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滋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松滋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是改革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共同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体迅速发展起来。此外,县委、县政府帮助企业广开经济信息窗口,在全国14个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开展市场调查,扩大松滋产品销路。二是农村改革又有突破性进展。县委、县政府在贯彻执行《十项政策》中,领导农村进行第二步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松滋市革命老区发展史: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

1982年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断完善的同时,涌现出一批专业承包户。1983年3月,县委成立扶持专业户机构,各社(镇)成立专业户服务公司,全县筹集资金132万元,支持专业户发展。次年,开发荒山、荒水的专业户出现,有的承包荒水500多亩,有的承包荒山400余亩。5月18日,松滋县专业户协会联合会成立,为湖北省第一个农业专业户协会。11月,县委召开“两户一联”(专业户、个体户和新的经济联合体)经验交流会,充分肯定“两户一联”这种生产经营形式,要求各级组织给予大力支持。到年底,全县“两户一联”经营组织达到16462个,其中新的经济联合体达到462个。

由于农业生产责任制的不断完善和“两户一联”生产经营组织的迅猛发展,人民公社原有一些经营管理制度逐步被废除。人民公社是“政社合一”的体制,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倾向。这种体制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1984年3月,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知》和省委、省政府〔1984〕8号文件精神,撤销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级人民政府。全县在10区、4个县辖镇之下建立了47个乡政府和7个镇政府。

城镇经济体制改革

1983年以后,城镇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对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实行承包责任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职工的经济利益挂起钩来。在扩大企业自主权方面,部分工厂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基础上还试行厂长(经理)招聘制,初步实现了企业责、权、利的有机结合。1983年,全县国有企业实行第一步利改税,1984年,又实行了第二步利改税。

1984年5月,县委、县政府在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制。由于实行企业生产承包制打破了“大锅饭”制度,县内工业出现新局面。1984年,全县265家工矿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78亿元,是1978年工业总产值的2.7倍。

在县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流通体制改革也进一步深化。到1984年,全县有个体工商户3536户,从业人员7200人。1983年,松滋县供销合作联社成立,恢复了合作商业性质,实行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和经营上的灵活性。随之,全系统实行经营责任制,并对企业进行整顿,改革人事管理和物价管理制度。

1984年,基层社属门市部、分销店由报账制改为具有法人地位的经济实体。

城镇改革初步取得成效,科技体制改革也获得长足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围绕科技兴农、科技兴工、科技兴县的目标,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改进科技人才管理,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基本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办科技的新格局,各种学会、协会、研究会纷纷成立。1979年,设县科学技术协会,到1984年,全县已有14个学会,会员963人。同年春,县科委根据各战线科技水平及当时亟待解决的课题,下达科研、试验、引进、示范等15个项目,这些项目大多年内按计划完成。

1984年6月,县委、县政府对26项科技成果奖获得者予以表彰。其中突出的科技成果有:县灯泡厂研制的E型防眩目汽车灯泡,获国家科研成果三等奖;县农业植保站编写《稻飞虱纵卷叶螟迁飞规律》一书,获国家农业科研成果一等奖;县锅厂的泥模压铸工艺生产的铁锅,获湖北省铁锅质量评比第一名;白云边酒厂研制的兼香型白云边酒,获国家银质奖、轻工部金杯奖和湖北省一轻工业局科研成果一等奖。

1985年,县科委实行管理方式的改革,变过去的单纯科技管理型为面向基层、面向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综合服务型。一是开拓技术市场,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1978年到1984年,全县共取得科技成果114项,但直接用于生产的不过30%。为改变这一局面,县建立科技开发服务中心,与科技情报所、科研所配合,开展技术市场工作。并与外地60多个科技机构和大专院校建立横向联系,聘请技术顾问500余人,引进科研成果或技术奖250项,签订意向性合同30项。二是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三是加强科技人才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在《决定》精神的指引下,松滋以城镇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并不断深化。

一是改革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多种经济成分得到共同发展。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贯彻执行,比较单一的所有制结构有了很大改变。1984年底至1987年,全县城镇个体工商业和集体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其中乡镇集体工商企业猛增至1302家,是全民所有制工商企业的2.8倍。正是这种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改革进一步深入,全县工业企业根据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普遍建立起责、权、利相结合的多种经营承包责任制。引进和改造了32个项目,创造出15个省优、4个部优产品,促进了生产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体迅速发展起来。此外,县委、县政府帮助企业广开经济信息窗口,在全国14个大城市设立办事处,开展市场调查,扩大松滋产品销路。

在全县企业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还对财政、税收、价格、金融、商业、劳动工资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www.xing528.com)

二是农村改革又有突破性进展。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任务,对粮食、棉花等少数重要农产品实行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其余多数产品逐步开放,自由贸易。县委、县政府在贯彻执行《十项政策》中,领导农村进行第二步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年,全县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达1.21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7.4%,比1980年增长一倍。

