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探寻明代廉州府历史:产地与海防的重要节点

探寻明代廉州府历史:产地与海防的重要节点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崇祯《廉州府志》则载为“旧在县治南十里,洪武七年立,今废”[78]。康熙《廉州府志》则记录高仰司署旧在县治北一百二十里马栏墟。[82]这里是历代重要的珍珠产地,也是明代廉州府海防重地。[93]4.合浦县涠洲墩巡检司光绪二十八年,两广总督陶模等奏请,将广州府新安县九龙巡检司移设合浦县之涠洲墩地区,更名为涠洲墩巡检。光绪十四年十二月,升钦州为直隶州,改防城司为防城县。嘉靖十八年,知州林希元“议建于故址”[106]。

探寻明代廉州府历史:产地与海防的重要节点

1.合浦县高仰巡检司

洪武七年(1374)设,但方志中对司署位置记载说法不一。嘉靖《广东通志初稿》认为,“在县治南八十里”[77]崇祯《廉州府志》则载为“旧在县治南十里,洪武七年立,今废”[78]康熙《廉州府志》则记录高仰司署旧在县治北一百二十里马栏墟(按:今马栏圩)。[79]又据清人所修《明史》载,“高仰巡检司治马栏墟,后迁于县西南”[80],可以推断明初高仰司驻于县治北一百二十里的马栏墟,到嘉靖年间已迁到县治以南地区。由内陆地区远程调度到沿海地区,很可能与嘉靖年间沿海的严峻形势有关,其主要作用应是负责海岸巡缉与预警。故嘉靖间所编《筹海图编》中仍将其列为广东沿海巡检司之一,设有弓兵二十名。至于具体移驻的地址,由于史料阙如,难以稽考。到崇祯时,司署已废弃。

康熙时高仰司迁移至距县一百五十里的张黄墟。[81]墟市位于合浦县居中地带,有大道联通合浦南北两地,东南面设有张黄汛,再西面为安石墟。高仰司驻扎此地,可以往来大道中进行盘诘查缉,同时管理墟埠治安,但已不再涉及海防。

2.合浦县珠场巡检司

明洪武年间建,司署在府治东南六十里白沙海岸的白龙城(今营盘乡白龙村),南邻大海,近白沙珠池。[82]这里是历代重要的珍珠产地,也是明代廉州府海防重地。洪武七年(1374)建白龙城,作为珠池公馆(采珠内监所)、珠场巡检司、盐场大使衙门的驻所。崇祯《廉州府志》记:“白龙墩,府南七十里,前内监采珠衙门,居八寨之中。珠场巡司衙门,东西八寨俱属管。”[83]珠场巡检司与内监采珠衙门相配合,主要职责在于稽查沿海八寨,监守珠池治安,打压私采盗卖珍珠行为,因此又称“守池巡司”。[84]此外,珠场巡检司还与廉州沿海各寨共同形成了一道防海备贼、镇守珠池的防线。

清初,该巡检司废置不定,与采珠业的衰微有密切关系。自明后期开始,合浦珠池产量锐减,官方采珠业也随之取消。康熙四年(1665),“裁县学教谕、珠场巡检司”[85]。康熙八年(1669),旋又复置珠场司。[86]乾隆时在白龙城设立白龙敦,因此司署被迫迁徙他处。同治《广东图说》记载“珠场巡检司驻南康墟”[87],因此可判断出珠场巡检司在乾隆时内迁至城东七十里的南康墟(今南康镇),辖清一图、清二图、清三图、安宁图。虽然珠场司辖区较小,但是其所属辖境却是海防重地和商贸勃兴区。其中清二图和清三图滨海地带分布着众多的盐田,亦是廉州重要的产盐区。[88]

