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剑河苗族水鼓节:泥水中的击鼓歌舞

剑河苗族水鼓节:泥水中的击鼓歌舞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的苗族村寨大稿午,是当地千亩大坝的中心地带,历来以种植水稻为生。这里有一种在水上击鼓起舞、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民间称其为“水鼓节”,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了。从此以后,大稿午的这种水上击鼓起舞,成了约定俗成的“水鼓节”,一直延续到今天。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水鼓节”逐渐得到规范。十三天后,即接下来的第二个丑日,苗乡水鼓节进入高潮。

剑河苗族水鼓节:泥水中的击鼓歌舞

贵州省剑河县革东镇的苗族村寨大稿午,是当地千亩大坝的中心地带,历来以种植水稻为生。这里有一种在水上击鼓起舞、祈求风调雨顺的习俗,民间称其为“水鼓节”,已有五六百年历史了。关于这种习俗的起源,相传某年久旱不雨,村里的老祖公告翌仲在一丘干涸的水田里挖井抗旱,不慎被坍塌的泥土掩埋而去世。儿孙试图从泥土中将他的遗体挖出,他却托梦给儿孙说:“这地方很好,就让我在此长眠,稿午从此风调雨顺。”于是,儿孙们在那丘田里为他垒起了坟冢。某年天旱时,儿孙们想起他的话,便到他水田中的坟上焚香祭奠,击鼓起舞,天上果然降下甘霖,旱象得以解除。从此以后,大稿午的这种水上击鼓起舞,成了约定俗成的“水鼓节”,一直延续到今天。

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水鼓节”逐渐得到规范。早期分为三个阶段,后来才又简化为两部分。每年农历六月第一个卯日之后的第一个丑日,是举行“起鼓”仪式的日子。届时,全寨男女老少必须身着女人衣裙,倒披着蓑衣,脚踩着棕靴,一同抬着大鼓敲打,装作乞丐状,到附近的村寨沿门乞讨。这时,乡人无不乐于施舍,或送米饭,或送鱼肉,或送酒水。人们在鼓声中,用一块门板抬着乞讨得来之物,来到村前的小河边,摆设香案,敬奉天神地祇,并将大鼓置放于香案之后的小河中的一条板凳上。首先,由村中长老右手拿刀,左手提一只白鸭,面对着香案,一边吟诵祭词,一边杀死白鸭,长老继而用鸭血蘸着些许鸭毛,粘贴于小河中的大鼓鼓面,给大鼓增加了神圣感。众人在香案前焚香烧纸,躬身作揖,祭祀天地神祇,并一同高声呼喊:“老天下雨来!下雨来!雷公!”小河边顿时人声鼎沸。这时,有人用重槌擂响了河中的大鼓,鼓声中,众人赤脚下到小河中,围着大鼓转圈,并随着鼓声的节奏,翩翩起舞,鼓声时而激越,时而舒缓,人们或跺脚,或跳跃,或扭胯,或转身,或作插秧状,或作扮禾姿势……此程序谓之“踩鼓”。继而,人们一边“踩鼓”,一边戽水嬉戏打闹起来,小河里顿时欢声笑语一片。打闹够了,人们便将讨来的酒肉饭食铺摆在河滩之上,男女老少席地而坐,大块吃肉,大碗喝酒。酒醉饭饱后,人们又下到河里,戽水打闹,过后,又再吃喝,再打闹。循环往复,直到红日西下,才依依不舍地回到村里。(www.xing528.com)

十三天后,即接下来的第二个丑日,苗乡水鼓节进入高潮。风调雨顺,是苗乡所有人的愿望。届时,除了大稿午的村民以外,邻近村寨成千上万的乡亲,都会赶来参与。他们自带酒食,女人们盛装打扮,男人们则身着女装,成群结队,从四面八方来到大稿午。水鼓节的现场,则从小河边移师到大稿午村边的田坝里。小河里是清水,田坝里便变成泥水了。祭鼓仪式仍由大稿午的祭师主持。人们围绕着水田中的一面大鼓,在泥水中走踏舞蹈。“老天下雨来!下雨来!雷公!”的呼喊声,在田坝的上空回旋,不绝于耳。人们顾不得浑身的泥水,按照鼓声擂响的节奏,跳着祖辈传下来的舞蹈,打闹嬉戏,累了,便在水田中吃肉喝酒。循环往复,三天三晚,不眠不休。他们无不尽其兴致,以浑身的泥水为享受。这个以种植水稻为生计的苗族部落,就以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水的渴求和依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