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发展研究:探讨比恩学生消耗模型

高校学生发展研究:探讨比恩学生消耗模型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此前的先行研究不同,比恩的学生消耗模型注意到学生辍学行为与企业组织中职工离职行为的类似性,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拉斯的职工离职理论解释框架。同样在比恩的理论模型中,辍学被解释为学生个体在院校学业的暂时中断。在此后的研究中,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特质,比恩也在不断调整其学生消耗因果模型。

高校学生发展研究:探讨比恩学生消耗模型

无论是斯帕蒂,还是汀托,之前多数高等教育影响力理论都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迪尔凯姆的自杀理论,但是比恩(Bean)指出,相关研究并没有对自杀理论与学生辍学行为之间的关联性提供充足的解释(Bean,1980)。对此,他强调不能将所有的辍学行为都界定为错误行为,其中也存在着因为合理的理由选择离开高等院校。

与此前的先行研究不同,比恩的学生消耗模型(causal model of student attrition)注意到学生辍学行为与企业组织中职工离职行为的类似性,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普拉斯(Price,1977)的职工离职理论解释框架。普拉斯将离职(turnover)界定为个体作为组织成员状态的改变,在其职工离职解释框架中工作满意度、组织归属、离职机会,是导致离职的重要因素。同样在比恩的理论模型中,辍学被解释为学生个体在院校学业的暂时中断。该模型分别包括了“环境—组织—个体”三组变量、价值变量(忠诚度、对专业或院校选择的确定性、对高校教育实用价值的判断)、意向变量(离校意向)、辍学变量(行为)四大部分。依据“态度—意向—行为”的逻辑顺序,不同变量之间的关系或正或负,并且之间存在线性和叠加关系。该模型假设:环境变量、组织变量、个体变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个体的态度,上述要素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学生个体的忠诚度、升学选择的态度确定性和实用价值则对辍学选择具有负向的影响作用。模型假设环境特征、个体特征、组织特征通过价值,并以意向为中介最终影响辍学行为。在因果关系架构中,成绩与辍学之间存在直接关联,以转学机会或家庭的赞成度为代表的环境变量对意向和最终的辍学行为形成直接影响。个体特征则是通过价值变量,对离校意向或辍学行为形成间接影响。(www.xing528.com)

在此后的研究中,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特质,比恩也在不断调整其学生消耗因果模型。如在研究非传统型学生的辍学问题时,比恩将环境变量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尝试将经济状态、工作时间、外部鼓励、家庭责任感等要素纳入了分析解释框架(Bean,Barbara,198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