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滋革命老区发展史-三大改造初见成效

松滋革命老区发展史-三大改造初见成效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在松滋的贯彻落实,松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展开。至此,全县农业基本被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经济,标志着全县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松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顺利。1954年3月,县委召开全县手工业代表大会,传达了全省手工业会议精神,开始在全县进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5年12月,全县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了高潮。

松滋革命老区发展史-三大改造初见成效

随着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松滋的贯彻落实,松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展开。在“三大改造”中,农业起步最早,它经历了互助合作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生产农业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的过程。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正式公布了《关于农业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在决议的指导下,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的原则,引导农民开办临时(季节)性互助组,后来又发展到常年互助组。1952年下半年,全县建立常年互助组304个,组织农民1884户、8755人。到1954后初春,各种形式的互助组已发展到11073个,参加互助组的农户78552户,占总农户的56.6%。互助组的兴起与发展,解决了个体农民生产、生活的困难,发展了农村生产力。

1953年底,在发展互助组的基础上,就有合作、青林、大口、东岳等乡办起了第一批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55年冬,合作社运动有了飞跃式的发展,共建初级社3067个,入社农户达98580户,占全县总农户76.5%,在全县基本实现初级农业生产合作化。

1956年春,迅速掀起了初级社升高级社的高潮,到年底,全县共有高级社828个,入社农户123550户,占总农户数96.8%。与此同时,将3022户渔民组织进入22个高级渔业生产合作社。至此,全县农业基本被改造成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性质的经济,标志着全县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4年8月,全县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交通运输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0年全县工商户达到3236户,1952年县工商联正式成立,县政府通过工商联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对商户实行利用、限制的政策。1952年,私营经济比重下降,国营经济、合作经济比重上升。

1949年10月,全县第一个国营商店在沙道观成立。1950年至1952年,相继成立粮食、百货和花纱布公司,国营经济和合作经济日渐强大。在工业方面,全县解放初有私营工业企业15户,从业人员156人。国家通过对私营工业实行加工订货、统购包销、代购代销等形式,将私营工业逐步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初级形态。从1951年起,松滋先后办起锅厂、酒厂、玻璃厂、油厂和印刷厂等轻工企业,又在新江口试办毛巾、农具、木制、针织等手工合作社。到1952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集体工业企业已占主导地位。

1955年,经过对私营商业和私营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县组成公私合营企业22个,组成合作商店或合作小组204个,直接过渡为国营或合作门市部的231户。松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进行顺利。(www.xing528.com)

1954年3月,县委召开全县手工业代表大会,传达了全省手工业会议精神,开始在全县进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松滋手工业一般是铁、竹、木等行业,除在极小范围内能够自产自销外,都需要依靠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供应原料、推销产品,而且生产技术落后。他们大多数人生活困难,治病没有保障。

因此,手工业从业人员需要组织起来。于是,县委、县政府对全县手工业724户、1785人采取了初级形式的改造。到1955年,建立初级社7个、生产组30个,从业人员分别占手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19%和24.2%。

1955年12月,全县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掀起了高潮。在合作化运动中,改造个体手工业者2409人。全县共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75个,入社的手工业者2178人,占90.4%,组织生产合作小组27个,入社手工业者213人,占8.9%。全县共计入社的手工业者2391人,占总人数99.3%。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初级形式的手工业合作化。

松滋经历的这场历史性变革,把农业、手工业和个体私有制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全县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国营经济,合作经济的比重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基本建立起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