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操汉中攻略的实现与国家战略

曹操汉中攻略的实现与国家战略

时间:2023-08-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曹操的汉中攻略中大体由三个层次构成:“致人而不致于人”“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屯田作为“军争”的制胜先机,保障了魏蜀战争的最终胜利。

曹操汉中攻略的实现与国家战略

吕 方

三国魏蜀战争时期,汉中曹魏军事战略意义,人们一般都以“鸡肋”定位。这一认识来源于杨修对曹操态度的分析。《三国志 ·魏书 ·武帝纪》:“(建安)二十四年……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备因险拒守。《九州春秋》曰: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簿杨修便 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修字德祖,好学,有俊才,为丞相曹操主簿,用事曹氏。及操自平汉中,欲因讨刘备而不得进,欲守之又难为功,护军不知进止何依。操于是出教,唯曰‘鸡肋’而已。外曹莫能晓,修独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乃令外白稍严,操于此回师。”从此,“鸡肋”几乎成汉中的代称。唐代罗隐《寄洪水正师》:“鸡肋曹公忿”。宋代黄人杰《满江红》曰:“遥想汉中鸡肋地,未应万里回金勒。”目前学界对汉中在曹魏的战略地位,大致主张“鸡肋”,认为曹魏并不重视汉中,汉中对于曹魏没有特别的意义。(www.xing528.com)

从曹操征讨张鲁进攻汉中(215),到蜀汉亡国(263),魏蜀对峙的近半个世纪过程中,汉中在两国对峙的战略地位发生了深刻变迁,而“鸡肋”一说过于武断、孤立,忽略了汉中攻守与两国军事、政治生活的深层联系。重新回顾魏蜀战争对峙的过程,我们发现“鸡肋”说,仅仅代表了曹操在魏蜀相争之初、特定时刻对汉中的定位。此后,曹操逐渐将汉中纳入到两国对峙的国家整体战略之中,实施了一个系统的对蜀方略,这一攻略被曹魏三代统治者贯彻施行,影响了两国对抗的全部过程,直至蜀汉灭亡。曹操的汉中攻略中大体由三个层次构成:“致人而不致于人”“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屯田作为“军争”的制胜先机,保障了魏蜀战争的最终胜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