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天才高奣映,留传佳话!

小天才高奣映,留传佳话!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奣映自幼聪慧,“嗜书成癖,过目成诵”。相传永历帝据昆明时,年仅8岁的高奣映随父入朝,永历帝将他抱在膝上,试问“八岁幼童”;高奣映脱口而对“三代知府”,令永历帝赞叹不已。又传高奣映能不眨眼地看太阳,被乡人誉为“双目贯日”。顺治十七年,年仅13岁的高奣映考中秀才。期间,高奣映遍游苍山洱海,写出诗集《妙香国草》。康熙四十六年,高奣映病故于结璘山中,终年61岁。

小天才高奣映,留传佳话!

高奣映,字雪君,别号问米居士,又号结璘山叟,姚安府世袭土同知,清代云南著名学者。

高奣映于清顺治四年(1647年)出生于一个名门世家,是大理国相国高升泰之后,其父曾任南明永历政权太仆寺正卿。高奣映自幼聪慧,“嗜书成癖,过目成诵”。相传永历帝据昆明时,年仅8岁的高奣映随父入朝,永历帝将他抱在膝上,试问“八岁幼童”;高奣映脱口而对“三代知府”,令永历帝赞叹不已。又传高奣映能不眨眼地看太阳,被乡人誉为“双目贯日”。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入滇,永历帝西奔缅甸,高奣映的父亲义不仕清,入昙华寺为僧,将姚安府土同知传给高奣映。顺治十七年(1660年),年仅13岁的高奣映考中秀才康熙十三年(1674年),吴三桂起兵反清,才华出众的高奣映被吴三桂强令出任四川按察使,领四品衔,并巡视川东。不久高奣映便“托疾挂冠”,回到姚安。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军占领云南,高奣映联络各地土官击溃吴三桂残部,被清王朝授予参政职衔,但随后他便将世职传给长子高映厚, 自己到姚安县城西北二十多里的结璘山中隐居,建造书馆,潜心讲学和著述。他将建于山中的藏书楼取名为“拂雪岩”,藏书编为10号,每号千余卷。史载川、滇各地门生慕名前来求学,在他教过的高门弟子中,考取进士的就有22人,中举47人,后人称其“桃李满南中,著作贯一州”。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云南提学王之枢延请他纂修《鸡足山志》,高奣映亲至实地考察,仅八个月就编纂而成,不仅体例完备,资料翔实,且文辞典雅,令王之枢叹服不已,以“德庸学邃”4字赞誉他。期间,高奣映遍游苍山洱海,写出诗集《妙香国草》。纵观其一生,著作81余种,内容涉及佛学、道学、史学、诗词、音韵、民族、地理经济天文等,惜多已散佚,留存下来的主要有《太极明辨》《金刚慧解》《道德经注解》《庄子寻脉》《迪孙》《增订来氏易注》《鸡足山志》《妙香国草》等。其学术思想和成就对云南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后人对他评价较高,认为可以和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相并列。(www.xing528.com)

高奣映虽然才高识卓,却能与普通百姓交往,处世旷达,史称“好公益,喜施济”,举凡兴办学校、崇简助婚、赙丧救济、养老助产、掩骼施棺等,均带头捐资倡导,乡人称他为高老先生。晚年的高奣映, 自铸两尊铜像:一呈“平”字形,惜已被毁;一呈“安”字形,著明代装束,头枕葫芦,瞑目酣睡,神态自若。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高奣映病故于结璘山中,终年61岁。如今,登临大姚县昙华山,林间峭壁上仍可看到高奣映镌刻的一首诗:“柴门虽设未尝关,闲看幽禽自往还;尺壁易求千丈石,黄金难买一生闲;雪消晓嶂闻寒瀑,叶落秋林见远山;古柏烟消清昼永,是非不到白云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