇室一天的消费就折合黄金近一万两。不仅皇室荒淫无度,前燕的各级官吏也腐化堕落,利用权势强占土地,广泛建立私人庄园,有的甚至封山占水。由于前燕官员大肆掠夺劳动力资源,导致国家所掌握的民户甚至少于私家大族所掌握的民户,前燕政府的赋税收入连年递减,出现了国库空竭的窘迫状况,无法维持日常的开支。广大民众怨声载道,甚至铤而走险,群起反抗,再加上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前燕的军事实力日益削弱,在与前秦和东晋的竞争中开始处于被动地位。

公元369年,东晋桓温率领五万大军北伐前燕,一路长驱直入,一直抵达枋头。慕容暐惊慌失措,打算逃回和龙(今辽宁朝阳)。慕容垂极力劝阻,并亲率大军迎击,大败桓温。但慕容垂这次击退晋军,不仅没有挽救前燕岌岌可危的统治,反而使前燕统治者内部的矛盾激化,慕容垂最终也不得不逃往前秦。

当桓温北伐节节胜利时,前燕曾以割让虎牢(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西)以西的土地为条件,请求前秦出兵协助抵御桓温的部队,前秦出兵两万接应前燕。但在战争结束后,前燕反悔食言,前秦遂以此为借口,派王猛率步骑三万,进攻前燕。公元370年,前燕都城邺城为前秦部队攻陷,前燕灭亡。如果连慕容廆的开创时期也计算在内,慕容氏从建立自己的政权到前燕最终灭亡,共经历了四代八十多年的时间。

从慕容廆打败三部、开国于辽西,到慕容皝东征西讨、称雄东北,再到慕容儁打败后赵、消灭冉闵、迁都中原,我们可以发现,慕容部经历了三代人的发展才达到鼎盛时代,而其灭于前秦却显得非常突兀。这一切并不能全部归罪于慕容暐的荒淫。前燕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慕容儁进军中原之后,就与十六国其他的君主一样,走上了穷兵黩武的道路,抛弃了父祖时期重视农业生产以积累国力,重视儒家思想与汉文化以凝聚人心的正确做法,因而也就必然会重蹈北方民族政权“骤亡”的覆辙。

前燕虽然亡于前秦,但仅过十余年间,前秦就为慕容鲜卑所建立的另外一个政权——后燕所推翻。前燕的覆灭并不代表慕容鲜卑的灭亡,慕容鲜卑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枝蔓众多,部族繁盛。十多年之后,他们又建立了后燕、西燕、北燕和南燕等几个政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