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字化测图的作业流程简介

数字化测图的作业流程简介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数字化测图总体上可以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图形打印输出三个阶段。为此,在数字化测图系统中必须设计一套完整的地物编码来替代地物的名称和代表相应的图示符号,以表明测点的属性信息。对数字化测图软件来说,首先应考虑到外业的方便,以最少位数的数码来代表点的地形分类属性,以地形图图式作为地形点属性编码的依据是适宜的。

数字化测图的作业流程简介

根据数字化测图的工作程序,数字化测图工作可分为:

①野外数据采集;

②内业编辑成图;

③图面检查;

④绘图打印输出与野外实地调绘检查;

⑤根据调绘结果修改错误及图形整饰与分幅;

⑥打印输出纸质图,或刻录数字图光盘等。

数字化测图总体上可以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图形打印输出三个阶段。数据采集阶段是通过野外和室内电子测量与记录获取数据,并按照应用程序所规定的格式记录以便计算机能够接受;数据处理阶段是在人机交互方式下通过程序进行处理,例如坐标转换、地图符号生成、注记配置、图廓生成等步骤,将采集的数据转换为地图数据;地图数据的输出则包括用绘图仪打印地形图、打印机输出报表和建立数据库

1)野外数据采集

野外数据采集时,可将全站仪和GPS RTK 结合使用。在开阔地段(主要是田野、公路、河流、沟、渠、塘等)可用GPS RTK 进行数据采集;对于树木较多或房屋密集的村庄等可先用GPS RTK 测定图根点,然后通过全站仪采集碎部点。

(1)野外数据采集的原理

①点的描述:传统的测图方法在外业只测得点的三维坐标,然后由绘图员按坐标(或角度与距离)将点展绘到图纸上,再根据测点与其他点的关系连线,按点(地物)的类别加绘图示符号,这样通过一点一点地测绘,生产出一幅幅地形图。数字化测图是将野外采集的成图信息通过计算机软件自动处理(自动识别、自动检索、自动连线、自动调用图示符号等),经过编辑,最后自动绘出所测的地形图。因此,对于点必须同时给出点位信息和图形信息,以便计算机识别和处理。数字化测图中的点测绘必须具备三类信息:

a.测点的三维坐标信息;

b.测点的属性信息,即点的特征信息(地物点、地貌点、……);

c.测点的连接信息,即相关的点如何连成一个地物或地貌。

测点的三维坐标信息可使用测量仪器如全站仪、GPS RTK 得到,最终以X、Y、Z(H)坐标表示。测点的属性信息是用编码表示的,通过编码就知道它是什么点,图式符号是什么。反之,外业测量时知道测的是什么点,就可以给出该点的编码并记录下来。因此,数字化测图软件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图式符号库,只要知道编码,就可以从库中调出相应图式符号并绘制成图。测点的连接信息,则是用连接点和连接线型表示的。

若在外业测量时,将上述三类信息都记录下来,经过计算机软件的处理(自动识别、检索、调用图式符号等)后,将自动绘出所测的地形图或地籍图。

②地形编码:计算机是通过测点的属性信息来识别测点是哪一类特征点,用什么符号来表示的。为此,在数字化测图系统中必须设计一套完整的地物编码来替代地物的名称和代表相应的图示符号,以表明测点的属性信息。

地形图的地形要素很多,《国家基本地形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 2007)将它们总结归类,并规定出用以表达的图示符号。所公布的地形图图式符号约有300 个,独立要素约有400 个。对数字化测图软件来说,首先应考虑到外业的方便,以最少位数的数码来代表点的地形分类属性,以地形图图式作为地形点属性编码的依据是适宜的。因此,对每一个地形要素都应赋予一个编码,使编码和图式符号一一对应。

a.地形编码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地形编码设计应遵循一致性的原则,要求野外采集的数据或测算的碎部点坐标数据,在绘图时能唯一地确定一个点;符合国标图式分类,符合地形图绘图规则;尊重传统方法,简练、便于操作和记忆,比较符合测量员的习惯;编码结构充分灵活,适应多用途数字测图需要,便于在地理信息管理、规划设计等后续工作中能进一步扩展信息编码和计算机处理。

b.现有系统所采用的地形编码方案

三位整数编码:三位整数是最少位数的地形编码,且三位整数足够对全部地形要素进行编码。它主要参考地形图图式符号,对地形要素进行分类、排序编码。

按照《国家基本地形图图式第一部分1∶500 1∶1 000 1∶2 000 地形图图式》,地形要素分为九大类:①测量控制点;②水系;③居民地及设施;④交通;⑤管线;⑥境界;⑦地貌;⑧植被与土质;⑨注记。

