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草间弥生作品:创造另类世界,令人兴奋!

草间弥生作品:创造另类世界,令人兴奋!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41“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展览现场另外在此次展览上值得注意的作品,是艺术家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作的两件装置作品:《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与《洁净之屋》。草间弥生的作品为观众创建了一个另类的世界,进入这个展览空间犹如进入一个完全陌生又令人兴奋的场域,观众不必去思考艺术家的创作媒介或表现技巧,而是以一种浸泡的方式完全被吸纳到这个全新的艺术场。

草间弥生作品:创造另类世界,令人兴奋!

从观众的角度来讲,一旦进入了博物馆,就屏蔽了在日常生活中复杂的现实关系的考量,进入单纯的文化解读心态。无论这个人原本是谁,在现实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拥有什么地位,在艺术博物馆的场景中都置换为统一的身份——观众,与周边展品的关系也由此被设定为一种简单的观看与被观看、感受与被感受的关系;艺术博物馆拥有的藏品与空间,是构成博物馆参观的物质基础,同时,对于一个感知环境而言,只是拥有了构建视听体验环境的最基本的组件,其结构体系的安排仍需要按照知识体系、叙事关系和氛围营造去重新设定,这就涉及重点的突出、阐释的延展、屏蔽不相关的东西、综合调度观众的情绪、感官与思考等。在艺术博物馆的展览场所中,观众与展品不再是日常中的世俗关系,而是一种有距离而相对平等的“对峙”与“交流”关系,观众的行为也受到这种“对峙”关系的影响与重塑,最典型的就是古典艺术博物馆和历史博物馆中的静默注视,康德对此有非常精彩的描述,称为“无利害的审美静观”[21]

对草间弥生的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个展“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的展览现场进行分析为例,此次展览共展出草间弥生的一百多件作品,其中包含她所涉及的所有艺术形式:丝网印刷、绘画、影像、雕塑以及装置。展品的创作年代也跨度非常巨大,从20世纪50年代艺术家创作之初,到纽约时期创作的早期作品“无限的网”系列,再到最为人熟知的圆点图案作品和标志性的南瓜雕塑,再到艺术家近期的多媒体装置作品,还包含2009年后才开始创作的丙烯绘画作品系列“我的永恒灵魂”。镜面一直是草间弥生惯常使用和表现的媒介,如《自恋庭院》(1966—2013)是由1 500个直径30厘米的不锈钢球体组成,在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四楼室外露台展出,这些均匀、冷静、有序排列的晶体,反射出周围的世界——灰色苍穹下人民公园的水杉、远处大厦及其变换的霓虹灯轮廓、观众的影子,这些映像由近及远,重复排列,不知疲倦。同样,在《天堂之梯》(2012)中草间弥生利用镜像传递出一种将希望和绝望杂糅的气息,通过创作为观众搭建了一个无限镜室,一个充满灵魂波光的另类的艺术场所。

图41 “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展览现场(www.xing528.com)

另外在此次展览上值得注意的作品,是艺术家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创作的两件装置作品:《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与《洁净之屋》。其中,《我在这里,却了无一物》为观众构建了一个似乎不经意间闯入艺术家家中的场景:一个充斥着昏暗的、蓝调子光线的家庭室内空间,这里有最常规自然的衣物、家具生活用品,不同的是,这个空间及其内部所有物品都被相同大小、不同颜色的圆形荧光斑点覆盖,在浓郁昏暗的空间里,这些荧光波点闪烁着、跳跃着,将这个幽深的空间打破,同时也将这个空间变成平面。《洁净之屋》营造的恰巧相反是一间明亮的、神经质般洁白的房间。在这个房间里,所有一切物品都因为呈现出同一种白色而缺少色彩、温度与质感。观众在进入空间之前,会拿到一张布满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圆点贴纸,作为展览的参与者,观众可以在这个空间内随意粘贴这些圆点,每一个圆点都是一次触碰,都是与艺术家的对话与交流。草间弥生的作品为观众创建了一个另类的世界,进入这个展览空间犹如进入一个完全陌生又令人兴奋的场域,观众不必去思考艺术家的创作媒介或表现技巧,而是以一种浸泡的方式完全被吸纳到这个全新的艺术场。今天大多数艺术博物馆都被设计为在观众中引起那种强烈专注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