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曹操二征汉中:壮志难酬

曹操二征汉中:壮志难酬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石门“衮雪”壮志难酬——试析曹操二征汉中的动态心绪张东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大诗人。然其流传于世的书法艺术仅见于“衮雪”二字,这二字与石门其他书法艺术石刻构成十三品精典,共同载于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之林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也是这位壮志未酬的政治家给汉中古迹留下的唯一墨宝。

曹操二征汉中:壮志难酬

石门“衮雪”壮志难酬——试析曹操二征汉中动态心绪

张 东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大诗人。其历史贡献,垂诸千秋。然其流传于世的书法艺术仅见于“衮雪”二字,这二字与石门其他书法艺术石刻构成十三品精典,共同载于中国书法艺术宝库之林而成为国际知名品牌,也是这位壮志未酬的政治家给汉中古迹留下的唯一墨宝。本文不探讨其书法艺术本身,而是透过书艺外形来揣摸其背后的情怀。

遒劲圆润的笔锋,一统河山的壮志,万马奔腾的气势,寒凉伤折的心境,都凝聚在褒斜石门的“衮雪”二字之中。是触景生情,还是心灵的迸发;是偶然的喟叹,还是理性的舒张?笔者不揣浅陋,愿以这位历史巨匠二征汉中的心理变化过程给予一定的阐解,恳望专家、学者教诲。

一、征汉中,降张鲁,转忧为喜

在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舞台上,活跃着众多英雄面孔,而最抢眼者莫过于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等。汉末的腐败,导致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成就了一批拥兵自重的割据势力。随之而来的董卓之乱又诱发了军阀混战,其结果使有志于天下的曹、孙、刘脱颖而出,他们都想统一天下,施政中国。

董卓之乱是华夏民族进入文明时代所蒙受的最大苦难,“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概括了当时的惨状。以讨伐董卓为愰由的各路军阀跨州连郡,混战厮杀。有理想、有抱负、有手腕、有能力的曹操,凭借智谋和武勇,迅速占据了“挟天子而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北方消灭了一个又一个的大小军阀。公元207年他基本统一了中原华北地区,208年率得胜之师直逼荆楚,大有横扫江南,一统河山之势。殊不知,眼看穷途末日的刘备却与江东孙权联合抗曹,赤壁一役,使曹操败北,孙权巩固了江东,刘备夺得了荆州地盘,局势渐趋鼎立。

曹操回到北方,并没忘掉赤壁之耻,但却无暇南顾。他要巩固中原、华北,他要征服西北,彻底消除后顾之忧。他又要防范荆、吴的袭扰,还要牢固掌握汉宫廷,处在四面按压的状况。猝不妨,马超韩遂在211年陡然起事,直接杀向潼关,曹操几经周折,于214年驱逐了马超,控制了西北,整个北方战事基本结束。

曹操在赤壁战役的失败,使其统一天下的行程受到严重阻碍,而北方战事的结束,给一统天下又增添了新的契机。于是215年,亲率大军向盘踞在汉中的张鲁进行重拳出击。“既至汉中,山峻难登,军食颇乏。太祖曰:‘此妖妄之国耳,何能为有无?吾军少食,不如速还。’便自引归”。这段话有几层意思:①汉中山高路险,行军艰难。②大军深入此地,食物和军需难以供给。③人文条件差,主要是张鲁行教于此,也就是“妖妄之国”,民俗殊异。④综合以上因素,此地不宜久留,应迅速离开。⑤已经回撤。其行军主簿刘晔见状,谒见曹操,阐述了对撤军的不同看法,说:“不如致攻”,此议被曹操采纳。本来艰难地来到汉中,耗费了大量的军资,撤退是划不过账的。张鲁不堪一击,很快溃退并速降。

古代的汉中,交通不便,四塞险固。在军阀混战的汉末,这里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民夷港湾,关西数万户人为避战乱,也迁来汉中。张鲁割据汉中25年,传播“五斗米教”,用“政教合一”的方式进行统治。期间,他搜刮了大量民膏民脂,而在溃退巴中时并没有销毁,曹操得到这笔财富,非常高兴。征降张鲁后,嘉奖并慰喻,拜其为“镇南将军”,封其为万户侯

