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达尔加姆峡谷的军事优势

达尔加姆峡谷的军事优势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耶律大石背靠达尔加姆峡谷扎营,是有其明确的军事考量的。首先,塞尔柱人在战斗过程中将无法包抄西辽军的后路;其次,即便塞尔柱人已经事先在峡谷另一头布下了伏兵,希望能在战斗过程中穿越峡谷,袭击西辽军后路,由于达尔加姆峡谷过于狭窄,无法在一线排布太多兵力,因此也不会对西辽军的后阵造成太大损害。而大石的中军和萧斡里剌的左翼则可以放心地腾出手来,猛攻艾米尔库马吉率领的塞尔柱右翼军,以及布列在阵后的那些老兵。

达尔加姆峡谷的军事优势

1141年9月9日,西辽和塞尔柱两支大军在泽拉夫尚河北岸的卡特万草原遭遇,各自排列阵势,准备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决战。

塞尔柱方面的布置是这样的:桑贾尔亲自统率中军,委派勇猛善战的西吉斯坦国王担任左翼指挥官,右翼则交给了重臣艾米尔(阿拉伯语“王子”的意思)库马吉。此外,桑贾尔把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列在阵后,作为最后发动突击的预备队。

桑贾尔的意图非常明显。他虽然态度骄横,不可一世,终究东征西讨那么多年,不是不懂兵法的白痴将领,他不会妄想着一次冲锋就可以把西辽军队给打垮。他是希望首先用前阵三军咬住敌人,把敌人逐渐拖乏,然后调上老兵发动雷霆万钧的最后一击,赢得决定性的胜利。后来纵横欧洲的拿破仑·波拿巴也擅长这样作战,习惯把久经沙场的老兵最后投入战场,经常会瞬间扭转本已不利于自己的战局。

相比桑贾尔来说,耶律大石的布阵就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按照《辽史》的记载,大石自领中军,派六院司大王萧斡里剌、招讨副使耶律松山统率左翼部队,派枢密副使萧剌阿不、招讨使耶律术薛统率右翼部队——萧剌阿不很可能就是曾经随同东征的大将萧查剌阿不,《辽史》里漏写了一个字。同样是前部三军排列,同样派出了自己最信任也最重要的将领率领左右两翼,自己坐镇中央,但奇怪的是,西辽军的左右翼竟然各只有两千五百人!

《辽史》中并没有记录大石此次出征兵马总数是多少,按照契丹人作战的惯例,中军数量会是左右翼两到四倍,也就是说,如果左右翼各两千五百人,那么大石的中军最多也就两万人马。按照穆斯林史书记载,西辽军最少也得有七万,难道大石把剩下的四万五千人全都扔到后面去了吗?他究竟想干什么?

西辽军的背后就是达尔加姆峡谷,这道峡谷非常狭窄,入口处才不过200多米宽而已。西辽的后军,同时按数量来说也是主力,究竟是布置在峡谷之外呢,还是布置在峡谷之内呢?四万多人如果都布置在峡谷里,那得延绵多长呀,还能在战斗中发挥作用吗?

耶律大石背靠达尔加姆峡谷扎营,是有其明确的军事考量的。首先,塞尔柱人在战斗过程中将无法包抄西辽军的后路;其次,即便塞尔柱人已经事先在峡谷另一头布下了伏兵,希望能在战斗过程中穿越峡谷,袭击西辽军后路,由于达尔加姆峡谷过于狭窄,无法在一线排布太多兵力,因此也不会对西辽军的后阵造成太大损害。唯一值得担忧的是,如果塞尔柱人先派兵堵住峡谷另一头,再在战斗中用左右翼完成包夹,把西辽军都挤入峡谷之中,那就后退无路,肯定全军覆灭了。

当然,在军事上没有绝对有利的地形和绝对完美的布阵,如果塞尔柱人能够完成对西辽军的半包围,把大石压入达尔加姆峡谷之中,那么不用堵住峡谷的另外一头,西辽军自然就吃了败仗,顶多就是全军覆没还是全军崩溃的区别而已。

列阵完成之后,战鼓声如同惊雷一般敲响,双方大军各自稳步向前推进,最终碰撞到了一起。战斗初期,最激烈的厮杀发生在中部,耶律大石和桑贾尔都亲自指挥作战,向敌人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进攻,杀得难解难分。但是逐渐的,形势开始起了变化,西辽军两翼部队开始向后退缩。