在每一大类中又有许多地形元素,在设计三位整数编码时,第一位为类别号,代表上述大类,第二、三位为顺序号,即地物符号在某大类中的序号。例如,编码101,1 为大类,即控制点类,01 为图式符号中顺序为1 的控制点,即三角点,102 为小三角点。又如301 为居民地类的单栋房屋。每一大类中的符号编码不能多于99 个。通过统计,符号最多的是第3 类(居民地及设施),超过99,有112 个。符号最少的是第一类(控制点),只有8 个。此外,测图系统中,一些特殊的线、层等也需要设系统编码;一些制作符号的图元及线型(虚线、点画线等)也需要设编码。因此,在实际测图软件的编码系统中,为了用三位编码概括以上需要,在上述九大类的基础上作了适当的调整。由于以前编码没有统一标准,各系统详细的编码需参阅各自测图系统的编码表。

三位整数编码具有编码位数少,简单方便,操作人员易于记忆和输入;按图式符号分类,符合测图人员的习惯;与图式符号一一对应,编码带有图形信息;计算机可自动识别,自动绘图等优点。

无记忆编码:无记忆编码在数字化测图软件中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在数字化测图软件中,将每一个地物编码和它的图式符号及汉字说明都编写在一个图块里,形成一个图式符号编码表,存储在计算机内,只要按一个键,编码表就可以显示出来。用户只要用光笔或鼠标点中所要的符号,其编码将自动输入测量记录中,无须记忆编码,随时可以查找,还可以对输入的实体的编码进行修改。而且在实际应用中,对于一些常用的编码,如导线点、图根点、一般房屋、界址点等,多用几次也就记熟了。

数字化测图的成果作为GIS 的前端数据,3 位数编码远远不够,也不十分规则,一般需要6位,随着GIS 的广泛建立,数字化测图的编码如何适应GIS 的要求,如何形成统一的国标,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③连接信息:连接信息可分解为连接点和连接线型。

图9.22 房屋大厅示意图

当测点是独立地物时,只要用地形编码来表明它的属性,即可知道这个地物是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符号来表示。但是,如果测的是一个线状或面状地物,就需要明确本测点与哪个点相连,以什么线型相连,才能形成一个地物。所谓线型是指直线、曲线或圆弧线等。如图9.22 所示的大厅,测第2 点,必须与1 点以直线相连,3点须与2 点直线相连,4 点与3 点、5 点与4 点则以圆弧相连,1 点与5 点以直线相连。有了点位、编码,再加上连接信息,就可以正确地绘出房屋大厅(地物)了。

综上所述,对每一个点来说,获取了描述点的3 类信息,就具备了计算机自动成图的必要条件。

(2)野外数据采集的模式 野外数据采集的作业模式,取决于使用的仪器和数据的记录方式。目前,野外数据采集主要有两种模式:电子平板测绘模式和草图法数字测记模式。

①电子平板测绘模式:电子平板测绘模式是用笔记本电脑模拟测图平板,在野外直接将全站仪与装有测图软件的笔记本电脑连接在一起,测量数据实时传入笔记本电脑,现场加入地理属性和连接关系后直接成图。

电子平板测绘模式实现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实时同步完成。这种作业模式的优点是精度高,可及时发现并纠正测量错误,外业工作完成,图也基本完成,从而实现了内外业一体化。缺点是全站仪测量测程较长,绘图员观察地形、地物和现场绘图都较困难,对作业员技术要求也较高。此外,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和过重的外业工作负担可能是这种作业模式广泛推广的主要障碍

