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祠堂街文化风云:抗战至新中国,120家新书业盛世

祠堂街文化风云:抗战至新中国,120家新书业盛世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年羹尧被杀后其生祠随即拆毁,但祠堂街的名号却保留下来沿用至今。抗战爆发后,祠堂街的文化气性才真正舒展。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至新中国成立的十年多里,祠堂街及其紧邻的牌坊巷、半边桥街、陕西街、西御街一带,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地,先后有120家新书业开业。

祠堂街文化风云:抗战至新中国,120家新书业盛世

成都是历史古城,也是文化名城,这样的根基使得成都及至近现代都有充塞着浓厚文化气性的街道,既有岁月沉淀后的锦里、宽窄巷子等历史文化古街,又有清乾隆年间学道街、民国初年春熙路等以售卖书籍集中得名的文化街。抗战年代,作为大后方城市的成都在事物兴废进程中,还诞生过一条因最能代表时代思潮而闻名全国的文化街——祠堂街。

祠堂街位于人民公园东北侧,修建祠堂街时,这里还是清朝统治阶级为捍卫皇权建八旗兵住所的一块圈地。

康熙年间,满洲兵丁驻防成都,四川总督年羹尧主持在原少城位置修建房屋,为八旗兵及其家属专门修建了一座“城中城”,一排排房子间留有不算宽的土路,碾平供日常过道。满城范围的大街小巷,以前都是照北方传统称为“胡同”,祠堂街便是原来的喇嘛胡同。

旗人住进来后,感念年羹尧之举,便在这条街上为其建了生祠,喇嘛胡同因此改名祠堂街。年羹尧被杀后其生祠随即拆毁,但祠堂街的名号却保留下来沿用至今。李劼人的著作《大波》曾谈及这条街的情况,说:“从西御街西口,步入满城小东门那一段不算高也不算大的城门洞时……首先是那座破破烂烂早就要倾倒的城楼……迎面长伸出去的那条喇嘛胡同土道,不但在街牌上改写着祠堂街这个名字,土道两畔许多浓密挺拔的老树大树,也全不见了。那地方,变成两排只有在乡场上才看得见的、又矮又小的铺房……”

开明书店

努力餐

宣统辛亥年,祠堂街新辟为市,但满城当时的铺房都集中在主干道长顺街上,像祠堂街这样的小胡同,行人无几,虽开有卖酒、茶、杂货等物的小铺,仍相当冷僻。不过,随着清王朝的逐渐瓦解,旗人生活窘困,想方设法开发了些业务增收维持生计。1910年在祠堂街西南侧一块杂草地上辟设的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对汉人实行收费进园,就是为了给满城的旗民带来更多的生计。

1912年至1935年间,满城陆续被拆除,满汉生活及文化相互交融,越来越多的人活跃在原满城区域,开店、购物、娱乐等,唤醒了祠堂街这条冷僻的胡同,并逐渐成为成都的一处文化中心。

这一时期到抗战爆发前,祠堂街有6、7家新书店,每家书架上陈列的书籍除掉一部分北平的翻版书外,基本无甚新书刊。车耀先开办的“我们的书店”就是在这期间开门营业的。书店店堂十几平方米,采用开架售书的方式,任由读者选购翻阅,时任成都大学校长的张澜就经常到这家书店选购书刊。为让更多的人看得起书,书店还创举开设租书业务,读者只用交少量押金和租金就能将书带回家,一到周末书店就座无隙地。书店1928年夏营业,1929年秋遭国民政府查封。1930年5月车耀先又将原本开在三桥南街的“努力餐”饭馆迁来祠堂街,换了个场地,继续在祠堂街招待文人志士。

抗战爆发后,祠堂街的文化气性才真正舒展。(www.xing528.com)

随着抗战的愈演愈烈,文化抗战也迎来新时期,成都出版需求急剧猛增,当地书业同上海的出版又建立起产销联系,大批采购新书,量以千起计。原先书刊都是通过邮局邮递,后来邮局停止收寄印刷品,购书又改为普通包裹快递,时间慢,运费贵,于是催生成都书业自己造货销售。战时,成都成为全国仅次于重庆、桂林的出版中心。

在当时,祠堂街是中共领导下的“《新华日报》成都分销处”“大声社”“群力社”“星芒社”“战时学生旬刊社”等十多个社团和报刊发行部所在地。冲破国民党当局“你们是报馆,不是书店,不准发行书刊”的禁令的《新华日报》成都分馆其中影响力相当大的一家。

祠堂街38号新华日报旧址

成都战时出版社

1938年2月,中共中央为了恢复在四川的组织工作兼建立地下党联络地点的《新华日报》成都分馆正式建立,报馆最初位于祠堂街103号,后搬迁至85号,中共的不少重要会议和聚会,都曾在这里举行,周恩来数次前往成都指导统战工作下榻的也是这里。该馆日常承担着负责办理订报和发送《新华日报》的日常任务,同时也出售部分中共在延安的报纸刊物《解放日报》《群众周刊》等,时常在其馆内还能看到“战时出版社”“生活书店”的一些进步刊物,后又建立推销站,将进步书刊从成都扩至彭县、邛崃乐山等十多个县,使《新华日报》发行量从最初的40多份增加为12000份,成为成都地区最有影响的进步报刊之一。

此外,在祠堂街上,正中书局成都分局、大东书局成都分局、统一出版社、东方书社成都分社、成都复兴书局、自力书局、中西书局、北新书局等百花齐放,这些书店中不乏宣传革命进步、发行或售卖进步书刊的店铺。

南京国民政府存续期间,为维护其一党专制统治,依然沿用北洋政府的手腕,严格禁止进步书刊的出版发行,在国民党的百般阻挠下,祠堂街与中共有关书店报刊社等相继被查封或被迫停刊。这场政治斗争中,《新华日报》成都分馆坚持战斗了9年,直到黎明前夕的1947年才闭馆。

据不完全统计,1937年至新中国成立的十年多里,祠堂街及其紧邻的牌坊巷、半边桥街、陕西街、西御街一带,形成了一个文化圈地,先后有120家新书业开业。祠堂街既是“书店街”,也是“红色街”。

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条街上又涌现了各类文体用品专卖店、乐器厂、照相馆,形成另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哪怕到如今,祠堂街仍保留着百年前的街巷格局,有新华日报社旧址、金秋茶社、四川美术社旧址多处文保单位与历史建筑,弥漫着时代熏陶后的“古”气与“文”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