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孙悟空形象的文化内涵-《明代文学与文化》

孙悟空形象的文化内涵-《明代文学与文化》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孙悟空形象的文化内涵全书的中心人物孙悟空,作者是把他作为理想化的英雄来塑造的。在孙悟空的前期,充满着大无畏的叛逆精神,可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普罗米修斯媲美。孙悟空虽然以得封“齐天大圣”为条件,接受招安,但他的叛逆性格并没有改变。但是在孙悟空的思想上,也有一个无形的“紧箍儿”,那就是得成“正果”[10]。

孙悟空形象的文化内涵-《明代文学与文化》

(一)孙悟空形象的文化内涵

全书的中心人物孙悟空,作者是把他作为理想化的英雄来塑造的。在孙悟空的前期,充满着大无畏叛逆精神,可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形象普罗米修斯媲美。他是“天真地秀、日精月华”的化身,一来到世上,便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坐在天宫宝座上的玉帝。预示着他那不同寻常的叛逆性格和即将展开的翻天覆地的反叛行动。

他的性格特征,是不安于现状,敢于幻想,敢于追求,敢于造反,他以大胆的探险精神,发现了水帘洞的秘密,被群猴尊为美猴王;但他不满足于“洞天福地”自由自在的生活,怀着追求理想的精神,飘洋过海去访师学道,学得了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降龙伏虎的广大神通。这就为他反抗正统的神权统治创造了条件。他又积极准备,操演武艺,教练小猴,安营下寨,搬运兵器,并从东海龙宫取来“如意金箍棒”,在英勇反抗玉帝武力镇压的斗争中,他的力量日益壮大,他的叛逆性格也进一步发展,他闹了冥府,勾销了猴类的生死簿,掌握了自己的命运,这种反叛行动,逼使色厉内荏、懦怯无能的玉皇大帝,只好耍“招安”手段,封他一个“弼马温”的官爵,想以此来拘束他。最初,他并不知道“招安”是什么意思,只是“思量上天去走走”;而当他一认识到这是统治者的欺骗手段时,立即“把公案推倒”,取出金箍棒,打出南天门,回到花果山,高树起“齐天大圣”的旗帜,公然与神权世界对抗,把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玉帝又不得不第二次耍弄“招安”诡计,封他一个有官无禄的空衔,意图“收他的邪心,使不生狂妄,庶乾坤安靖,海宇得清宁”。孙悟空虽然以得封“齐天大圣”为条件,接受招安,但他的叛逆性格并没有改变。他非但没有维护神权世界的“安靖清宁”,反而乘机搅乱蟠桃大会,闹了天宫,依然回到花果山为王。玉帝发动大规模的“围剿”,也不能收伏他;最后虽被拿住处斩,但“刀砍斧剁,火烧雷打,俱不能伤”。老君把他放到八卦炉中锻炼了四十九日,反倒把他炼成钢筋铁骨、火眼金睛;跳出八卦炉,打入通明殿,吓得玉帝惊慌失措,急请如来救驾,他对如来高喊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对神权世界最高统治者的正统地位作了大胆的否定,这是在当时现实社会中,人民要求平等、民主思想的曲折反映。“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斗争呼声,具有强烈的反抗封建正统的民主意识,敢于搅乱旧的封建统治秩序,只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还提不出新的政治理想。尽管并不主张推翻封建制度,但在当时能提出“皇帝轮流做”的口号,已经很了不起了。

孙悟空被如来佛法镇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听从观音菩萨的劝说,“皈依佛法”,保护唐僧取经。这是一个很大的转折。在他的思想性格和实际行动中,产生了矛盾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首先,他与神佛的关系改变了,原先是敌对的关系,现在却变为主从的关系,我们固然不能按照现实的生活逻辑来推理,把“皈依正果”说成是向神佛投降,神话形象毕竟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物作牵强比附,但是至少也说明孙悟空在取经事业上与神佛的意志有了共同点,这是由西天取经的题材所确定的。不过他的叛逆性格、玩世不恭的态度并没有改变,他并没有把自己看成是被征服者或供神佛驱使的奴才,倒是处处以英雄的姿态出现,时常以轻蔑不恭的态度对待神权世界的统治者,去见玉帝从不下跪,只唱个喏,口称:“老官,累你,累你!”他挖苦如来是“妖精的外甥”,诅咒观音“该他一世无夫!”。当他遇到困难的时候,玉帝得听从他的意志调兵遣将,诸天神佛都得为他效劳,天兵天将、四海龙王都得服从他的指挥,甚至天也得借给他闭半个时辰。可是孙悟空并没有意识到,玉帝和诸天神佛之所以支持他,是因为他们在基本目标上是一致的,他的态度不恭则是次要的。