目前,利用掌上电脑开发的野外采集成图软件,充分发挥了传统电子手簿的优点,并加入了实用的图形绘制与编辑功能,具有完整的图形符号库,独立地物、线状地物、面状地物都可以在屏幕上绘出,基本具备了电子平板的主要功能。利用掌上电脑和测图软件中的图形符号能够直接测绘地形图,不需要记忆和输入编码,能够完成大部分的成图工作,最后再将数据文件传入计算机,经过少量编辑处理即可生成数字化地形图。但掌上电脑体积小,虽然便于携带,显示屏幕范围却有限,在图形显示方面还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

②草图法数字测记模式:草图法数字测记模式是一种野外测记、室内成图的数字测图方法,使用的仪器是带内存的全站仪、GPS RTK。当使用全站仪进行野外采集时,数据记录在全站仪的内存中,而当用GPS RTK 进行野外采集时,数据记录在电子手簿上。两种方式在野外数据采集时都同时配画标注测点点号的工作草图。每天测完后,在室内通过通信电缆或PC 卡将野外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再结合工作草图利用数字化成图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经人机交互编辑形成数字地图。这种作业模式的特点是精度高、内外业分工明确,便于人员分配,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数字化测图需对各地物特征点按一定的规则赋予编码。按采集数据时是否输入确定特征点间相互关系的编码将数据采集分为编码法和无码法两种方式。

编码法是通过约定的编码来表示地形实体的地理属性和测点的连接关系的方法。野外测量时,除将碎部点的坐标数据记录在全站仪的内存中或RTK 的电子手簿中,还需人工输入对应的编码,数字化成图软件通过对编码的处理就能自动生成数字地形图。对于复杂区域,还需绘制简易工作草图用于编辑时参考和内业处理后的图检查。一般而言,如果观测人员经验丰富且能熟练地使用相应数字化成图系统的编码方法,适合采用编码法。

无码作业是用草图来描述测点的连接关系和实体的地理属性。野外测量时,仅将碎部点的坐标和点号数据记录,在工作草图上绘制相应的比较详细的测点点号、测点间的连接关系和地物实体的属性,在内业工作中,结合工作草图利用数字化成图软件进行处理。无码作业采集数据比较方便、可靠,这是目前大多数数字化成图系统和作业单位的首选作业方式。

③全站仪采集碎部点的方法:使用全站仪进行数据采集,若采用草图法,则需要1 人观测,1~2 人画草图(记录员),1~2 人立棱镜,同时,作业人员需随时用对讲机保持联系。全站仪采集碎部点的方法如下:

a.安置全站仪:将全站仪安置在测站点上,对中、整平后量取仪器高。开机,在“数据采集”里新建工程文件或打开已有的工程文件。

b.定向:输入测站点的点号、坐标、仪器高,后视点的点号、棱镜高,并照准后视点后输入后视点的坐标或测站点至后视点方向的坐标方位角HR。

c.检核:可将棱镜立于第三个已知点进行测量,并和已知数据进行比对检查,若两者之间的较差满足要求即可进行下面的碎部点测量工作,否则,应检查原始数据,找出原因。也可在定向后测一次后视点的坐标并和已知数据进行比对检查。

d.碎部点测量:全站仪数字化测图一般情况下采用的是极坐标法,其基本原理与模拟测图一样。碎部点测量时,观测员照准立于碎部点的棱镜,如果棱镜高改变,则重新输入棱镜高,在全站仪上按操作键完成测量及记录工作。记录员在棱镜处通过绘制草图的方法记录测点所测内容以及与其他碎部点之间的相互关系。(www.xing528.com)

当记录员确定当前测站所能测得的点已全部测完后,观测员迁站,一个测站的工作结束。

由于全站仪在几百米距离内测距精度较高,因此,一般图根控制点的密度相对于模拟测图的要求大大减少。当在测量碎部点并不关心碎部点点号时,或者碎部点点号没有特定要求时,可以选择点号自动累计方式,这样将可以避免同一数据中出现重复点号;当不能采用自动累计方式时,可以采用点号手工输入方式。

除极坐标法外,数字化测图还提供丈量法测定碎部点。它能够根据外业所测的基本点及丈量的边长或观测方向,用解析法求出其他碎部点的坐标,并记入碎部点数据库。碎部测量时,许多隐蔽的点是无法利用极坐标法测量出来的,特别是在居民区,实际作业中很多点往往需要用丈量法计算出来。因此,丈量法在实际作业中显得非常重要。丈量法的方法主要有:边长交会、直角折线、线上一点、矩形两点、矩形第四点、两点距离、垂线足点、两直线交点等。目前的测图软件都提供了多种丈量法。