曹操征张鲁,有一个思想波动,他的初衷是捷足先登,剿灭张鲁,与刘备接战。于是率十万大军进击汉中,而到了汉中,却心灰意冷,这里的地理环境与人文因素,使其忧心忡忡,对汉中的第一印象不是很好,便令退军,在刘晔的策谋下,迅速拿下了汉中。当降服张鲁后又收获颇丰,转忧为喜,喜来自四个方面:①虽翻山越岭艰难,然而取得汉中地盘来得如此容易。②缴获了大量府库珍宝,可以补充军需。③汉中人口密集,在北方人口锐减的情况下,这是一笔十分宝贵的财富。④轻松端掉了一个异教政权。这从忧转喜,又增强了其施展雄心壮志的信心。

二、留重兵,设预案,机谋果断

曹操征降张鲁,取得汉中地盘,收获巨大,转忧为喜。值此欢欣鼓舞之时,其行军主簿刘晔、司马懿双双献计,认为应乘胜南击刘备,占领西蜀,情绪激昂,讲的是振振有词。刘晔说:“今举汉中,蜀人望风,破胆失守,推此而进,蜀可传檄而定。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得蜀日浅,蜀人未恃也。今破汉中,蜀人震恐,其势自倾。以公之神明,因其倾而压之,无不克也。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险守要,则不可犯矣。今不取,必为后忧”。司马懿说:“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因此之势,易为功力。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失时矣。”曹操回答说:“人苦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既然他们的说法如此合理,而曹操为什么不采纳呢?曹操是一个运筹演谋的人,尽管臣下的建议很是有些道理,也必须通过他的理性思维,对于这么重大的决策,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上来认识。

对于曹操不乘势取蜀,并且迅速撤离汉中,许多人不理解,有人认为曹操老了,曹操需要享福,以度余生;或者认为曹操老病交加,体力不支;甚至还有个别“文化明星”认为曹操征汉中、讨马超、打东吴,不把事情做到底,是因为他的官位不高,以征讨不除为向朝廷要官的条件。此时的曹操不但是丞相,而且是魏王,加九锡,步履上殿,入朝不趋,按曹操自己的说法已经是位极人臣了,那么还有何官可捞呢?持这些观点的人应是没有读懂三国,更没读懂曹操。认真感悟一下曹诗《蒿里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就不会持有这样幼稚可笑的观点。

笔者认为曹操不采纳司马懿与刘晔乘势取蜀的论调,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构成:其一,“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这一说道肯定了刘晔、司马懿的建议与曹操集团的智谋和勇力的富余,又推测出“必将内有忧逼”,作为“身遽北还”的原因,这个推断与曹操大举进剿张鲁前曹操的想法具有同一性法则,因为此前他们都未到过汉中,不了解汉中的实情,而当曹操亲临汉中后的情绪变化,以及预案的设置,就又客观的多了。这就产生了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张鲁与刘备的实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曹操对于“蜀可传檄而定”的论调持否定态度,是因为刘晔、司马懿与曹操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高度不同,他们只见其利而未见其弊,虽然乘势取蜀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然缺乏了战略的眼光,曹操是要通盘考虑利弊关系的。消灭刘备是在曹、袁战争时就确定了的方针,而当时的刘备仅有一支很不起眼的游击队伍。面对比自己实力强大的袁绍,却认为刘备是能与自己媲美匹敌的英雄。而今的刘备不但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而且占据着荆、益两个大州,建立了政权,雄厚的物质基础与广袤的地盘和丰沛的人力资源,以及智勇能力的提升,都不是当年刘备所具有的。其三,刘备取蜀是在极其有利的条件下进行的,但也用了三、四年的时间,取得了在巴山蜀水间作战的经验。巴山蜀水,地形复杂。曹操虽然“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也是怕冒着不能速胜的危险而取得的。山地作战经验不足,这就又派生出第四种因素,那就是不能与刘备仓皇接战。山险之地,只能速胜,此时的曹操并没有速胜的把握,深入西蜀,一旦被刘备拖住了脚,尚或宫廷或荆、吴防线出了问题,想迅速撤出战场,那就艰难了,更不能用国之将帅来祭奠巴山蜀水。其五,对于刘备军队战斗力的情况,自赤壁之战后,没有进行过正面交战,不甚掌握。基于知己而不知彼的考虑,决不能在巴山蜀水与刘备拉开决战的态势。因此,面对险恶的地理环境与不明了的敌对力量,安全撤离是最好的决断。(www.xing528.com)