在农村第二步改革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5年,全县乡镇企业有14大门类共815家企业,产值达5066.65万元。到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发展到20155家,从业人员达到70749人,总产值超过3亿元,接近农业产值。

三是科学教育体制改革迈出重要步伐。1986年至1987年,全县安排科研项目17个。省、地下达实施项目中已有6项投产,初步形成2400多万元产值的生产能力,年创利税450万元。兼香型38°白云边已具有年产380吨的生产能力。1987年8月,县科协向县委呈交《关于我县实施“燎原工程”计划的报告》,确定松滋在今后5年内要培养、巩固、提高2000户科技示范户,并通过他们帮助2000贫困户脱贫,带动10000农户走上科技致富之路。从此,“燎原工程”在全县开展。

教育体制改革主要是改革管理体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1985年10月,执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撤销县教育局,设立县教育委员会,主管全县教育事业。根据教育改革的要求,县教委对中小学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改革。在小学阶段,以创优、观摩等活动推动教改。在中学阶段,实施以加强教学,改进教学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在实施教育改革过程中,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改善教学条件。从7月份开始,组织170多人对全县545所中、小学校舍及课桌凳进行普查,查出危房3644间和课桌大量缺乏的问题。以此,提出坚决落实“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老师,人人有课桌凳)的目标要求。为实现这一目标,21日,县委、县政府召开有关部门负责人紧急会议,研究解决学校危房措施,在全县动员集资捐助320万元,对所有危房进行了改建和维修,更新课桌凳8900套。

10月,经荆州地区验收确认,基本达到“一无两有”的标准。

整党与党的建设

1985年3月,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县委成立整党工作指导小组,并在县直部、办、委、局开始第一批整党,通过整党,查处违纪党员51人。

1986年,在结束第一批整党的基础上,继续分三批开展对县直企、事业单位和区(镇)乡、村的整党工作。通过整党,予以登记的党员有24735人,占整党人数的99.26%,缓期登记的103人,不予登记的77人,因故暂挂的4人。对326名犯有不同程度错误的党员进行了组织处理,其中清除出党91人。

在抓整党工作的同时,党风廉政建设也得到加强。1986年1月,在全县开展机关作风整顿,对各种违纪和不正之风进行查处。

1987年上半年,普遍推行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把党要管党的原则落实到实践中。县委还制定了《区乡组织工作考评细则》,对全县400个副局级以上干部的德、能、勤、绩进行了民主测评。1988年7月至1990年7月,全县分期分批进行了一次党员“评处”工作,在党员评处中,妥善处理不合格党员712名,其中清除出党183人。在治理整顿中前进改革开放全面展开后,松滋国民经济跃上了新的台阶,但与全国一样也出现了经济过热的现象。1987年以后,通货膨胀加剧,经济秩序混乱。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1988年9月,十三届三中全会提出治理经济环境,整顿市场秩序。县委根据上级要求,于9月成立“松滋县治理经济环境整顿市场秩序领导小组”,并提出在全县开展“治理整顿”工作的32条具体意见。其主要内容是,从整治“官倒”“私倒”入手,尽快整顿流通领域混乱现象,进一步控制物价,压缩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严控社会集团购买力,认真解决干部以权谋私的问题。

通过3年的努力,治理整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投资结构有所改善。压缩了非生产性建设和楼堂馆所建设,全县全民、集体固定资产投资额由1987的8022万元下降到1990年的5000万元,下降37.7%。同时,加强了农业、名优产品企业的更新改造以及教育卫生事业投入。二是物价涨幅明显回落。1989年,全县零售物价总指数实现7%的控制目标。三是流通领域一些混乱现象得到治理。全县原有各类公司172家,经清理整顿为102家。还先后对化肥农药粮油煤炭、卷烟、食盐等市场进行整顿,理顺了专营专卖市场秩序。四是金融秩序大有好转。各专业银行对执行利率政策、结算纪律情况进行了检查整顿。五是农村财务管理逐步深入。全县共组织清理专班226个,清理出村组及村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经济问题金额共达1082万元,处理兑现贪、占、挪等违纪金额157万元,追回呆悬资金26万元,收回外悬资金371万元,并对有严重经济问题的73人分别立案进行处理。此外,还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农民负担专项审计,审减1990年不符合政策规定提取的农民负担资金164.641万元。六是整治“三乱”取得初步成效。1990年5月份开始,全面开展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工作,共查出“三乱”资金640.21万元,进行清退和上缴各级财政。通过清理,废止、撤销或停止执行与“三乱”有关的文件89个。治理整顿、深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在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的推动下,“七五”计划胜利完成。“七五”时期,全县工农业生产总值实现了翻两番的目标。1990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08206万元,比1985年增长1.03倍,超“七五”计划25.8%,1990年财政收入4920万元,比1985年增长1.6倍,超计划33%,全民所有制职工人均工资比1985年增长76%,农民人均收入比1985年增长61.8%。

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交通、邮电、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大为改善,科教文卫等各项事业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