图9.23 直角折线

丈量法应用举例:

直角折线(图9.23):已知起点A(xA,yA),止点B(xB,yB),A、B 两点间水平距离为DAB,野外测得过B 的垂直距离D,求P点坐标。

计算公式:

注:沿A 至B 方向,在B 处右转90°,D 为正,左转90°,D 为负。

为了提高作业效率,减少外业工作时间,个别局部区域的碎部测量可采用“自由设站”的作业方法。自由设站即为任意设站,以假定坐标系统进行测量,然后通过两个以上的公共点(既有正确坐标,又有假定坐标),将任意设站测得的数据转换到正确的坐标系统中。利用图形编辑软件中的转换功能可以很方便地解决这一问题。

(3)GPS RTK 野外数据采集 GPS RTK 主要在开阔地区使用。采用GPS RTK 进行地形图测绘,可以不进行图根控制测量,它是利用分布在测区的一些(至少2 个)基本控制点的坐标数据来校正GPS RTK 流动站测得的WGS84 坐标而获得各碎部点所需的测量坐标。GPS RTK 的基准站可同时向在一定范围内的多个流动站发送差分信号。因此,GPS RTK 的多个流动站可同时进行碎部测量。GPS RTK 野外数据采集的过程如下:

图9.24 南方银河1 测量系统示意图

①基准站设置 在进行作业前,首先要架立基准站并进行设置。GPS RTK 定位的数据处理过程是基准站和流动站之间的单基线处理过程,基准站和流动站的观测数据质量及无线电的信号传播质量对定位结果的影响很大。因此,基准站点位的选择就非常重要。基准站上空应尽量开阔,在基准站GPS 天线的5°~15°高度角以上不能有成片的障碍物;为减少各种电磁波对GPS 卫星信号的干扰,在基准站周围约200 m 的范围内不能有强电磁波干扰源,如大功率无线电发射设施、高压输电线等;基准站应远离对电磁波信号反射强烈的地形、地物如高层建筑、成片水域等;为了提高GPS 作业效率,基准站应选在交通便利、上点方便的地方;由于电台信号传播属于直线传播,所以为了基准站的信号(数据)能传输到较远距离的流动站,基准站应该选择在地势比较高的测点上。在GPS RTK 采集碎部点数据的具体作业中,基准站点位应考虑到GPS 电台的功率和覆盖能力,尽量使测区中的流动站都能接收到信号。基准站可以架设在已知点上,也可以架设在未知点上。南方银河1 一体化测量系统的组成如图9.24 所示。基准站架设的具体方法为:首先在基准站点安置脚架并装上基座,再将装上连接器的基准站主机置于基座之上,对中整平,然后将电台与发射天线连接好,最后用电缆将电台、GPS 接收机和电瓶连接起来。接线时,应注意正负极。开机,如果数据链指示灯每5 秒快闪2 次且状态指示灯每秒闪1次,就表示此时正常发射差分信息并且动态数据链正常,否则,要检查设置是否正确。

②流动站设置 GPS RTK 流动站设置的具体方法为:连接碳纤对中杆、流动站主机和天线,完毕后开机。如果数据链指示灯每秒闪1 次且状态指示灯每秒闪1 次,就表示此时正常接收差分信息并且动态数据链正常。然后进行手簿和流动站GPS 接收机的连接。打开GPS 手簿,在主菜单中选择“工程”,进入子菜单,选择“新建工程”,在“新建工程”子菜单中建立工程文件,选择椭球系,进行投影参数设置,如果有四参数或七参数,可直接输入使用,如果没有,则先不用输入。工程文件建好后,选择“设置”主菜单,进入子菜单,选择“其他设置”,输入流动站天线高并选择直接显示实际高程。设置完成后,在手簿下方查看是否是固定解,如显示无数据,则在“设置”主菜单下选择“连接仪器”子菜单进行连接,直到显示为固定解即可。

