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文学与文化:历经坎坷,宁折不弯

明代文学与文化:历经坎坷,宁折不弯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历经坎坷,宁折不弯刘基,字伯温,青田人。他不是那种明哲保身、任人摆布、曲意苟合的人,而是刚毅耿直、宁折不弯的豪侠之士。仍为从七品,他的顶头上司是浙东宣慰副使石抹宜孙,因他的才干、谋略,受到石抹宜孙的器重,意气相投,两人互相酬唱的诗不少。宜孙用刘基等人的计谋,平定处州山区人民的暴动。执政者却压制刘基的军功,仅以儒学副提举的原级别授处州总管府判,而且不许他参与兵事。

明代文学与文化:历经坎坷,宁折不弯

(一)历经坎坷,宁折不弯

刘基(1311—1375),字伯温,青田(今浙江文成县)人。自少聪颖,博览群书,除学习春秋》及程朱理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的必修课外,诸子百家、天文、兵法等书无不读,得到他的老师郑复初的赏识。黄伯生撰《故诚意伯刘公行状》(以下简称《行状》)称:“年十四入群庠。从师受《春秋》经,人未尝见其执经读诵而默识无遗。习举业,为文有奇气,决疑义皆出人意表。凡天文兵法诸书,过目洞识其要,讲理性于复初郑先生,闻濂、洛心法即得其旨归。先生大器之,乃谓公父曰:‘吾将以天道无报于善人,此子必高公之门矣。’”像他这样聪慧博学的人,生在以科举为荣身报国之路的时代,参加科举考试乃至从政,是无可指责的。他22岁中举人,23岁中进士,离南宋之亡已54年,汉族知识分子仇视蒙古贵族的民族意识已逐渐淡化,特别是恢复科举考试制度以后,通过中进士走上仕途,是汉族文人改变命运的重要途径。

“学而优则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原是儒家人生观。初任江西高安丞,就“以廉洁著名,发奸擿伏,不避强御,为政严而有惠,小民咸慈父戴之,而豪右数次欲陷之。时上下信其廉平,卒莫能害也”[8]。在江西行省职官掾史任上,也“以谠直闻。后与幕官议事不合,遂投劾去”[9]。归隐乡里。他不是那种明哲保身、任人摆布、曲意苟合的人,而是刚毅耿直、宁折不弯的豪侠之士。(www.xing528.com)

后曾任江浙儒学副提举,也只是从七品的小官。因建言监察御史失职事,与主管长官意见不合,他就离去,闲居杭州。据《行状》云:“方国珍反海上,省宪复举公为浙东元帅府都事。”仍为从七品,他的顶头上司是浙东宣慰副使(亦称浙东元帅府,副使即副帅)石抹宜孙,因他的才干、谋略,受到石抹宜孙的器重,意气相投,两人互相酬唱的诗不少。曾一度由浙东元帅府都事辟为行省都事,因建言招捕方国珍,触怒受了方国珍贿赂的上级当权者,竟将他羁管于绍兴,而准许方国珍接受招安,并授予官职。

“至正十七年(1357),江浙行省丞相达识铁睦尔承制,升宜孙行枢密院判官,总制处州分院,治于处。”[10]任命刘基为行枢院经历。宜孙用刘基等人的计谋,平定处州山区人民的暴动。执政者却压制刘基的军功,仅以儒学副提举的原级别授处州总管府判,而且不许他参与兵事。刘基愤而弃官归隐,著《郁离子》以明志。直到朱元璋礼聘他,才决意出山,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建立奇功,成为明朝的开国元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