其次,他保护唐僧取经,由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变成取经的和尚,固然是被迫的,但到底皈依了佛法,并且最后以受封结局。在这个问题上,他是很矛盾的。因为唐僧救了他,所以保护唐僧取经,就成了他义不容辞的任务,然而,取经又不是他所要追求的理想。他与唐僧走在一条路上,但心情和态度却不尽相同,因而经常闹矛盾。例如对待妖魔的态度,唐僧作为虔诚的佛教徒以慈悲为怀,不分敌我,甚至多次上当也不觉悟;而孙悟空则认定妖怪总是要害人的,对敌人从不讲慈悲,除恶务尽,坚决消灭。正因为如此,他们曾经三次破裂,最典型的一次就是孙悟空因“三打白骨精”被唐僧斥逐,而回到花果山重振旧业。其所以终于保护唐僧到达西天,除了对师父的报恩观念以外,还因为头上被戴上“紧箍儿”,无法摆脱束缚,他几次要求观音、如来念念“松箍儿咒”,退下箍子,让他“还归本洞,称王道寡,耍子儿去”,都未被允许。有时恼得他大骂如来:“坐在那极乐之境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却教我等来取。”一直到最后,还对唐僧说:“赶早儿念个‘松箍咒儿’,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菩萨再去捉弄他人。”可见他皈依佛法去取经,是被迫的。但是在孙悟空的思想上,也有一个无形的“紧箍儿”,那就是得成“正果”[10]。如他第一次与唐僧分裂后,原想回花果山,听了东海龙王“圮桥三进履”之说,“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觉得也有道理,于是还去保唐僧。当他们过了凌云仙渡“功成行满”时,唐僧谢了三个徒弟,孙悟空却说:“两不相谢,彼此皆扶持也。我等亏师父解脱,借门路修功,幸成了正果。师父也赖我等保护,秉教伽持,喜脱了凡胎。”有时他也宣扬佛果,劝人“回心向善,趁早念佛看经”、“恭敬善慈,诚心念佛”。最后,如来佛褒奖他“归于释教”“全终全始”,加升他“大职正果”,得封“斗战胜佛”,他也叩头谢恩。

再次,对在取经路上与妖魔鬼怪的斗争,也要作具体分析,区别其不同目的和意义,对孙悟空来说,取经的理想是抽象的,而克服取经路上的种种困难则是具体的,困难的具体幻化就是各种妖魔鬼怪。所谓“八十一难”,主要是妖魔的危害造成的,而妖魔鬼怪实际上是各种邪恶势力的化身。孙悟空则是降魔伏妖、克服困难的主角,唐僧倒成了陪衬人物,从他们对待妖魔和困难的不同态度中,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性格。唐僧为实现取经的理想,勇往直前、坚毅顽强、排除各种干扰和阻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定意志,诚然是难能可贵的,但他一遇困难险厄,就一筹莫展,“泪如雨下”“魂飞魄丧”,或者被妖魔变化的表象所迷惑,迂腐固执而终于上当;孙悟空对这种懦弱、糊涂的表现往往表示轻蔑或与之斗争:“哭就是脓包了!太不济!太不济!”他自豪地说:“不是老孙海口,只这条棒子,揝在手里,就是塌下天来,也撑得住!”他不管妖魔的法力多么厉害,处境多么困难,总是充满信心与乐观主义的精神,机智、勇敢,随机应变,挫败敌人取得胜利。例如第三十四回、第三十五回,写与金角、银角两大王的斗争,第五十九回至第六十一回“三调芭蕉扇”,善于利用妖魔的弱点,化成妖魔内部的一个成员,深入魔窟,有隙可乘立即下手,并利用敌人的法宝降伏敌人;或者钻进妖魔的肚子里,去扯肠子、翻筋斗,逼使妖魔求降。由大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变成皈依佛法的取经和尚,固然带有悲剧性,并导致思想性格的某些矛盾现象,但是,我们并不认为降魔伏妖是孙悟空“对同类兄弟的屠杀”、“镇压农民起义”,它与《水浒传》中宋江受招安后的征方腊,有着本质的区别,取经路上的妖魔,是具有真实含义的妖魔,这跟当年花果山上的美猴王是不同的。那些妖魔的共同特点是爱吃人,尤其是爱吃童男童女。如通天河的金鱼精,每年要陈家庄祭献一对童男童女,比丘国的白鹿精竟要挖取1111个小儿的心肝做长生不老之药。想吃唐僧肉成仙了道的就更多了。此外,如号山的红孩儿敲诈勒索,弄得当地穷神“一个个衣不充身,食不充口”,青龙山犀牛怪每年榨取金平府人民五万两银子的酥油,还有的占人妻女,有的抢劫财宝,有的给人民制造自然灾害……总之,横行霸道,无恶不作,祸害人民,逞己所欲,是这些妖魔鬼怪的共性。就其本质而盲,使读者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封建社会中豪强恶霸、地痞无赖之类邪恶势力。他们又大都跟神佛——封建统治集团中的头面人物有联系,不是神佛的奴仆爪牙,便是亲戚或干儿义女,有的甚至受天上主子的指使故意到人间作恶。孙悟空用暴力消灭他们,是正义的,既扫清取经路上的障碍,也符合当时人民的迫切愿望,因而能得到人民的同情和称赞,具有永久性的艺术魅力。至于孙悟空没有意识到妖魔是神权统治的必然产物,更不可能认识到要彻底消灭妖魔鬼怪就必须推翻神权统治,反而认为可以在神佛的协助下降伏妖魔,这也正是作者改良主义思想在神话形象中的曲折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