但是,汉中既是征战所得,那是不能拱手让与对手的,总得有一个合理安顿。曹操非常机敏,其预案是十分科学的,他做出了以下几个决策:①掳掠汉中人口,以充实关中及洛、邺。曹操征降张鲁,除得到府库珍宝外,“(张)既说太祖拨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其后,“太祖还,拜(杜)袭驸马都尉,留督汉中军事,绥怀开异,百姓自乐出徙洛、邺者八万余口”。这两次共迁出汉中人口约有二十万左右,这是曹操在汉中的最大收获。军阀混战时,无辜人民被大量屠杀;在三国鼎立时,人口又成了极其宝贵的财富。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利后,迁西县千余家来汉中,对蜀汉来讲都算是一件大事,而曹操从区区汉中掳掠了这么多人,能不算是征战汉中的最大收获吗?汉中地面既然是自己的,为什么还要大量迁移人口呢?这里有一个玄机,汉中虽现在在自己手中,后却未必,毕竟它属益州分野,刘备一定是要来的,即使不能保守汉中,也不能让他得到人力和财富。②将汉中郡一分为三:“分汉中之安阳、西城为西城郡,置太守;分锡、上庸郡,置都尉”,仅将与蜀地接壤的部分仍为汉中。其中的奥妙,这里不赘述。③留精锐部队驻防汉中,派得力干将夏侯渊、张郃、徐晃、杜袭、郭淮等守备。基本上把他的西北军主力留在了这块弹丸之地,这是一个非常强硬的军事集团,这个集团从西北一路杀向汉中,破刘雄、斩梁兴、灭宋建、剿韩遂、逐马超,为曹操安定了西北,现又留镇汉中,既可以应对刘备北上,又在必要时能够蚕食巴、蜀,袭击刘备。从以上三个方面的决策来看,曹操征降张鲁后,是把汉中当做针对刘蜀的军事要塞来对待的,也是曹操征降张鲁后的最佳方案。

有人认为曹操使用夏侯渊来担当汉中守备军团的首长,是决策上的错误。他们的理由是夏侯渊被杀导致汉中得而复失,甚至还有人认为夏侯渊是“白地将军”,这是他们不了解夏侯渊。夏侯渊是曹操初创江山的坚定追随者,从190年随曹操陈留起兵至219年战死定军山,身经百战,参与了许多重要战役,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潼关之战等,平定了诸多叛乱,并独当一面,深入西羌,解决了许多对于曹操来讲很棘手的问题,如打败韩遂,驱逐马超,又将自称“河首平汉王”的宋建被斩杀。曹操嘉奖说:“宋建造乱三十余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他能够赴急险,临危难,重义气,解困厄。团结军将,忠勇干练。临机应变,集谋勇于一身。是曹操在西北军队当中贡献最大的一位将军,他统领这支队伍是当之无愧的。曹操设置在汉中的军力与刘备集团的实力是有差别的,即便后来曹操亲自来与刘备争汉中,也是无功而返,这是时局造成的一种结果,不能归咎于夏侯渊无能。

三、临褒口,书“衮雪”,得失茫然

由于汉中的特殊地理位置,曹操征降张鲁后,将直属部队迅速撤离了汉中,而留下的部队虽然十分强悍,但是这支部队不足以进剿巴、蜀,歼击刘备,其守势已基本定位。217年张郃欲徙其民于汉中,被张飞迎头痛击,打了个落花流水,张郃仅以十余人脱险,逃回汉中。

张飞痛击张郃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蜀中士气,取汉中舆论高涨。法正献策说:“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于是,刘备亲率大军,举倾国之力,于218年进击汉中。

在与曹军接战后,刘备感到兵力不足,“急书发兵”,坐镇成都负责后勤保障的诸葛亮征询杨洪,杨洪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无有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可以想见,夏侯渊的防线是何等的牢固,刘备取汉中是何等艰苦,连妇女都要为前线运送战争物资。战争在汉中僵持连年,219年春,刘备烧张郃围鹿角,张郃抵敌不住,夏侯渊分兵助张郃,刘备却南渡沔水,抢占了定军山,夏侯渊回夺,被乘高而下的老将黄忠斩杀于定军山下。至此,曹军的防御体系被打乱,夏侯渊战死后,曹军在张郃的率领下继续顽强抵抗着刘蜀大军。