西辽左右翼仅仅各有两千五百人而已,虽然并没有明确记载塞尔柱人在左右翼各布置了多少兵马,但数量肯定远远大于两千五。经过头几轮勇猛的冲杀以后,因为兵数的劣势,西辽军左右两翼终于无法抵挡敌人的攻击,被迫向后退却。

两军对冲的时候,后退就等于失败,很容易全线崩溃。因应这种形势,作为中军统帅的大石有两种选择:一是同样后退,二是向一侧靠拢。后退是很不明智的,左中右三路同时后退,敌人乘胜追杀,失败的命运是注定了的,只是时间早晚而已。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放弃左右翼中的一翼,中军主力往另一翼靠拢,把兵力集中起来,猛烈攻打敌方相对的一翼。如果在自己被放弃的一翼彻底崩溃后不久便能击溃敌方一翼,那么胜负仍然是五五开,局面会重新稳定下来。

大石正是采用了这后一种做法,他率领中军缓缓地向南方运动,靠拢萧斡里剌所统率的左翼——也就等于说,放弃了萧查剌阿不所统率的右翼。萧查剌阿不本来抵挡汹涌而来的敌军已经非常艰难,被迫向后收缩,因为中军主力远离自己而去,干脆远远跑开,向北方退却。这样一来,西辽中军和右翼之间就被撕裂了一个很大的缺口。

正面朝向这个缺口的是勇猛无双的西吉斯坦国王所率领的塞尔柱军左翼。看到这个大好时机,西吉斯坦国王立刻大踏步地前进,直线插入缺口,攻击大石中军的右侧。为了保证右侧的安全,西辽中军被迫向左回旋,距离萧查剌阿不越来越远了。

那么原本西辽中军所面对的塞尔柱中军又在干什么呢?和西吉斯坦国王相同,苏丹桑贾尔也看到了西辽军被迫暴露出的缺口,一方面为了策应孤军深入的西吉斯坦国王,另一方面也为了从侧面打击西辽中军,桑贾尔严令右翼指挥官库马吉牵制住敌人,自己率领中军也朝这个缺口冲去——西辽军的全线崩溃,似乎就在眼前。

然而这一切,其实都在大石的计划之中,西辽军是故意露出破绽,引诱塞尔柱大军进入预先布置好的口袋阵。整个战役的进程,其实在开战以前,大石就已经成竹在胸了,他之所以选择放弃右翼,引诱敌方的左翼快速突入,恐怕也是在战斗过程中看到西吉斯坦国王勇而无谋,所以才故意这样安排的吧。如果西辽军放弃的是左翼,或许不那么勇猛的艾米尔库马吉不会如此轻易就上圈套——某些时候,勇猛并不是善战的同义词,表面上的怯懦实际是谨慎,或许反倒可以和老谋深算画上等号。

等到西吉斯坦国王和桑贾尔长驱直入,彻底撕裂了西辽军的阵列,甚至因为收不住脚而冲入达尔加姆峡谷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因为峡谷狭窄,不易回旋,反而无法及时掉过头来攻击西辽中军了。而大石布置在阵后的真正主力却在此时发挥了预料之中的强大作用——(www.xing528.com)

大石不可能把全部后军四万余人都布置在峡谷之中,但可能有一支部队在峡谷中堵住了敌人的去路,其余主力则埋伏在谷口两侧,趁着塞尔柱人冲入峡谷,短时间内无法转身的机会,从两侧对其发起迅猛的攻击。而大石的中军和萧斡里剌的左翼则可以放心地腾出手来,猛攻艾米尔库马吉率领的塞尔柱右翼军,以及布列在阵后的那些老兵。

这个时候,双方初始就投入战场的部队多少已经呈现疲态了,只有各自的后军仍然精神饱满、气力充沛。战场被分割为峡谷内和峡谷外两块,输赢的关键就看是哪一块战场最先决出胜负了。如果塞尔柱后阵的老兵们能够顶住大石的迅猛攻击,甚至发动反突击,逼近峡谷,策应桑贾尔主力逃出,那么大石的计划就会功亏一篑;如果西辽的后军先击破桑贾尔主力,那么塞尔柱的老兵即便再能征善战,也肯定无力回天了。

战场上看似千钧一发,在战场之外回想和分析,胜负的结论却可以很轻松地得出。达尔加姆峡谷方面,塞尔柱主力部分被逼入峡谷,无法回旋,部分仍在谷外,但遭到西辽军的两翼夹击,基本上处于被包围状态。而在卡特万主战场上,大石统率中军、萧斡里剌统率左翼军,对塞尔柱的右翼和后军却可以造成夹击之势,如果萧查剌阿不假装溃败的右翼军能够及时兜个圈子再掩杀回来,那么包围圈也可形成。在两处战场上,塞尔柱军都处于被包围或被半包围的状态,还有可能扭转败局吗?