由于GPS 测量结果属于WGS84 坐标系,而实际操作中,需要的是地方城市或国家平面坐标。因此,在测量前,必须进行坐标转换。坐标转换方式有四参数法和七参数法。四参数法主要包括2 个平移参数,1 个旋转参数,1 个尺度参数。七参数法包括3 个平移参数、3 个旋转参数和1 个尺度参数。四参数至少需要2 个已知控制点的坐标,七参数法至少需要3 个已知控制点的坐标。数字测图一般用四参数法即可,在固定解状态下,先在已知平面坐标的2 个控制点上测得WGS84 坐标,然后在“设置”主菜单下选择子菜单“求转换参数”,输入2 个控制点的已知平面坐标,并从坐标管理库中选择对应的WGS84 坐标,即可求出四参数。流动站的各项设置正确后,就可进行野外数据采集。

(4)野外数据采集注意事项 无论是全站仪采集碎部点还是GPS RTK 采集碎部点,与传统方法一样,都是采集地物、地貌的特征点。另外,计算机编辑成图软件具有移动、旋转、镜像、复制、隔点正交闭合、属性匹配、微导等功能,因而可以灵活利用这些方法,处理具有相同形状或对称性的地物、地貌,从而有效地减少野外数据采集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规则地物(如建筑物)与平板测图一样,可以较多地利用丈量方法。由于绘图软件自动绘制等高线时先要根据高程点生成不规则三角网(TIN),因此,当需要勾绘等高线的区域内有陡坎时,除坎上要采集高程点外,坎底也要采集高程点,或者量取坎高,在内业处理时输入。否则,坎上的点会和远离坎相对较为平缓处的点构成三角形边,使得等高线反映不出在陡坎处密集,其余地方较为稀疏的特征。

2)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数字化测图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因为数字化测图中数据类型涉及面广,信息编码复杂,其数据采集方式和通讯方式形式多样,坐标系统往往不一致,这对数据的应用和管理是不利的。因此,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统一格式,统一坐标,形成结构合理、调用方便的分类数据文件,是数字化测图软件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处理后的数据可以用于各种计算、分析,如DTM 建模。

(1)数据预处理 数据预处理的目的主要是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各种限差检验,消除矛盾并统一坐标系统。其具体内容大体上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①对采集并传输到计算机内的原始数据进行合理的筛选、分类处理,并对外业观测值的完整性以及各项限差进行检验。

②对于未经平差计算的外业成果实施平差计算,从而求出点位坐标。

③对于带高程的坐标数据进行过滤,剔除几乎重合的数据和粗差,进行必要的数据加密等。预处理后的数据信息,将形成具有一定格式的数据文件如控制点文件、地物碎部点文件、界址点文件等。

(2)数据处理 经预处理之后的数据,已进行了分类,形成了各自的文件。但这些数据文件还不能直接用来绘图,真正可用来绘图的文件,尚需作进一步的处理。数据处理模块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①对碎部地物点数据文件作进一步处理,检验其地物信息编码的合法性和完整性,组成以地物号为序的新的数据文件,并对某些规则地物进行直角化处理,以方便图形数据文件的形成。

②对界址点数据文件作进一步处理,界址点测量的数据结构一般采用拓扑结构,界址点信息编码亦应按此结构的要求进行设计和输入。在数据处理时,软件首先应对信息编码的正确性进行检验,然后自动连接成界址链。这种数据结构,不仅体现了多边形的形状,而且便于根据观测数据计算出各宗地的面积,同时,通过输入界址链的左、右宗地号,可清楚地反映各宗地的毗邻关系。

③根据新组成的数据文件,由文件中的信息编码和定位坐标,再按照绘制各个矢量符号的程序,计算出自动绘制这些图形符号所需要的全部绘图坐标(高斯直角坐标),最终形成图形数据文件。

(3)数字地面模型建立 DTM 最初是麻省理工学院Miller 教授等于1956 年提出来的。此后,它被用于各种线路的设计,各种工程面积、体积、坡度的计算,任意两点间可视性判断及绘制任意断面图。在测绘中被用于绘制等高线、坡度坡向图、立体透视图,制作正射影像图与地图的修测等。

DTM 是地形表面形态等多种信息的一个数字表示。严格地说,DTM 是定义在某一区域D上的m 维向量有限序列:

