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学生发展研究:个体特征与教学模式

高校学生发展研究:个体特征与教学模式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发现,在道德价值形成过程中,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在内的学生个体先赋性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更易被抑制。这与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教育往往存在放任型特征、父母缺乏和放纵对子女的道德规范教育。而娇宠溺爱、唯我独尊的成长背景使得独生子女容易呈现出严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和道德失范取向。学生的道德失衡现象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高校学生发展研究:个体特征与教学模式

研究发现,在道德价值形成过程中,包括年龄、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在内的学生个体先赋性特征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首先就年龄因素而言,在所处家庭社会背景、院校特征相同的前提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传统道德失衡现象日趋加剧。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学生接触外部社会环境的机会增多,社会整体道德的发展趋向对学生个体社会化与道德认知形成的影响作用逐渐强化。而目前社会上一部分人的道德缺失、诚信缺乏、私欲膨胀、金钱至上的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对于道德自律规范尚不健全、未形成成熟价值观的青年学生带来显著的负面效应。

研究也发现,道德价值方面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相对于女性,男性学生的道德困惑现象尤为严重。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两性社会交往活动范围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对于女性学生,男性学生参与校园外社会活动的范围更为广泛,社交网络更为多元化,这种性别差异也导致男性学生更容易受到外部社会环境的影响,陷入道德失衡的困境。

相对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家庭的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更易被抑制。这与独生子女家庭的子女教育往往存在放任型特征、父母缺乏和放纵对子女的道德规范教育。而娇宠溺爱、唯我独尊的成长背景使得独生子女容易呈现出严重的自我中心意识和道德失范取向。(www.xing528.com)

学生的道德失衡现象也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相比于农村生源,城市学生的道德价值滑坡现象更为严峻。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城市学生的社会接触广泛性有关。社会接触的机会与范围的广泛性,在促进城市学生接受新知、提升社会交往能力、思维活跃、自信心强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学生容易受到外部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导致道德失衡。

此外研究也发现,目前学业成绩表现相对较差和高学年学生存在道德失衡或价值判断界限模糊的倾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