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袁氏三兄弟的生平特点:明代文学与文化的探寻

袁氏三兄弟的生平特点:明代文学与文化的探寻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袁氏三兄弟的生平特点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三袁”生平的共同特点,是成就较早,只是袁中道在功名的道路上不如两位兄长顺利,万历四十四年才中进士,年已46岁,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三袁”生平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寄情于自然山水,在游山玩水中感受人生的真趣,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无聊。他们的生平与思想的某些共同特点,是建立在共同的人生哲学基础上的,即禅宗人生哲学。

袁氏三兄弟的生平特点:明代文学与文化的探寻

(一)袁氏三兄弟的生平特点

公安派的代表人物,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早年成名,对白居易、苏轼非常推崇,故名其居为“白苏斋”。万历十四年(1586),即在他26岁时,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翰林编修,任太子讲官,卒官右庶子。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号石公。16岁为秀才时,即在乡里组织文社,倡导诗文,成为文社领导人,享有声誉。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年方25岁。曾任江苏吴县令、顺天教授、国子监助教、礼部主事、吏部验封司主事、考功员外郎。他是公安派的主将,在文艺理论体系建设和创作实践方面,都取得卓越的成就。袁中道(1570—1623),字小修。十余岁,作《黄山》、《雪》二赋,五千余言,享有文名,性格豪迈,交四方名士,漫游各地。“三袁”生平的共同特点,是成就较早,只是袁中道在功名的道路上不如两位兄长顺利,万历四十四年(1616)才中进士,年已46岁,官至南京吏部郎中。

厌恶做官,是他们的又一特点。他们虽然都参加科举,但是对当时现实感到不满,他们以风雅自命,而对功名富贵表示厌恶,把做官看成是自陷险境或苦不堪言之事。向往闲适自在、不拘世俗礼法的生活。袁宗道《过黄河》诗中,就以黄河的惊涛骇浪比喻宦海的险恶:“宦海多风涛,绝胜洪河浪。”《将抵都门》诗云:“只合寻鸥伴,谁令入鹭行。”《初春和陆放翁韵》说得更坦率:“四十方强已厌官,催人头白是长安。”袁宏道在任吴县县令时,对官场的黑暗、做官的苦况有切身感受,厌倦仕宦的心情于诗文中时有流露,如《戏题斋壁》诗云:

一作刀笔吏,通身埋故纸。鞭笞惨容颜,簿领枯心髓。奔走疲马牛,跪拜羞奴婢。复衣炎日中,赤面霜风里。心若捕鼠猫,身似近膻蚁。举眼尽无欢,垂头私自鄙。南山一顷豆,可以没余齿……(www.xing528.com)

在《与丘长孺》信中。把做县官之苦,作了穷形极态的描述:“弟做令备极丑态,不可名状。大约遇上官则奴,候过客则妓,治钱谷则仓老人,谕百姓则保山婆。一日之间,百暖百寒,乍阴乍阳,人间恶趣,令一身尝尽矣。苦哉!毒哉!”在给《兰泽·云泽叔》信中,更用对比的手法,表现了对上“折腰俯首”、对下征收赋税、审讯囚徒的官吏生活无比厌恶,而向往“聚首村中,一樽一杓”的自由生活。袁中道秉性原放旷不羁,自袁宏道死后,对人世更感心灰意冷、痛不欲生,后来虽考中进士,做过几年清闲小官,不久也就主动辞官归休了。

“三袁”生平还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寄情于自然山水,在游山玩水中感受人生的真趣,反衬现实社会的黑暗无聊。他们的交游很广,常与志同道合的友人游览名山胜迹,所写游记情景逼真,别开生面,饶有风趣,清新活泼,袁宏道在这方面的成就最为显著。

他们的生平与思想的某些共同特点,是建立在共同的人生哲学基础上的,即禅宗人生哲学。明中后期兴起的启蒙思潮当然有其经济政治基础,但从思想意识上来看,主要是王阳明心学与禅宗人生哲学、市民思潮的结合。像李贽、“三袁”、汤显祖、王思任等具有启蒙思想的作家,既对现实社会感到不满,但又无能为力,找不到出路,作为封建时代的士大夫,就会很自然地从佛家禅宗哲学中找精神支柱,把禅宗的叛逆精神、“我心即佛”思想引入反封建传统的启蒙主义思想体系。这在反对封建主义、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偶像崇拜、发扬个人才智方面,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他们采取玩世不恭乃至纵欲主义的人生态度,也包含着封建士大夫消极颓废的思想。这在袁宏道身上体现得最为突出。[2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