其向量Vi=(Vi1, Vi2,…,Vin)的分量为地形Xi,Yi,Zi,((Xi,Yi,)∈D))资源、环境、土地利用、人口分布等多种信息的定量或定性描述。DTM 是一个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内核,若只考虑DTM 的地形分量,我们通常称其为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 数字高程模型),其定义如下:

DEM 是表示区域D 上地形的三维向量有限序列,{Vi=(Xi,Yi,Zi),i=1,2,…,n},其中(Xi,Yi)∈D 是平面坐标,Zi是对应的高程。当该序列中各向量的平面点位呈规则格网排列时,则其平面坐标(Xi,Yi)可省略,此时DEM 就简化成一维向量序列{Zi,i=1,2,…,n}。实际应用中常习惯将DEM 称为DTM,但二者并不完全相同。

建立DTM 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地物、地貌的三维坐标数据,由计算机识别碎部点的编码信息,将相应的地物点连接成地物轮廓线,地貌特征点连接成地性线,并组成规则矩形格网或不规则三角网等形式的DTM,以便根据任一点的平面坐标来内插求得该点的高程,从而绘制等高线。

DTM 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有规则矩形格网和不规则三角网TIN 等。其中矩形格网DTM是将一系列高程采样点按一定格网形式有规则的排列。矩形格网存储量小,便于使用和管理,但有时不能准确地表示地形的结构和细部,导致基于DTM 描绘的等高线不能准确表示地貌。不规则三角网TIN 是直接利用测区的特征点,构造出邻接三角形组成的格网形结构,其优点是三角形格网的顶点全部为实测碎部点,插绘的等高线精度高,算法简单,减少了模型中错误的发生。

3)图形输出

绘制出清晰、准确的地图是数字化测图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图形的处理和输出模块也就成为数字化成图软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测量数据和属性数据,经过数据处理之后所形成的图形数据文件的数据是以高斯直角坐标形式存放的,而图形输出无论是在显示器上显示图形,还是在绘图仪上自动绘图,都需进行坐标的转换。另外,还有图形截幅、绘图比例尺确定、图式符号注记及图廓整饰等内容,都是计算机绘图不可缺少的内容,现简介如下:

(1)图形截幅 在数字化地形测量野外数据采集时,常采用全站仪等设备自动记录或手工输入实测数据,并未在现场成图,因此,对所采集的数据范围需要按照标准图幅的大小或用户确定的图幅尺寸进行截取,对自动成图来说,这项工作就称为图形截幅。也就是将图幅以外的数据内容截除,把图幅以内的数据保留,并考虑成图比例尺和图名图号等成图要素,按图幅分别形成新的图形数据文件。

图形截幅的基本思路是,首先根据四个图廓点的高斯直角坐标,确定图幅范围;然后对数据的坐标项进行判断,利用在图幅矩形框内的数据以及由其组成的线段或图形,组成该图幅相应的图形数据文件。而在图幅以外的数据及由其组成的线段或图形,则仍保留在原数据文件中,以供相邻图幅提取。图形截幅的原理和软件设计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四位码判断截幅、二位码判断截幅和一位码判断截幅等方式。

(2)图形显示与编辑 要注意屏幕坐标与高斯直角坐标的差异。高斯直角坐标系x 轴向北为正,y 轴向东为正,坐标系原点在左下角。

在屏幕上显示的图形可根据野外草图或原有地图进行检查,若发现问题,用程序可对其进行屏幕编辑和修改。经检查和编辑修改而准确无误的图形,软件自动将其图形定位点的屏幕坐标再转换成高斯坐标,连同相应的信息编码保存于图形数据文件中,或组成新的图形数据文件,供自动绘图时调用。

(3)绘图仪图形输出 数据经数据处理、图形截幅、屏幕编辑后即可利用绘图仪输出地形图。绘图仪输出打印同样存在坐标系的转换问题,一般绘图仪的原点在图板中央,横轴为x 轴,纵轴为y 轴。当绘图仪与微机连通后,用驱动程序启动绘图仪,再经初始化命令设置,其坐标原点和坐标单位将被确定。

实际绘图时,用户可通过软件自行定义并设置坐标原点和坐标单位,以实现高斯坐标系向绘图坐标系的转换,称为定比例。通过定比例操作,用户可根据实际需要来缩小或者扩大绘图坐标单位,以实现不同比例尺下不同大小图幅的打印输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