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山党旗红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国事遗嘱

巴山党旗红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国事遗嘱

时间:2023-08-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在全中国引起了巨大悲痛。张端绪第一次在老师那里听到“国父”一词,尤其是听到孙中山先生的“国事遗嘱”后,既感到新鲜,又感到沉重。他把“国事遗嘱”找来抄写在笔记本里,查阅学校图书馆书籍,了解什么是“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

巴山党旗红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国事遗嘱

考入达县中学后,张端绪的语文老师张鲤庭成了他投身革命的引路人。张老师其貌不扬,但身材敦实,一副浅边近视眼镜后面透着和蔼可亲的目光,讲起课来旁征博引、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他经常给学生讲人生哲理,讲古今中外,讲国家时局,还教学生诗词、书法,与学生一起打球,喝茶,谈国事。

1925年3月12日,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国共产党的真诚朋友孙中山先生与世长辞,在全中国引起了巨大悲痛。一时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哀乐阵阵、遗嘱声声,悼念与深思共举,怀念与继承同扬。达县也不例外。张端绪第一次在老师那里听到“国父”一词,尤其是听到孙中山先生的“国事遗嘱”后,既感到新鲜,又感到沉重。他把“国事遗嘱”找来抄写在笔记本里,查阅学校图书馆书籍,了解什么是“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他还找到一本《李宁》的书籍,原以为这是一本写中国人的书,看过内容才发现,这是写成功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领袖列宁(当时把“列宁”翻译成“李宁”)的书。他异常兴奋地借来阅读。15岁的张端绪一下子好像长大了许多。也许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形成“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更要“亲知其所以然”的习惯。

“青年读书会”是张鲤庭老师创办的进步学生组织,地点就设在他家的阁楼上。张端绪、魏传统、曾繁福、邓廷壁、王荣澍、牟慈帆、郑叔人、李文彦(后改名杨超)等学生,经常到老师那里读书、看报、下棋、打球。张老师把一周报刊上的重要消息、国内外的形势变化、一些新人物新思想综合起来讲给大家听。(www.xing528.com)

1925年6月初的一个傍晚,张端绪和几个同学照例来到老师家里。张老师愤慨地把上海发生的“五卅惨案”告诉大家,然后把报纸拿给学生们看。大家看毕,十分气愤,有的同学建议到上海去声援。张老师告诉大家:“上海各界人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已经行动起来了,举行了几十万人的大罢工、罢课、罢市。各地成立了‘五卅惨案后援会’声援上海,向帝国主义讨还血债。我们明天就上街游行。”

第二天一早,张端绪与师生走到古老的达城街道上,声势浩大地开展游行。“打倒列强!”“赶走帝国主义!”“声援上海!”口号声此起彼伏,摇撼着人心,摇撼着山城,更摇撼着封建社会的残垣断壁。据说,这是达县城第一支抗议“五卅惨案”的游行队伍。接着,县达中、绥属联中、达县女子中学以及各界群众都组织了游行。在游行的浪潮中,张端绪的心里也在沸腾,他归来当天挥笔写下了《上征途》:“南京路上大屠杀,五卅工人热血洒。学生激情涌街头,传单雪片人如麻。唤起民众齐奋斗,打倒列强除军阀。州河从此狂怒吼,踏着血迹救中华。”从此,张端绪走上了革命道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