3.合浦县永安县丞

明代县丞署在县治内。[89]雍正九年(1731),移驻于县东一百八十里的永安城。[90]永安城为前明永安千户守御所,洪武十年(1377)建城,“城周四百六十一丈,高一丈八尺,阔一丈五尺”[91]。此地“西南抵海,东抵石城,北抵博白,联三县”[92],为合浦县东面重要门户,居榕根港咽喉之地。康熙二十三年(1684)即设龙门协右营水师于此。移驻县丞与水师守备同城,亦有文武官员互相稽查配合之意。光绪年间,涠洲岛改隶合浦县管辖,遂又移县丞于岛上分防。[93]

4.合浦县涠洲墩巡检司

光绪二十八年(1902),两广总督陶模等奏请,将广州府新安县九龙巡检司移设合浦县之涠洲墩地区,更名为涠洲墩巡检。[94]涠洲岛自明清以来即为海防重地,清初以后列为禁区,严禁居民开垦。光绪年间随着外国传教士与客民打破禁令入岛聚住,涠洲遂成民教杂居之地。其后,涠洲改隶合浦县,并移驻县丞分防于此,而专设巡检于岛中,表明加强对涠洲控制的决心。(www.xing528.com)

5.钦州如昔巡检司

洪武五年(1372)建,位于州治西一百七十里的如昔都那苏村(今那梭镇)。此地“与交趾分界”[95],又近海滨要地,位置十分重要。宋代即在此设如昔寨,管辖如昔等七峒,明代改为巡检司。宣德二年(1427),交趾黎利作乱,如昔司之澌凛、时罗、古森、丫葛四峒叛附安南黎氏。[96]安南将这些降地归属万宁州,纳入自己的统治。随着中越边境实际控制线的移动,如昔巡检司署也随之废弃。嘉靖二十一年(1542)移如昔司至“河洲地方”。[97]寻又内迁到西江流域的北历村(今大直镇)。[98]该地位于大直江边,“西抵广西上思州界,南至江坪交趾夷地”[99]。江水东南注入鱼洪江,顺江出海,航运便利。如昔司驻于此,扼守地方陆路、水路交通要道,同时也方便对盐市进行管理。光绪十四年(1888),钦州升直隶州,析西境为防城县,如昔巡检司分属于防城县。

6.钦州沿海巡检司

洪武五年(1372)府同知郭儁建,司署在州治南一十里中和、城东二坊厢兼界,[100]南望钦州海上交通门户——龙门港。明中叶以后,沿海司只得于孟涌江口结庐盘诘往来船只。[101]崇祯年间,沿海巡检司已经内迁至远离海岸的小董圩一带。[102]直至清代,沿海司仍驻小董墟。小董墟,位于鱼洪江支流那蒙江边,沿江东西支流北上可达广西宣化县和灵山县,南下鱼洪江可入海,沿江分布着众多墟市村落,是州域西北部重要的水运航道。

7.钦州防城巡检司

雍正十三年(1735),西北山区的管界巡检司移驻龙门。[103]乾隆元年(1736),新设龙门巡检于龙门街,四年(1739)又移驻防城。[104]防城巡检司辖区为时罗都,内附小村五十三个。光绪十四年(1888)十二月,升钦州为直隶州,改防城司为防城县。[105]其辖地为防城县典史接管。

8.钦州长墩巡检司

洪武十年(1377)建,司署在州治西三十里,鱼洪、北历二水交汇之处(今长墩岛)。嘉靖时期,该巡检司已经处于“久废”的状态,只能“结庐于白家村盘诘”。嘉靖十八年(1539),知州林希元“议建于故址”[106]。可见,位于江口的司署一度被废置,但长墩司并未被裁革,而是迁到了白家村驻守。但白家村具体地理位置尚未能考证。嘉靖十八年(1539)后,巡检司又迁回江口防守。崇祯时,长墩司内迁至大寺墟。[107]入清后,长墩司一直驻守于大寺墟。该墟坐落于州西陆路九十里大寺江沿岸,西北与广西宣化县连界。[1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