汉中这块地盘,曹、刘双方都是非常看重的,当刘备发动进攻汉中时,曹操也在向汉中方向集结。218年“秋七月,治兵,遂西征刘备,九月至长安”。219年春,夏侯渊被杀,“三月,王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遂至阳平。”当曹操率领千军万马驰出褒口时,见湍急的河水冲击河中巨石,卷起如雪的浪花与飞沬,不禁情怀感慨,奋笔书写了“衮雪”二字,那“衮”字的潇洒飘逸,清俊流荡;“雪”字的寒凉涩滞,端庄凝重,涵盖了多少复杂的心情。想当年,那宴长江横槊赋诗的气魄,那目空一切的傲姿,瞬间灰飞烟灭。现如今,定军山下,夏侯授首的悲切;主帅殒没,汉中战事的吃紧;损兵折将丢地盘的危机;打退刘备,保守汉中的几率有多少?这是他第二次来汉中,这是赤壁败于刘备后的第二次又将与刘备的决斗。有多少伤痛,有多少疑问,又有多少不确定因素徘徊彷徨于脑海与这滚动着的雪浪之间。第一次来汉中,征降张鲁,得府库珍宝、人口、地盘,取得了完胜。此次来汉中,会刘备,能有什么结局呢?大气磅礴与寒凉透骨的韵律都隐藏于这褒口石门的“衮雪”二字之中。

四、叹“鸡肋”,弃余味,壮心止息

曹操此次来到汉中,也是举众而至的,他要与刘备决一雌雄,但赤壁之战的伤痛与汉中主帅的阵亡,又使其心境复杂。汉中的地利、人和的优势已不存在,得失茫然。曹操本就不愿在巴山蜀水与刘备决战,如果不来,215年在汉中设置的军事力量将有损失殆尽的可能。持久鏖战,将更不利,相持月余,引出汉中诸军,退。

曹、刘的汉中争夺战对双方都有重要意义,故而双方都是极其投入的。如果曹操此次前来扭转了汉中战场的局势,并取得汉中战役的胜利,那么,就意味着刘备的有生力量得以消耗,曹操设在汉中的军事基地得到巩固,进而灭蜀的前提条件很快就会发生。然而刘备胜利了,并驱逐曹军出了汉中,使曹操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继赤壁之战后彻底灰飞烟灭了。若不是徐晃在马鸣阁道取胜于蜀,使曹操顺利引军出汉,那将会损失更加惨重,这对战必胜,攻必取的曹操来讲,是继赤壁之战后与刘备交锋的又一惨痛结局。刘备取得汉中战场的胜利,则使天下三分而据其一成为了客观现实。

此次曹操撤出汉中,是被动无奈之举。令出“鸡肋”,是心有余而力不及的感慨。而“鸡肋”之叹,颇有意蕴。一是215年取下汉中的攫获,已使汉中仅存山形地貌。二是汉中战略位置的重要又难以割舍,若长期与刘备纠缠于汉中,其得或许要小于失。此时的汉中之味,与其如啃“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

汉中,这方神奇的山水,在中国历史上地位崇高,演绎了许多值得纪念的场景。战国时,楚有汉中而拒秦,秦得汉中又凌楚。秦末,高祖因之而成帝业,大汉王朝四百年的基业由此而兴。三国,曹、刘在此酣战连年,最终曹操以“鸡肋”相喻而放弃。“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这是曹操当初面对刘备说的。既然都是英雄,角逐天下,就应各得其所。刘备驱逐曹操出汉中,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确立。

汉中,“山峻难登”;汉中“鸡肋”难啃;“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在汉中转化为“老骥伏枥”,望峰息心。次年,曹操结束了其叱咤风云的生命旅程。

物固人逝,时移事易。褒口的“雪”,千年长“衮”。这“衮雪”是曹操为汉中留下的唯一墨迹;这“衮雪”见证了曹操临汉中的复杂心绪;这“衮雪”诉说着这段惊涛骇浪的非常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