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方法与鉴别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方法与鉴别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对各类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基本相同,差别不大。表1-11 砂土的分类注: 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和黏性土之间。(六)人工填土人工填土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堆积物。红黏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称为次红黏土。

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方法与鉴别

建设部颁发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与《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对各类土的分类方法和分类标准基本相同,差别不大。现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以下简称《规范》)分类标准介绍如下: 《规范》将作为建筑地基的土(岩)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黏性土和人工填土六大类,另有淤泥质土、红黏土、膨胀土、黄土等特殊土。

(一)岩石

岩石是指颗粒间牢固联结,呈整体或具有节理裂隙的岩体。

岩石按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可分为坚硬岩、较坚硬岩、较软岩和软岩。

岩石按风化程度,可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岩石。

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

(二)碎石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总质量的50%的土称为碎石土,根据粒组含量及颗粒形状可进一步分为漂石或块石、卵石或碎石、圆砾或角砾。分类标准见表1-10。

表1-10 碎石土分类

注: 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三)砂土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称为砂土。根据粒组含量,可进一步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分类标准见表1-11。

表1-11 砂土的分类

注: 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四)粉土

塑性指数Ip≤10且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称为粉土。粉土的性质介于砂土和黏性土之间。

(五)黏性土

塑性指数Ip>10的土称为黏性土。黏性土按塑性指数大小又可进一步分为: 当Ip>17时为黏土; 当10<Ip≤17时为粉质黏土。

(六)人工填土

人工填土是指由于人类活动而形成的堆积物。人工填土物质成分较复杂,均匀性也较差,按堆积物的成分和成因可分为:(www.xing528.com)

(1)素填土: 由碎石、砂土、粉土或黏性土所组成的填土。

(2)杂填土: 含有建筑物垃圾、工业废料及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

(3)冲填土: 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在工程建设中所遇到的人工填土,各地区往往不一样。在历代古城,一般都保留有人类文化活动的遗物或古建筑的碎石、瓦砾; 在山区,常是由于平整场地而堆积、未经压实的素填土,在城市建设中常遇到的是煤渣、建筑垃圾或生活垃圾堆积的杂填土,一般是不良地基,多需进行处理。

(七)特殊土

特殊土是指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具有特殊性质的土,它的分布一般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包括淤泥、淤泥质土、红黏土、湿陷性土、膨胀土、多年冻土等。

1. 淤泥和淤泥质土

淤泥和淤泥质土是指在静水或缓慢流水环境中沉积,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黏性土。

(1)淤泥: 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e≥1.5的黏性土。

(2)淤泥质土: 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1.0≤e<1.5的黏性土或粉土。

淤泥和淤泥质土的主要特点是含水量大、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差、固结时间长。

2. 红黏土

红黏土是指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棕红、褐黄等色的高塑性黏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具有强度高、压缩性低,上层土硬、下层土软,失水后有明显的收缩性及裂隙发育的特性。红黏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称为次红黏土。

3. 膨胀土

膨胀土是指土中黏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性和失水收缩性,其自由胀缩率大于或等于40%的黏性土。

4. 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是指当土体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根据上覆土自重压力下是否发生湿陷变形,可划分为自重湿陷性土和非自重湿陷性土。

5. 多年冻土

多年冻土是指土的温度等于或低于摄氏零度,含有固态水,且这种状态在自然界连续保持3年或3年以上的土。当自然条件改变时,产生冻胀、融陷、热融滑塌等特殊不良地质现象及发生物理力学性质的改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