况且,西辽后军与敌遭遇、对攻,是早就谋划好的,士兵们人人都有心理准备,而相对的,塞尔柱后军那些老兵们却被杀了个猝不及防——明明是我军占有优势呀,为什么敌人能够杀到后军来?苏丹在哪里?前军全部覆灭了吗?背着这样沉重的思想包袱上阵,即便是刀枪血泊中滚爬出来的老兵,士气也可能会瞬间跌落到谷底。

战斗就这样按照大石的计划完美地演进着,最后为暂时的胶着画上休止符的,就是那些西喀喇汗国投靠过来的葛逻禄人。

史料上记载说,在卡特万大战中,这些葛逻禄人英勇奋战,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因为大石为葛逻禄各位“伯克”安排的战场,应该是在阵后,也就是说,他们或者就列兵在达尔加姆峡谷中,堵住桑贾尔的去路,或者埋伏在谷口,从侧翼狠狠地打击塞尔柱人。

“伯克”是突厥语,也可以写作“伯格”,意思是“头领”,后来引申为军队长官,塞尔柱帝国开国之君图格里克在被哈里发册封为苏丹以前,称号就是伯克。这些葛逻禄伯克们恐怕拥有比西辽兵更为强烈的战斗意识,所以大石才会把如此重要的断后任务交给他们。

对于西辽兵来说,即便这仗打输了,自己还有地方可逃,即便塞尔柱军队趁机突入七河地区,也未必就能顺利地打到虎思斡耳朵城下,战争拖长了,最终的胜负还未可知。但是对于葛逻禄人来说就完全不同了,他们好不容易依附上了一个比较仁慈的主子,如果这个主子战败,族人们不是要再度沦为马合木汗的奴隶吗?况且自己这次帮助契丹人和马合木汗的宗主桑贾尔作战,桑贾尔会用多么残暴的手段来对付战败者,尤其在他眼中是反叛者的自己?未来肯定会如同地狱一般残酷!

基于这种考虑,葛逻禄兵将人人争先,个个奋勇,毫无畏惧地向前冲杀。在他们的奋战下,桑贾尔的中军很快就崩溃了,残兵逃出达尔加姆峡谷,狼狈地向南方跑去。耶律大石的计划获得了圆满成功,他魔术般的战术手腕,终于为年轻的西辽王朝赢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辽史》上说,大石“三军俱进,忽儿珊(指根据地在呼罗珊的塞尔柱军)大败,僵尸数十里”,这多少有点夸张,但是穆斯林史书的夸张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伊本·阿西尔在《全史》中说:“在伊斯兰教中没有比这更大的会战,在呼罗珊也没有比这更多的死亡。”还说:“十万人被杀,这当中有一万二千名戴缠头巾的(指伊斯兰学者)和四千名妇女。”那就更可笑了。

冷兵器时代,一般情况下伤亡比率不会超过三成,超过这个数目,部队建制就会被打散,士兵就会四散奔逃,再有能力的指挥官也无法凝聚人心了。桑贾尔带到卡特万战场上的一共只有十万人,照《全史》的说法,难道全都战死,没几人跑掉吗?进入达尔加姆峡谷的部队是有可能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遭到全歼的,但也应该会有被俘虏和主动投降的人,仍在峡谷外的军队不可能全都做了西辽兵刀下之鬼。

再说了,桑贾尔军中就算普遍文化程度比较高,有“一万二千名”伊斯兰学者,也不可能会带上“四千名妇女”呀。

当然,桑贾尔在卡特万吃了大败仗,这个大败仗不但是他平生所没有经历过的,也是河中地区甚至中亚细亚数百上千年都没有发生过的,这确实是事实。塞尔柱军实在是败得太惨了,冲锋在前的左翼指挥官西吉斯坦国王做了西辽兵的俘虏,退缩在后的艾米尔库马吉也做了俘虏,此外,桑贾尔的妻子,还有著名的伊斯兰法学家胡萨德·奥马尔等人也悉数被擒。桑贾尔本人倒是侥幸逃脱,带着西喀喇汗国的马合木汗,一路向南疾奔,连萨末鞬城都不敢进,直接逃回呼罗珊去了。

俄国史学家巴托尔德判断,在卡特万会战中,塞尔柱军进入达尔加姆峡谷的部队,被峡中泽拉夫尚河支流冲走了一万人,两处战场总共被杀的有三万人,超过冷兵器时代伤亡惯例的上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